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背冰上山,创造辉煌的创业精神

背冰上山,创造辉煌的创业精神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背冰上山,创造辉煌的创业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南北两山的自然条件及其严酷,兰州人民为了解决绿化荒山的浇水问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及其繁重的艰苦劳动,成千上万的群众连续几年,在寒冬腊月里,车拉人抬、手提肩扛等办法,把黄河上的冰块运上南北两山,埋在被值得树苗下,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三)背冰上山,创造辉煌的创业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南北两山的自然条件及其严酷,兰州人民为了解决绿化荒山的浇水问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及其繁重的艰苦劳动,成千上万的群众连续几年,在寒冬腊月里,车拉人抬、手提肩扛等办法,把黄河上的冰块运上南北两山,埋在被值得树苗下,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1956年春,兰州市的机关干部、普通居民和市郊的农业社社员,展开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15万人次参加植树,共植树2500多万株,这2500万株树,基本都是靠到黄河刨冰,把冰块运到山上新种的小树旁种下的,这的确是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信念才能做得到的。

img110

1957年,当时的兰州市林业局鉴于南北两山干旱缺雨,所载幼树有可能被旱死的可能,于是向各造林单位及兰州市属单位发出了《关于背冰浇树运动的紧急通知》。从2月25日起,南北两山绿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群众性背冰浇树运动展开了。每天早晨,便有浩浩荡荡的背冰大军,向流水一样从黄河沿岸运冰上山,至当年的3月5日,共出动10万人次,背冰450多万公斤,浇树30多万株。在背冰劳动中出现了许多动人的场景。当时的简报是这样报道的:鸡鸭合作商店的职工把冰块一直背上皋兰山山顶,那时上皋兰山,既无公路,又无步行踏步道,要负重上山,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兰州民族妇女生产合作社主任法图买(女,维族)说:“我们虽然是妇女,但我们是公民,有责任来为绿化兰州而尽自己的义务”。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维族妇女尼亚斯汗说:“虽然我的脚小,但绿化家乡也有我们的责任。”

1958年2月23日,省市机关及住兰机构干部职工又向南北两山运冰、运水浇树。在南山,东起三台阁,西至伏龙坪,机关干部及广大市民用车拉、用担挑等办法,把33万多公斤冰、水运上了山。在北山,从东起高坪,西至老虎狗的广大区域内,十多公里长的山坡上,布满了冰块、布满了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一种多么壮观的场面。当天,仅高坪一地就运冰挑水11万公斤。

1959年冬,北风呼啸,大雪狂舞,兰州人民又开始了不畏严寒,战天斗地背冰上山的保墒大会战。机关干部、广大市民、工人、学生、离退休人员,全民皆兵。大家用麻袋背冰、用土框抬冰,窄窄的山路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穿梭不停忙忙碌碌,热火朝天的场面十分感人。一位曾参加过背冰上山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据他回忆,当年冬天特别寒冷,黄河结的冰厚的得用卡车载。天气冷得受不了,可背上冰块,爬上山时,已经是满头大汗了。虽然人们口渴难忍,但自己背上山的冰块都舍不得啃一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框冰,每一支背着冰块排成长龙往山上攀登的队伍,以及他们踩出的深深地脚印,都是兰州人民伟大精神的写照。

img111

1956年,兰州大学化学系55级学生在徐家山背冰种树时在联络站休息

兰州人民的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背冰上山的精神和因此取得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被誉为“两山绿化是全国人工造林的一面旗帜”、“人造生态环境第一山”,有位领导人更是直接点到:“南北两山不是看绿化,是看精神”。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撑着兰州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发展的历史跨越,也必将成为“再造兰州”,加快发展的最有力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