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理激励机制

经理激励机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经理激励机制一、来自市场的外部经理激励因素(一)市场竞争法马在其一篇重要的论文中,以詹森和梅克林的代理观点为基础,指出市场竞争作为一种机制,对公司中作为管理者的经理具有监督作用,同时他也指出,市场竞争不仅会监督经理,同时也给经理提供了一种机会。他发现经理报酬结构是激励与风险权衡的结果,这是与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相一致的。

第八节 经理激励机制

一、来自市场的外部经理激励因素

(一)市场竞争

法马(Fama,1980)在其一篇重要的论文中,以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代理观点为基础,指出市场竞争作为一种机制,对公司中作为管理者的经理具有监督作用,同时他也指出,市场竞争不仅会监督经理,同时也给经理提供了一种机会。

萨平顿(Sappington,1991)也对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作了研究。他指出,要让代理人承担风险,委托人必须承担一部分风险。他认为,市场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是事后的约束。为了更好地约束代理人,委托人保证有潜在的代理人代替现有的代理人是必须的。

(二)公司并购

马丁和麦康奈尔(Martin and McConnell,1991)则对收购兼并作为一种约束绩效较差公司的经理的机制作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标价收购中的原先绩效较差的目标公司的经理,在公司被收购后被更换的可能性远大于未被收购前的更换概率,显示购并市场对于约束和控制公司经理的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坎格和希弗德萨尼(Kang and Shivdasani,1995)也对日本公司经理更换的情况作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绩效较差的公司经理较易遭到更换,并且因绩效差而使经理遭到非正常更换后,公司随后的经营绩效将趋于改善。

二、源于企业内部的经理激励因素

贝克等(Baker,Jensen and Murply,1988)对报酬与激励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了阐述,如主客观绩效,提升作为一种激励制度以及公司内部利润分享计划的有效性。他们的研究试图将公正、公平、道德、信任、社会责任文化等因素融入到经济分析之中。

詹森和墨菲(Jensen and Murphy,1990)则在其有较大影响的论文中,用实证的方法估计,公司CEO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期权、股票增值及解聘引起的损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是:CEO报酬或财富每变动3.25美元,则股东财富将会变动1000美元,显示CEO报酬与股东财富或公司价值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微弱。他们发现,在过去50年中,美国公司CEO的股权拥有呈递减的趋势,尽管股权拥有是相比之下较佳的一种激励方法。他们认为,公众和私人政治力量(public and private Political force)的制约是导致CEO报酬与公司绩效敏感度差的原因。

加伦(Garen,1994)则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模型,以研究经理报酬的水平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他发现经理报酬结构是激励与风险权衡的结果,这是与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相一致的。另外,他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司报酬结构中,相对绩效报酬问题似乎未被大部分公司考虑。

卡普兰(Kaplan,1994b)对日本与美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遭解聘和报酬,及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他发现日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遭更换和报酬,是与公司的收入变化、股价变化和销售量变化相关联的。他的分析显示,日、美两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从统计学意义上而言基本相似。

梅伦(Mehran,1995)利用1979—1980年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对CEO的激励报酬是CEO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他的实证研究还显示,公司绩效与CEO持股比例正相关,与CEO报酬中以股权为基础的报酬的比例正相关,表明报酬结构的重要性。他还发现,外部董事人数较多的公司,倾向于较多地使用以股权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措施。

约梅克(Yermack,1995)则对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作了研究。他利用1984—1991年美国792家公众公司的数据,对CEO的股票期权激励作了研究,结果发现9个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的假说中,有6个被实证分析所否定,因而对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手段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在随后对CEO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中,约梅克(Yemack,1997)发现,公司利好消息的公布是与CEO股票期权报酬的给予紧密相关的,显示公司经理层存在操纵消息以利于自己期权报酬价值提高的行为。

吉本斯(Gibbons,1998)对激励问题中的主观绩效评价、客观绩效评价以及技能获得、公司之间及公司内部之间的激励合约制订等作了综述与研究,指出对风险的考虑只是激励问题很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对其他问题的考虑,如技能问题、提升问题等,正成为激励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尔等(Core,J.,R.Holthausen and Larcker,D.,1999)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CEO报酬及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发现治理结构不够有效的公司,CEO报酬偏高。他们的实证研究显示,CEO的报酬随着公司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董事会中由CEO任命的外部董事所占百分比数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董事会中灰色外部董事(gray outside directors)、超过69岁的外部董事所占百分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CEO所占公司股权比例的增大而减少。显示治理结构与CEO报酬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在国内,刘小玄(1996)对剩余支配权作为企业的一种激励机制作了研究,但她是从企业作为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的;刘正周对管理激励作了研究,但他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个人及作为团体的激励进行研究,对经理的激励涉及较少;翁君奕(1999)对延迟或隐性报酬作了研究;魏刚和杨乃鸽(2000)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水平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