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统筹区域发展演进与取向

统筹区域发展演进与取向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2.2 统筹区域发展演进与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导致了江苏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各县域、市区的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差异的贡献各不一样。目的是要推动所有产业部门齐头并进,全面增长,保持各个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苏北大发展战略,并没有抑制江苏省南北差异扩大的趋势,反而呈现反弹扩大的态势。

9.2.2 统筹区域发展演进与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导致了江苏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各县域、市区的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差异的贡献各不一样。

1)全省一盘棋地区发展计划(1978~1983年)

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与平均分配主义的影响,江苏省为解决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不平衡,促进经济网络的形成,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实施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目的是要推动所有产业部门齐头并进,全面增长,保持各个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随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提高,加快了江苏省以农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区域年均GDP的增长率,代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1978~1983年间全省有43个县市发展速度快于同期的全省平均水平(11.43%),其中,苏南76.9%的县市、苏中40.7%的县市、苏北67.7%的县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见图9.11),致使苏中内部差异最大,同时由于城市改革尚未进行,地级市市区明显滞后于周围县域的发展速度,进一步缩小了业已存在的区域和城乡差距。

img435

图9.11 1978~1983年GDP年均增长率

img436

图9.12 1984~1993年GDP年均增长率

因此,以“全省一盘棋地区发展计划”指导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缩小了区域发展差异,但限制了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制约了江苏省综合实力的提高。

2)积极提高苏南与加快发展苏北(1984~1993年)(见图9.12)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沿海倾斜发展战略的推进,为了提升江苏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1984年江苏省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强调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即率先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并通过它们来支持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促进全省经济的振兴。在区域经济布局上,以苏南作为重点发展地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1985年苏南地区又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被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惠空间的偏爱政策,使苏南的地方政府与企业拥有更多的财政自治权,吸引多种渠道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以获取最大利润;尤其是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优惠开放政策、邻近上海的区位和比国有企业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实现了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进一步拉动苏南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南所有县域在1984 ~1993年间的发展速度显著快于同期的全省平均水平(18.4%),而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速率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县域之间差异急剧扩大。同时,随着城市改革的进行和步伐的加快,地级市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又进一步扩大了江苏省的区域差异。因此,“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区域发展思路,虽然使全省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苏北加快发展的机会,导致江苏南北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

3)区域共同发展战略(1994~1999年)

为了扭转江苏省内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1994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并采取“徐连经济带”建设、“淮北脱贫致富”和“海上苏东”开发等一系列举措,加快了苏北与苏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由于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全国经济过热的现象,国家实行了财政和金融“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苏南模式”著称的乡镇企业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滞后和管理粗放等矛盾,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在1994~1999年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现出北快南慢、沿海快于内陆的空间格局(见图9.13)。

图9.13 1994~1999年GDP年均增长率

图9.14 1999~2002年GDP年均增长率

因此,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致使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且有缩小趋势,但由于各县市GDP的基数大小不一样,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显著,且高于改革初期的差异水平。

4)苏北大发展和区域分类指导(1999~2002年)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江苏省也提出了“苏北大发展”思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划、政策作保障,苏北大发展战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在1999~2002年间,尽管苏北与苏中仍有22个县市保持快于全省平均的经济发展速度(10.93%),但是苏南地区经过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有61.5%的县市快于全省平均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超过1994~1999年高于同期全省平均速度(17.65%)的数目;从而导致了从1999年起,江苏省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极化又有扩大的态势(见图9.14)。因此,苏北大发展战略,并没有抑制江苏省南北差异扩大的趋势,反而呈现反弹扩大的态势。

5)沿江开发战略(2002~2003年)

随着中国逐步兑现加入WTO的承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为抢抓这一机遇,大力提升江苏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2年又适时提出了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

江苏省沿江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长江的结合部,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并起着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2003年人口2 430万人,面积2.46万km2,国内生产总值6 16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2.83%、24.0%和49.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 43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1倍。沿江开发既能促进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又能带动苏北地区的加快发展,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推动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和缩小区域差异的必然要求,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它对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步伐和促进我国东部黄金海岸地带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加快崛起苏中、全面提升苏南和辐射带动苏北,从而根本解决省内区域差距拉大问题等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

6)“三沿”发展战略(2004~2005年)

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三沿”为轴线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即:抓好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使沿江地带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走廊;抓好沿沪宁线以信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形成全国领先、全球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抓好沿陇海线加工产业带建设,整体规划苏北工业生产力布局。可见,江苏的“三沿”战略,主要就是实施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的开发与建设战略。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极化的基本状况,构成了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而其区域发展差距及空间极化的历史变动则又决定了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如表9.3所示)。

表9.3 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一览

img439

根据空间开发功能分区,在土地、人口、财税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适时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推动省内资源跨区域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完善城镇体系布局,有针对性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全局、面向长远制定资源跨区域调动方案,逐步形成新的区域调控框架(如表9.4所示)。

表9.4 江苏省区域调控政策框架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