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研究

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与经济科技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新型产业。主要发展以博物馆业为核心的项目,作为展示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体现兰州风土民情,形成品牌效应。

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与经济科技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新型产业。在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最新传播方式为主导,涵盖演艺、出版、旅游、文物、建筑、软件、电视广播、手机视频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市虽是个薄弱环节,但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九五”期间就有萌芽,现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方面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戏剧创意产业成果卓著

兰州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丝路花雨》的创作和演出标志着中国“敦煌舞”诞生,轰动海内外,被誉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并且常演常新,其鲜活的艺术生命必将不断获得辉煌。兰州市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舞蹈诗《西出阳关》、《大梦敦煌》在国内外好评如潮,其中《大梦敦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享有“西部艺术第一品牌”、“可移动的敦煌”等美誉。在“2007北京·兰州戏剧展演周”上,舞剧《大梦敦煌》、秦腔《曹操与杨修》、豫剧《山月》三台大戏同时晋京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首都戏曲专家称赞为“完美组合拳”,此外,《山月》还荣获兰州市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殊荣的第一台剧目,曾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称号。

(二)信息技术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兰州软件园,2002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以兰州大学、西北民大为龙头的榆中科技产业园区也已基本形成。兰州飞天网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行业级软件研发方面形成了以电信综合业务支撑系统、计费系统、网管系统、GIS资源管理系统等为主体的高端软件产品系列,其中基于GIS的“本地网管线资源管理与预测系统”是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地理信息协会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工程银奖、第23届GIS全球用户大会“GIS应用特殊成就奖”等,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图文搜索引擎”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于GIS的“本地网管线资源管理与预测系统”在第五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上获最佳软件应用奖。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IT服务企业,并进入全国IT外包服务业的前3名行列,2008年公司成为甘、青、宁、新地区被商务部唯一认定的中国IT服务外包重点企业,不仅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等称号,而且公司一度获得“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奖”。同时技术领域涉及3S/CAD、数字化城市、智能化建筑、人工智能、网络工程、数码产品与新材料技术,开发的软件产品已遍布全国各地,专业化IT服务已渗透到多个行业。甘肃同元信息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藏文视窗平台和藏文字处理软件”项目申报国家创新基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旅游创意产业全面发展

兰州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现已初步形成了历史民俗主题公园、工业主题公园和生态旅游主题公园。

1.历史民俗主题公园的代表作是金城关文化风情区。该园区是展示民俗文化和旅游特色的窗口,整个区域设有文化旅游休闲商务区,包括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游览观光区、商务酒店区、餐饮广场区等5个功能区。与白塔山公园、兰州碑林、“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等浑然一体。主要发展以博物馆业为核心的项目,作为展示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体现兰州风土民情,形成品牌效应

2.工业主题公园对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业遗存有重要作用。兰州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西北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历史悠久的老厂房、设备具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和工业生产、建筑、美学及其他人文信息。兰州交大天佑园火车主题公园,现陈列有三种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机车,此外,还包括“东方红21型”内燃机、“上游”型蒸汽机车,对人们了解机车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莫高公司投资2亿元,开始打造专业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和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心,采用敦煌莫高窟传统工艺彩绘技术复制壁画,建成13 480平方米的葡萄酒文化地下酒窖,游客可以以参观、互动等多种方式体验葡萄酒文化。

3.生态旅游主题公园初具雏形。兰州依据独特的城市环境建设的“百里黄河风情线”,融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为一体,已逐渐成为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景观。该园区南北总长53.49公里,沿黄河两岸南北滨河路展开的休闲、雕塑、园林绿化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闻名于世的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雕塑艺术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尊。我省首个湿地公园、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兰州水车博览园,都极具创意。

另外,以安宁桃花会、皋兰什川梨花会为依托的都市生态旅游已渐具规模。利用黄河风情线上已建成的文化设施,和正在建设的甘肃省会展中心、黄河广场、甘肃大剧院、黄河艺术馆、滨水生态公园,形成集文艺演出、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

(四)工艺创意产品有一定程度发展

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兰州黄河大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具有技术先进,成本低廉,观赏性强等特征。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天才的创造力,是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发展的见证。它的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2008年我市将建成太平鼓和水车“非遗”保护基地。工艺品的开发设计雕刻、绘画、图书、博展、旅游、体育、休闲娱乐、音像、民俗风情、工艺品收藏制造、书画、餐饮服饰等广大领域。其中兰州刻葫芦远销英、德、日、美等国,成为兰州出口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出口在万枚以上。

(五)精神价值创意正在起步

2007年12月,我市正式提出了“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这是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创意。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体现了我市所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全面、准确而又凝练地勾勒出了兰州丰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软件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对城市形象的创意,意义重大。

(六)出版创意产业优势凸现

读者》是兰州出版创意产业的杰出代表。《读者》的发行量曾经一度突破千万,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个发行量突破千万的大刊,现月平均发行量达到900万册。现在,作为中国期刊界的第一品牌,《读者》发行量稳坐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交椅。2007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其中《读者》杂志社签约金额2.5亿元列在第一批签约项目。至2008年,《读者》杂志已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品牌500强,其品牌价值逾40亿。《读者》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路途上大胆地创新,出版汉、维、盲文版和创办《读者·乡村版》、《读者欣赏》的基础上,又开始着手筹办《读者·英文版》,以及其他外文版,《读者》海外版列入《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与《读者》相关的产业链条正在加长和联结。

(七)媒体创意产业初现端倪

兰州地区现代传媒具有一定的数量优势,近年来,通过整合资源,已开始产生集群效应。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完善,为媒体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兰州的传媒正在迎接这种变革,通过技术提升寻找发展起传统业务领域和拓展新的内容服务的机会。《兰州晚报》“手机版”成功发行,让手机成为市民的信息查询机、智囊团和百宝箱。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是面向手机、PDA、MP4、笔记本电脑等多种便携式移动终端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公众广播系统。其将高效满足流动人群和多种交通工具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这是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带来的新业务,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近日,其已在兰州试播成功,不久就可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实时收看电视节目。随着手机电视的运营,必将为营运商、内容提供商带来发展机遇。

二、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后发优势

(一)文化开发空间广阔

国家在“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中,要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积极发展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这对于兰州来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甘肃省也制订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艺等支柱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的目标。从2008年起,每年由省财政预算资金1 000万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这些都为兰州创意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意型文化产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好的创意型文化产业能够突破资源、区位、基础等多种制约因素,获得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兰州文化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大,开发潜力和开发空间大,同时,兰州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文化创意产业将获得较大市场空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1—5月年全市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增幅较大,比上年同期增长20.56%,表明文化消费需求强劲。兰州正在努力构建区域化现代化中心城市,文化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制订了建设“文化兰州”的规划,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力度,提出了精心构建“兰州文化圈”,努力把兰州建成区域高品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交易中心,这是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一定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科技力量雄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 200家,其中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79家,民营科研1 17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综合科技实力名列全国第19位,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在西北地区居首位,知识经济竞争力2007年已排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兰州200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在兰州部署了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航空航天研究、核技术研究的重要机构。拥有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其冷却储存环工程项目,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兰州拥有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科技人才在全国省会城市列15位之前,人才密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兰州地区已经有普通高等院校16所,集中了3 000余名科技骨干人才。拥有省市众多艺术团体,培养大量艺术人才。敦煌艺术剧院、省歌剧院、兰州歌舞剧院等艺术院团和在兰大中专院校艺术教育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享誉中外的敦煌舞艺术精品,培养一批敦煌舞艺术表演人才,形成敦煌舞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兰州位于青藏环境和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处在祖国陆域的中心和大西北“坐中四联”的特殊位置。兰州是丝绸古道的重镇,地处黄河上游要冲,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经济文化的交汇地之一,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国家关于依托新欧亚大陆桥培育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使兰州这个处于轴线上的交通枢纽与商贸中心,成为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黄河穿城而过,蜿蜒数百里,市区南北两山对峙,整个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孕育了独有的山水城市的风情。自然环境呈现多样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之一。这些地理优势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形态,极具开发价值。

(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

1.历史文化资源。兰州有着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在兰州分布较广。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4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6项;各类工业遗产146项,市县馆藏文物18 000多件。此外,兰州还有10个历史文化街区,内有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情、工艺、表演展示馆。兰州具有一批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摩崖石刻、古树名木、古井名泉、近代名园、近代和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等不可移动文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自然环境;水系、地貌景观等物质文化遗产。

2.经典文化资源。在兰州现藏图书文献中,有珍贵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有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赋》、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为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有以《甘肃通志稿》为代表的地方志和有关研究少数民族的大量文献;有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丰富藏本。另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省内大型文化机构及设施都聚集在兰州。

3.民俗文化资源。兰州拥有一批有特色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如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等;传统表演艺术如兰州太平鼓舞、永登高跷、青城小调、兰州鼓子、西固军傩、永登皮影戏等;传统手工艺技能如兰州水车制作、羊(牛)皮筏子制作、青城水烟制作工艺、独特的酿制技艺等;特色饮食;岁时节会有迎春社火、什川梨花会、安宁桃花会、五泉山庙会等;民间演唱艺术有兰州鼓子、太平鼓等;工艺制品有刻葫芦、卵石雕、剪纸、泥塑等,地方特色浓郁,开发潜力很大。

三、培育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最活跃的发展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正成为许多城市竞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兰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从以下方面推进。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监督体制,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自我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投入、改制成本筹措、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等各项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督体系,严厉打击侵权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完善体制和政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体系

一是设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专门机构,成立全市性的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导机构,对未来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领导。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域经济整体规划,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尤其做好创意产业重点发展门类的详细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方向、重点、战略和政策导向,并且明确具体规划点位,建立创意基地或园区。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分管的行业情况,研究制定和落实相关专项规划,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相配合,同时,也要非常注重与其他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有序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二是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已有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外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导向,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抓住国家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西部倾斜的契机,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推动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地方实际的产业政策,尽快出台《加快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文件,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政策,在项目立项、用地、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风险机制、工商管理、进出口等方面制定系统的法规或条例,特别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意成果的重点扶持、保护以及自主品牌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启动扶持方面实行政策导向。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的行业政策,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加紧研究制订我市重点行业扶持政策和配套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尽快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通过政策设计,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构筑一个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并提供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保障。四是放宽市场准入和退出门槛,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给予非公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同等待遇。

(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

要紧密结合我市特点、发展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动、扶持符合兰州功能定位的创意文化产业的成长。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引领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同时,培育一大批民营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凭借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围绕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找出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力量对重点行业进行重大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加大对文化创意重点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通过项目征集、推介和招商,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兰州文化产业的设计策划能力、原创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纽带,促进资本、产权、人才、创意、信息、技术等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合理有效的市场配置。三是学习借鉴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创意、人才和资本,有效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支持、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启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交易市场、休闲街区、演艺场馆、产品基地等。五是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省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尤其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培育创意产业成长与发展有效方式。整合我市的资源,注重差异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建立和扶持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图书创意产业园、大型演艺中心、民俗风情博物馆、文化创意生态区、会展中心、航天主题公园、文化创意研究培训区等项目。在规划建设园区时,应特别注重园区发展与我市的社会传统、文化等资源结合,与区域内传统产业优势的结合,实现文化创意优秀人才、创意资源和创意企业的集聚。一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引导,并在政策、资金、税收、基础配套等方面予以扶持,尤其在培育和启动期,先行出台一系列的专项扶持政策。政府应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予以扶持。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中心,加强集聚区的管理和服务,为园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行政许可事项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创业孵化、发展壮大、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创意产业全方位服务。在融资、销售、信息等方面,对大量的中小型文化创意机构的发展予以实质性的帮助,其中对具有发展前景和导向意义的、自主创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项目是支持的重点。二是以创意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产业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以搭建产业链为核心,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驱动产品制造、销售,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便于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等创意要素的集聚和交融,形成创意要素密集区,引导分散的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扶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园区示范效应,力争建设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相关的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政府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以激发创意,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形成更多新的生产力组合。三是搭建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其协调、沟通的渠道作用。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网络、技术、产权交易、产品销售等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信息沟通渠道,探索成立兰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联盟组织,共享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集聚区之间的资源整合。积极推动建立与企业、学研机构、社团组织、媒体网络、创意人群之间对话与协作的新机制,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四是以行业协会和专业院校为依托,积极争取各方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意园建设,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创意产业者的风险。五是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引导园区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根据不同文化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规划园区的产业结构,制订园区发展目标及策略,促使不同企业互补合作成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六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会展和设计比赛活动,发挥创意产业的龙头作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提高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着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把人才培育、引进、选拔、使用和集聚放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地位,努力发现、加快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重点对文化产业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意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能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才提供良好条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制订培养规划,有计划地分层次地培养不同学历和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步伐;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兰州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大专院校、企业、文化艺术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联合组建专业培训网络,建立教育培训、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在职培训,逐步形成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二是建立规范灵活的文化创意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完善吸引高素质创意人才的各项政策,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兰工作,对文化创意企业引进外国专家优先给予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高薪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吸引力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实现以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切实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文化创意人才的评价制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奖励机制。改革企业分配机制,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六)突破兰州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瓶颈

不断拓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以及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资,用于研发补助、贷款贴息和配套资助等;为重点行业的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金等手段,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在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设立文化创意企业担保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按照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兼顾一般、推动全局的原则,用足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对重点企业及项目,由银行建立快速审批机制,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或提供优惠贷款利率。推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价机制,推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专项授信额度,银行每年为文化创意企业增设一定规模的贷款授信额度,专项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融资。对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支持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作用。明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行业,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重点支持项目的监管评估工作。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四是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机构。另外,要积极鼓励和吸纳各类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

(七)积极培育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

兰州拥有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创意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巨大。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对精神性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各类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一是积极倡导文化创意商品消费。倡导“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创意生活”,使创意贴近百姓,使文化创意直接融入生活,形成创意引导消费、消费促发创意的良性循环。改善文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二是不断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的文化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音像、广告、展览、咨询、版权等文化产品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并在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与先进地区接轨。三是积极拓宽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核心竞争力,易于输出的强势文化产品,如新闻传媒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要积极进行扶植鼓励,积极实施品牌再造战略,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加强省内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组织举办各类筹办创意文化交易后动,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和推广平台。四是完善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监管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八)鼓励创新,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支撑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发展环境。强化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是鼓励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与宣传、辅导、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二是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应用体系。三是建立、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如研究制定《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等。四是培育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创意成果等提供便捷、高效、权威的评估服务。建立文化知识产权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文化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的评议、监督,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五是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

(九)发挥各类文化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整合作用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组织和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快发展文化经纪、文物及艺术品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围绕知识产权代理、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法律咨询等环节,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自律性公约,协商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一是充分利用政策杠杆,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开办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开展文化经纪、代理、推广、咨询和组织业务,充分发挥文化中介服务对文化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二是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在自律、维权、协调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新兴文化业态领域建立文化行业协会,使之成为引导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手段。三建立完善信息交流、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并着力建设若干创意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创意机构与实业机构之间互动的良性机制。

(执笔人:李俊霞 张玉斌 刘心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