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质量控制的概念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对“质量控制”的定义是: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形成的“产品”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使“产品”具有适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必须使这些作业技术和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行,才能生产出满足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

3.6.4 施工质量控制

3.6.4.1 施工质量概述

1.施工质量的概念

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质量是指通过项目施工全过程所形成的工程项目质量,使之满足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设要求以及项目使用者的需要,而且必须达到项目规划设计和合同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项目区公众的经济利益。

2.质量控制的概念

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2008)对“质量控制”的定义是: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

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形成的“产品”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使“产品”具有适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必须使这些作业技术和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行,才能生产出满足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质量控制要贯穿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保修、回访阶段。

3.土地整理项目质量形成过程

土地整理项目质量是经过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而逐步形成的,如表3-2所示。

表3-2 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的形成

img45

续表

严格执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程序是控制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工程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质量的影响

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确定项目的质量要求并与投资目标相协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影响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

2)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质量的影响

在项目决策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及水平。项目决策阶段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阶段,要能充分反映项目承担单位、政府、项目使用者等对质量的要求和意愿。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项目最佳的投资方案、质量目标和建设周期,使项目的预定质量标准在投资、进度、安全目标达到的情况下能顺利实现。

3)规划设计阶段对项目质量的影响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是根据项目决策阶段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水平,通过规划设计使其具体化。规划设计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工艺上是否先进、经济上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可靠、环境是否协调等,都会决定项目建成后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因此,规划设计阶段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4)施工阶段对项目质量的影响

项目施工阶段是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图、规范及法规的要求,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这一阶段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质量,因此,施工阶段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5)竣工验收阶段对项目质量的影响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要进行质量的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规划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影响项目能否最终形成生产能力,也是项目质量水平的最终体现。因此,竣工验收阶段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即项目质量是可行性研究、决策、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各阶段质量的综合反映。

3.6.4.2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围绕控制任务展开,不同区域的项目由于建设内容和所属的自然区划和水文地质的不同,其控制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相同,但从工程质量的总体状况、工程的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应具备的功能看,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4M1E”五大方面,它是指: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如图3-17所示。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图3-17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人的控制

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者以外,还需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

2.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某些工序,更应将材料质量和性能作为控制的重点。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立管理台账,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很艰巨的任务,这需要设计、施工、监理、项目承担单位、材料供应部门一起抓。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的直接使用者,从材料员、质检员、具体操作的工人班组和工长到项目经理都要重视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

3.机械控制

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对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为此,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质量工期目标、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组织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订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从保证项目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3方面加以控制。

1)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制宜,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方便等原则,贯彻执行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改良工具相结合的方针,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2)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

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是选择机械设备的依据,要能满足施工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

3)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进行操作,是保证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4.工艺方法的控制

工艺方法控制包含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方案的制订、工艺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等,都必须以确保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5.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生产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有项目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变化,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

3.6.4.3 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及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工作质量控制

1)图纸学习与会审

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学习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一方面使施工人员熟悉、了解工程特点、设计意图和掌握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要求,更好地做到按图施工。另一方面通过图纸审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修改与洽商意见,帮助规划设计单位减少差错,提高设计质量,避免产生技术事故或产生工程质量问题。

图纸会审由项目承担单位或监理单位主持,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参加并编写会审纪要。图纸审查必须抓住关键,形成图纸审查与修改文件,并作为档案保存。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的各项活动作出全面的构思和安排,指导施工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它的基本任务是使工程施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保证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施工组织设计中,对质量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施工程序的安排、流水段的划分、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选择,以及保证质量、安全施工、冬季和雨季施工、污染防止等方面的预控方法和针对性的技术组织措施。

3)组织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指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对参与施工的有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不同重点和技术深度的技术性交待和说明。其目的是使参与项目施工的人员对施工对象的设计情况、建筑结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技术安全措施等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地组织施工和合理地安排工序,避免发生技术错误或操作错误。

技术交底是一项经常性的技术工作,可分级分阶段进行。技术交底应以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质量验收标准、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和工艺卡为依据,编制交底文件,必要时可运用图表、实样、小样、现场示范操作等形式进行,并做好书面交底记录。

4)控制物资采购

施工中所需的物资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如果生产、供应单位提供的物资不符合质量要求,施工企业在采购前和施工中又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往往会埋下工程隐患,甚至酿成质量事故。因此,采购前应按先评价后选择的原则,由熟悉物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的人员,对拟选择的供方通过对技术、管理、质量检测、工序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等质量保证能力的调查,信誉以及产品质量的实际检验评价,各供方之间的综合比较,最后作出综合评价,再选择合格的供方建立供求关系

5)严格选择分包单位

项目总承包商或主承包商将总包的项目,按专业性质或工程范围(区域)分包给若干个分包商来完成是一种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为了确保分包工程的质量、工期和现场管理能满足总合同的要求,总承包商应由主管部门和人员对拟选择的分包商,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指定的分包商,采用审查资格文件、考察已完工程和施工工程质量等方法,对分包商的技术及管理实务、特殊及主体工程人员资格、机械设备能力及施工经验,认真进行综合评价,决定是否可作为合作伙伴。

2.施工阶段施工质量控制

1)严格进行材料、构配件试验和施工试验

对进入现场的物料,包括甲方供应的物料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如钢材、水泥、钢筋连接接头、混凝土、砂浆、预制构件等,必须按规范、标准和设计的要求,根据对质量的影响程度和使用部位的重要程度,在使用前采用抽样检查或全数检查等形式,对涉及结构安全的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或监理单位现场见证取样,送有法定资格的单位检测,判断其质量的可靠性。检验和试验的方法有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等4种。严禁将未经检验和试验或检验和试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半成品等投人使用和安装。

2)实施工序质量监控

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构成的,例如,混凝土工程由搅拌、运输、浇灌、振捣、养护等工序组成。工序质量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①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的人、材料、机械设备、方法和环境是否符合要求;②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

工序质量监控的对象是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特别是对主导因素的监控,其核心是“管因素、管过程”,而不单纯是管结果,其重点内容包括:①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②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③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④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3)组织过程质量检验

过程质量检验主要指工序施工中或上道工序完工即将转入下道工序时所进行的质量检验,目的是通过判断工序施工内容是否合乎设计或标准要求,决定该工序是否继续进行(转交)或停止。具体形式有:①质量自检和互检;②专业质量监督;③工序交接检查;④隐蔽工程验收;⑤工程预检(技术复核);⑥基础、主体工程检查验收。

4)重视设计变更管理

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没有预料的新情况,如设计与施工的可行性发生矛盾;项目承担单位因前期调研不充分使得工程使用目的、功能或质量要求发生变化,而导致设计变更。设计变更须经项目承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方同意,共同签署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由设计单位负责修改,并向施工单位签发设计变更通知书。对建设规模、投资方案有较大影响的变更,须经原批准初步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修改。接到设计变更,应立即按要求改动,避免发生重大差错,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

5)加强成品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分部工程已经完成,其他部位或工程尚在施工,对已完成的成品,如不采取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造成损伤,影响质量,严重的是有些损伤难以恢复到原样,成为永久性缺陷。产品保护工作主要是抓住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两个主要环节。

6)积累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中的技术、质量和管理活动的记录,是实行质量追溯的主要依据,是评定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的三大条件之一,也是工程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完善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施工企业必须按各专业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和各地的实施细则,全面、科学、准确、及时地记录施工及试(检)验资料,按规定积累、计算、整理、归档,手续必须完备,并不得有伪造、涂改、后补等现象。

3.竣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

1)坚持竣工标准

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内容很多,综合性较强,因此其涉及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道路工程、防护工程等都应按照各自相应的竣工标准进行竣工验收。凡达不到竣工标准的工程,一般不能算竣工,也不能报请竣工质量核定和竣工验收。

2)作好竣工预检

竣工预检是施工单位内部的自我检验,目的是为正式验收作好准备。竣工预检可根据工程重要程度和性质,按竣工验收标准,分层次进行。通常先由项目部组织自检,对缺漏或不符合要求的部位和项目,确定整改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整改。在项目部整改复查完毕后,报请企业上级单位进行复检,通过复检,解决全部遗留问题,由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质量合格文件,向项目承担单位发送竣工验收报告

3)整理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是使用、维修、扩建和改建的指导文件和重要依据,工程项目交接时,承包单位应将成套的工程技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目、建档,然后移交给项目承担单位。

4)回访保修服务阶段的工作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按照有关规定,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施工单位应主动对工程进行回访,听取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使用者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对属于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负责维修,不留隐患,如属设计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在征得项目承担单位和设计单位认可后,协助修补。

施工单位在接到用户来访、来信的质量投诉后,应立即组织力量维修,发现影响安全的质量问题应紧急处理。

(1)回访的方式。一般有季节性回访、技术性回访和保修期满前回访三种形式。

(2)保修的期限。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3)保修的实施。在保修期内根据回访结果以及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使用者关于施工质量不良而影响使用功能的口头、书面通知,对涉及的问题,施工单位应尽快派人前往检查,并会同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使用者共同作出鉴定,提出修理方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修理,修理自检合格后,应经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使用者验收签认。在经济责任处理上必须根据修理项目的性质、内容以及结合检查修理诸种原因的实际情况,在分清责任的前提下,由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使用者与施工单位共同协商处理和承担。

3.6.4.4 施工质量控制的形式

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对象,可以采用3种基本控制形式。这3种质量控制的基本形式是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

1.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又称为质量预控,是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质量管理方针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谓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产品或服务质量特征和特性形成之前,就对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即在某项施工活动开始前,首先对该施工生产活动的各种投入要素,包括人、物、信息、能源、经济等影响施工质量的基本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和确定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基本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质量保证措施。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质量形成过程中,应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由于事中质量控制与施工质量形成过程同步进行,因此,事中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对施工活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发现质量隐患立即加以纠正,这是保证工程项目实体质量形成的一种重要监控手段。

3.事后质量控制

所谓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成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由于事后质量控制时施工质量已经形成,不可能对施工质量起到直接预防和控制作用。但通过事后质量控制,可以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缺陷,并通过分析提出施工质量改进的措施。因此,事后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抽样检查与试验、验收与评价等方式来获得质量信息,为改进质量、防范质量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3.6.4.5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也称质量体系,是指施工企业为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质量工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把施工企业各级机构、各个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分明、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1.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它的内容。

1)从构成要素上划分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及施工资源。

2)从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上划分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施工准备过程的质量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使用过程的质量保证。

3)从工作性质上划分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教育、质量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质量制度的贯彻执行、质量过程的控制、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质量信息反馈等。

2.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

为了保证施工企业建立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应当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PDCA循环原理工作流程,如图3-18所示。

img48

图3-18 PDCA循环示意

1)P(Plan)计划

计划可理解为施工质量计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为达到预期的各项质量目标而制定实现质量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施工质量计划阶段,现场施工管理组织应根据其任务目标和责任范围,建立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制度,对质量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检验试验要求、质量记录方式、不合格处理、管理措施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并形成相关文件。施工质量计划编制完成后,还需要对其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分析论证,并按规定的程序与权限经过审批后执行。

2)D(Do)实施

实施是进行质量计划目标和施工方案的交底,落实相关条件并按质量计划的目标所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展开施工作业技术活动。交底的目的在于使具体的作业者和管理者明确质量计划的意图和要求,正确执行质量计划的实施方案,努力实现预期的施工质量目标。

3)C(Check)检查

检查是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首先是检查是否严格按照预定计划认真执行,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按计划执行的原因。其次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施工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对此进行评价和确认。

4)A(Action)处理

对质量检查中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处置包括纠偏处置和预防处置。纠偏是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和缺陷;预防是将信息反馈至管理部门,分析问题的症结或计划的不周,为今后类似质量问题的预防提供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