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CBD交通量化分析的相关概念
从CBD路网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高密度均质路网,其特点是路网细而稠密,以2~4车道的街道组成正交棋盘或星形网络交通,CBD内路网较均质,道路等级也比较接近,平均街区面积多在2hm2以下,而且大小比较相似。例如上海外滩CBD,地处老城区核心部位,CBD内路网密度达17km/km2,为各城市CBD之冠。其道路宽度相似,多为8~16m街道,呈东西或南北走向,并相互交叉,组成棋盘式均质路网(图5.40)。类似的还有大连、天津、武汉解放大道CBD。二是低密度等级路网,其特点是CBD呈街区式分布,以若干条城市主干道(6~8车道)纵横交叉组成基本路网骨架,支路网在其中交错分布,道路等级相差较大、主次分明,街区大小各异、相差很大。广州天河CBD是典型的低密度等级路网模式。天河是发展中的CBD,它是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政府提出把天河建成未来市中心政策后开始兴建的,所有道路都经过规划而成,由两条东西向双向8车道道路和四条南北向4车道道路组成CBD道路骨干,其余支路纵横交错其中,整体路网呈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正交分布,具有显著的方格状特色,道路等级相差较大、路网稀疏,CBD道路密度仅9.3km/km2(图5.41),街区面积差幅较大,最大街区面积52.8hm2,而最小街区面积仅为0.66hm2(表5.2)。类似的还有成都、宁波、福州等CBD。另有一些城市CBD为两者的混合,如杭州CBD西南部为老城区,是典型的高密度均质路网模式,东北部为CBD发展区,呈低密度等级路网模式;深圳罗湖CBD东部为低密度等级路网,西部则为高密度均质路网。
图5.40 上海外滩CBD路网形态
图5.41 广州天河CBD路网形态
表5.2 广州天河CBD街区面积统计
我们调查了中国城市CBD的交通情况,采集了各项交通网络基础数据制成基础指标表,从通行能力、路网密度、道路比重、单位道路荷载等各方面对CBD交通状况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中国CBD路网模式的规律性现象,并对比分析上述路网模式。为了便于理解,在展开分析前有三点概念必须明确。
1)CBD的名称
一些特大城市CBD由两个以上组成,而相互之间的交通网络结构各不相同,如上海外滩CBD和浦东CBD,前者是以2车道为主的高密度均质路网,而后者是由4~8车道的城市主次干道组成等级路网,其交通系统特征差异很大。显然,以笼统的“上海CBD”名称将其混为一体是不准确的,因此,我们将各个CBD独立放置,计算其交通指标。
2)道路标准
为了统一交通量化的统计标准,道路概念采用交通规划的标准,即以道路红线距离作为道路宽度。这样做基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道路红线距离宽度代表了道路的真实通行能力;二是各城市CBD道路等级并不一致,而道路红线距离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则易于准确识别和计量,有利于形成各城市统一的标准;三是同一条街道两侧建筑由于后退距离不等,道路空间的计量也不一致,以街道空间概念来代表道路实际通行能力有很大的误差。因此,在综合各方面因素整体考虑下,我们采用道路红线距离作为道路宽度标准。
3)关于道路等级
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六级:快速路、主干道I级、主干道II级、城市次干道、支路、步行街。对各城市CBD道路等级的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道路类型都在CBD内出现,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将道路等级简化为三级:道、街、巷。车道宽度为18m以上、车道为4轨(双向双轨)以上的路称为“道”,是CBD的交通网络主干路;车道宽度8~18m,车道为2~3轨可以通行公共汽车的城市支路称为“街”,是CBD网络中的微观路网,大部分街单向行驶,道路狭窄而交通基本顺畅,同时车速较低,人车混行,过境交通量小;而8m以下仅可供小汽车单向通行的小路称为“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