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健康新理念派生健康新产业

健康新理念派生健康新产业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健康新理念派生健康新产业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追求健康就是追求文明进步。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大健康的理念催生了大健康产业的出现。一是国际接轨过程中健康理念的交融。健康产业在西方已成为最主要的产业之一,在美国,健康产业的收益已相等于美国整个汽车业收益的一半。二是资本的投入与健康产业市场的繁荣。

二、健康新理念派生健康新产业

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追求健康就是追求文明进步。只有健康的人,才能成为21世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产业之所以成为朝阳产业,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因为有社会现实的、潜在的强大社会需求在做牵引。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大健康的理念催生了大健康产业的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剧,从正反两方面,促使社会成员日益重视健康需求。从正面来说,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产生更高的健康需求。从反面来说,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迁,各种矛盾的突显,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一些负性影响,促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渴求。

(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催生广阔的健康产业市场

时代发展与观念升级促使健康需求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3年—2006年GDP年均增速10.4%,而在2006年,人均GDP已经突破2 0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5年,北京人均GDP已超过5 000美元,北京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复合型模式转变,与健康有关的产品、技术、服务、咨询等将迅速进入健康消费领域,推动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新世纪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各方面人生需求中很重要的方面,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方面之一。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一份研究报告称,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6.7%和45.5%,预计到2010年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将会下降到35%以下,国民教育娱乐等精神消费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必然增强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又比如,有八成的中国人不惜花钱购买贵重的洗发剂,清洁自己的头屑。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已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居民头皮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买洗头水20年花了近千亿。”

收入增长与条件改善促使对健康缺失的关注。收入的增长使得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饮食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身体的“发福”也随之而来,肥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主要的健康隐患。教育部自2002年开始,在北京、内蒙古、辽宁等14个省(区、市)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首次发布了对176 844人的监测结果,监测内容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体能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13项指标,监测结果表明,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与2000年相比,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速食文化的流行渐渐成为点燃中国人“横向发展”的导火索。

老龄化与城市化促使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中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进入老年型社会,且未来老年人口还将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1]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无需赘述。2006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说,目前,全国参加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5 800多万人,到2005年底,全国县以上各级行政区划、70%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乡镇建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加强对老年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再加上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人们迫切希望共享城市的健康资源。

入世后的大环境牵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社会剧烈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外来文明碰撞,使得关系民生的现实矛盾丛生,随之产生的就是众多的心理问题,这就催生了解决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的心理健康产业的产生。一是国际接轨过程中健康理念的交融。健康产业在西方已成为最主要的产业之一,在美国,健康产业的收益已相等于美国整个汽车业收益的一半。而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的关注意识也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国1 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心理治疗还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在美国,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法国人每年使用1亿多盒镇静药。二是资本的投入与健康产业市场的繁荣。供求的不平衡和逐利的敏感嗅觉使得健康产业一夜之间成为各种资本竞相角逐的领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质使得资本大量地涌入了作为“黄金产业”的健康产业领域,促使了健康产业的发展。比如心理咨询业,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者就达1 600多万人;大约30%的大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关部门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在1982年以前,大学生因病休学的首要原因为肝炎、肺结核等各类传染性疾病,此后则是精神疾患居首位。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另对北京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的测试表明:当今中学生有1/3的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我国近年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每100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供求的极度不平衡促使了此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迅速攀升。

(二)社会成员健康水平滑坡呼唤培育健康产业市场

根据健康产业的社会需求分析和我国健康产业现状的反思,一方面有利于发现我国健康产业水平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我国健康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处于急速的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减弱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增加社会成员的心理应激水平,而这些正是心理减压、增进健康等心理健康业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1999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中国卫生部对外公布了中国自杀率为22.2人/10万人口,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死因,但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这些都表明我国自杀率明显提高,已进入高自杀率国家之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沈渔邨教授说,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均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如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就业问题等等,这使得生活中的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带来了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人患有精神和脑部疾患。中国精神病患病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5.4‰上升到目前的13.47‰。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居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据统计,抑郁症患者每月约有15天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明显高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

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免疫机能的损伤。每年,中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人遭受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等,每年因职业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亿元。有人形容,职业危害这种不流血的“渐进式死亡”,远远大于矿难、车祸等流血的“立即式死亡”。目前,我国的职业危害的人数,职业病的发病人数和因职业病而死亡的人数都居世界的前列。另外,有害食品、非典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有毒装修材料、各种电磁辐射、化学制品毒剂等环境恶化使得人们的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的挑战。锻炼的减少也是人们的健康状况下滑的重要诱因。工作的高频度、高强度和应酬的增多,使得人们用于锻炼的时间大大被削减;暴饮暴食、烟酒过量摄入、熬夜增多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心理压力的剧增。“时间就是金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压力使得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理压力的剧增。而积蓄的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将会导致肌体的恶化和引发寿命的危机。

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枯竭。社会工作压力、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在现代人群中大有蔓延之势。职业倦怠是指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工作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职业倦怠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被耗尽的感觉。由于情绪衰竭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人们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职业倦怠会给个体、家庭和组织带来消极的影响。职业倦怠高的个体,常出现疲乏、失眠、头痛等身体问题和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易怒等心理问题,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工作满意度、绩效的降低和离职率增高等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不可预测的伤害。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就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但是,职业倦怠虽然令人心力交瘁、倍感痛苦,但此时并不是人生的尽头。它只是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如果选择得当,就会让人们能够找到人生的新方向,不但将危机转化为转机,而且还能将转机变为再一次成长的契机。

心理枯竭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是指在一种重复脑力劳动过程中产生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心理失衡导致两个极端,一个是心理枯竭,另一个是过于心理投入。过于心理投入就是快乐的“工作狂”。有报道说某个公司一个很年轻的职员死了,他是非常快乐的工作者,但是这种工作的快乐导致生理上的枯竭,最后过劳死。过劳死其实是心理和生理在抢夺能量,最后导致心理上过于投入,把生理资源抢夺了。他在“享受”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注意自己身体当中的一些信号,最后导致身体的全面崩溃。失衡会导致许许多多的问题。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个人的问题,比如说职业枯竭,就是工作领域当中出现问题了。然而,职业枯竭的外部冲击力也非常强,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冲击。它具有传染性的特征。一个人职业枯竭会影响到周围同事的情绪,因为他的情绪的攻击性和爆发力都非常强。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他个人的自我不和谐会导致整个外部环境的不和谐。我们讲人体的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人的资源不断向外掏而不去注入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衡。很多产生职业枯竭的人最初都是一些很优秀的人,他们不注意资源的保护,只是向外掏,最后就掏光了。我们也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把休息视为犯罪,不工作就有一种负罪感。

因此,心理学应加强开展职业倦怠的机制、职业咨询、干预和安慰措施的研究,打开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产业之路,帮助人们化解危机,增加更多的转机和契机。

亚健康的状态与生命延续的渴求。“文明病”、“富贵病”是当代中国人需要面对的现代问题,处于健康状态与不健康状态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成为普遍的生理状态,时常处于低谷的生理状态,使得人们对生命的延续越发渴求。在我国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医疗机构普遍拥挤,个别医院服务态度较差影响行业声誉,以及医疗保险、医药分离等机制正处于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很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而一些体检中心、健身场所在提供最初的体检之后也难有后续服务。中国人普遍存在生病了才去找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可能发病的“高危”状况下时,不知道该去找谁看等情况。[2]再加上传统文化中根植了人们追求身心和谐的种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和”,而追求身心和谐和理想的健康状态、追求家族的康乐和生命的延续是文化底蕴中重要的成分。

(三)当前健康产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健康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危机,甚至成为“问题产业”。

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专业技能和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一些企业盲目逐利导致产品质量较差,而且这些新兴企业普遍服务意识不强、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这些现象已成为医疗器械、健康电器生产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再比如心理咨询业,发达国家的心理研究、咨询和治疗在20世纪早期就已出现,发展至今,整个体系已经很完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APA(美国心理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等心理方面的从业人员有28万人。发达国家对心理从业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想要成为一名美国音乐治疗师,必须先要经历25次治疗,而且都是正常付费治疗,然后是25次督导,都要花钱来完成,大概需要两年时间。而在成为正式治疗师后,仍要定期进行督导和治疗。在欧洲,一名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至少有硕士学位,要学习5到7年,最后要投入临床实习训练1年。毕业后必须先去医院或者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1~2年后,才可能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工作者。而在中国,虽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但从业人员水平低、基础知识不够全面、职业训练不够、操作不够规范、职业道德不完善、组织管理松懈、严格科学的职业资格制度尚未推行,致使这一行业人员鱼龙混杂。

企业公司普遍缺乏质量意识、文化意识和品牌意识。从事健康产业的企业生产营销能力普遍加强,但品质仍处在较低水平徘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浮躁功利、粗制滥造;在经营中夸大宣传和违规经营。而产品质量特别是保健品市场的产品质量甚是堪忧导致健康产业的“信誉危机”。另外,健康业企业缺乏对文化建设能带来行业发展潜力的重视。市场竞争最终取决于文化竞争。而作为初涉市场大潮的一些中小健康产业企业急躁的逐利性,远远胜过了对企业文化积淀的重视,使得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这样的企业发展理念支撑下生产出的产品和生成的服务就成为“短期行为”。健康业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经营者们要明白暂时的“人气旺”不等于长久的“事业兴”,有良好的口碑、深入人心的品牌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