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民办企业的原因

农民办企业的原因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农民办企业的原因有人感到纳闷,浙江的农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将一个资源短缺、面积不大的小省变成一个全国排名第四的经济强省。笔者认为,浙江以农民办企业为主经济的崛起,主要还应从经济层面去找原因。浙江的手工业在明朝后期已较为发达,当时已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通过与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密切联系,浙江人的商品经济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农民办企业的原因

有人感到纳闷,浙江的农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将一个资源短缺、面积不大的小省变成一个全国排名第四的经济强省。浙江农民企业迅速崛起的缘由是什么?

有不少人认为,浙江国有工业不多,计划经济的链条相对薄弱,控制较松,市场经济便在这一空隙内发育成长起来。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在计划经济下,某些省区重点工程安排多,工业经济发展快,就业人口多,且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正面的影响是主要的。计划经济这种体制,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文教等,无一例外。在农业这条线,计划经济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按计划种植,强调种粮食,农产品由国家计划收购,劳力归田,不允许外流等。在浙江,这种控制同样存在,并不见得比其他省松一些。工业与农业是两条线,浙江重点项目少,国有工业产值低,并不意味着农业领域计划控制就松,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从国家安排的重点工程不多,得出计划经济控制较松,促使浙江经济发展快的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有人将浙江的快速发展归结为文化基因的作用,认为浙江历来崇尚“通商惠工”“义利并存”的“事功”文化,使浙江人敢冒险、擅开拓、商业头脑发达,敢于和善于在市场中拼搏。这一说法不能说毫无道理,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文化,也是不恰当的。一是浙商的文化程度不高,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很少有人读过浙江先贤的著作,不太了解“事功”文化的内容,如果说有影响,这种影响也是较为间接的,很难说会融入其血液中,成为其行为方式。二是从历史唯物论的原理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如将文化视为“因”,将经济发展看成“果”,不就变成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了吗?显而易见,这是本来倒置。浙江与近邻安徽、江西两省相比,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就当今而言,文化相差无几,各有千秋,但经济的发展程度,主要是农村经济方面,比起浙江,安徽、江西的差距就比较大了,这也表明经济发展快慢从文化上找原因并不可取。

笔者认为,浙江以农民办企业为主经济的崛起,主要还应从经济层面去找原因。具体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计划经济给浙江农民造成的严重危害。浙江大的工业企业少,城市化率低,绝大多数人口为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计划经济造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农民在种植方面,贯彻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种植的大都是粮食,而很少经济作物。粮食除了自己吃的,余粮只能按很低的统购价卖给国家,少量的经济作物也只能低价卖给供销社,劳动力只能围着田地转,私自外出则作为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一个生产队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劳动力集中劳动,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计划经济对农业的严格控制,农民的收入很低,经济十分困难。计划经济对全国各地的农民都造成了损害,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造成的损害程度是不一样的。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全省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地左右,温州、台州、金华一些地方人均还不到三分,农民被限制在这几分土地里,辛苦劳作,收入很低。有的地方当时还流行这样一个说法,辛辛苦苦干一天,买不到一包经济牌香烟(经济牌香烟为浙江所产,每包8分钱)。与人少地多的省份比起来,计划经济给浙江农民造成的损害尤为严重。穷则思变。

二是浙江的手工业较为发达。浙江农村由于人多地少,不少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历来有学手艺的习惯,农村里手艺人特别多。有的人做裁缝,有的人做木匠,有的做篾匠,有的做五金等等。不少农村,70%~80%的人是做手艺的,农忙时干一点农活,大部分时间外出打工挣钱。这些手工业技能,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使浙江成为“百工之乡”。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样几个阶段,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是从手工业演变而来的。浙江的手工业在明朝后期已较为发达,当时已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后来,满清统治时,闭关锁国,列强入侵,中断了这一自发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手工业经济,有帮人家干活的,也有自己做出产品销售的。后一种实际上已是一种商品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力归田,浙江农村的手工业优势无从发挥,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三是浙江农民商品经济意识较强。之所以会如此,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手工业发达。手工业者大部份时间都要走出去,或者做工,或者做产品销售。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挣钱。赚钱得到的是货币,多多益善。赚钱的欲望和活动,已摆脱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可以说主要是“百工之乡”培育了浙江农村人的商品经济意识。第二,地处东部沿海的环境。浙江因地处东部沿海,历来与海外交往频繁,有不少人去海外谋生,华侨人数较多,通过华侨这一媒介,浙江沿海一带人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作机制、经济发达状况多少有些了解,开阔了眼界。第三,浙江处于上海南翼。上海通过多年的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商业、工业、金融极为发达。上海开埠时,不少浙江人带着资本,去那里经商办企业,为造就大上海辉煌的十里商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前浙江人去上海做生意的为数不少。通过与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密切联系,浙江人的商品经济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解放后,虽然各方面都起了变化,已在不少人脑海中扎根的经商意识,却挥之不去,一代传一代,使年轻人也受到影响。

浙江的农民既受计划经济严重束缚,生存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有十分强烈的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欲望,又有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有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还有世代相传的手工业专业技能,发展商品经济有一定的技能基础,这几个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是被抑制的,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遇到了极好的机会,便顽强地表现出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发展商品经济的洪流。就农村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而言,有的人有商品经济意识,但没有脱贫致富的欲望,不能付诸行动,富不起来;有的人摆脱贫困的欲望强烈,但没有经商的头脑,不知道如何致富,愿望不能实现;还有的人,既想致富,也知道经商办企业的重要性,但没有一定的技能作为基础,没有“本钱”,也达不到目的。浙江农村的一部分人,三个方面集于一身,使他们较早地行动起来,搏击商海,并取得成功。这几个方面,是存在于浙江农民现实生活之中的,它表明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现实生活逼迫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