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污染的越境转移

工业污染的越境转移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2 工业污染的越境转移工业污染的越境转移问题,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初就已经出现,而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广东乡镇企业进口的有色金属废渣和废旧汽车蓄电池已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方式,对我国已经造成很大的生态环境影响。

10.2 工业污染的越境转移

工业污染的越境转移问题,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初就已经出现,而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大大增强,而其中就包括各种形式的污染流。在过去封闭的经济体内,工业部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在该经济体内得到消纳,生态系统承载力是制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当今开放的经济体来说,由于废物可以不断输出,理论上其承载力范围可以扩展到全球,因此工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10.2.1 工业废物转移

发达国家产生的工业废物如果在本国国内处理的话,将会面临高昂的处理成本,因此它们就想到把这些废物作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出口到那些环境管制相对比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关于我国的废物进口问题早在1989年就有报道,当时美国某公司试图每年向我国出口7×105 t的生活垃圾,结果遭到有关方面的拒绝。另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材料报告,英国1991年向我国出口危险废物1 353 t,1992年达到7 315 t。由广东乡镇企业进口的有色金属废渣和废旧汽车蓄电池已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据海关的不完全统计,1990—1997年间中国进口废物的数量在逐年递增,1997年达到1.12×107 t,29.5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2.07%(李晓明等,2003)。

还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事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工和处置。据统计,经营范围中明确标明从事危险废物加工处理的外商投资企业,1991年为69家,外方投资额为5 381万美元; 1992年为195家,投资额达14 968万美元,分别增长了182.6%和178.2%。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经营范围上没有明确标明但实际上在从事有害废物进口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外商以资源再生利用为由在我国直接从事进口危险废物的翻新、拆解、加工、处理、电解等业务。以1992年为例,投资数量和金额最多的是拆解、翻新废旧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然后是废旧塑料,居于第三位的是废旧电器。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方式,对我国已经造成很大的生态环境影响(夏友富,1999)。

10.2.2 工业投资转移

10.2.2.1 国外向国内转移

由于各国环境标准和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存在差异,使得企业在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所承担的总成本不同。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高,这就引发了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寻租活动,即将资本从环境标准高、环境管制严、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高的国家撤出,投向环境标准低、环境管制松、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低的国家。

尽管“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处于发展阶段是发展中国家污染产业集中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处于起飞阶段时主要工业为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污染密集型企业,而发达国家则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Jaffe et al,1995)。

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一些外商投资污染密集产业,将淘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转移到我国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曾凡银、郭羽诞,2004;陈愈、吴建伟,2003;刘淑琪,2001)。根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外商投资的污染密集型企业有16 998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0.23%,占外资企业数的30%;其中外商投资的高污染密集型企业有7 487家,占全国工业企业的0.10%,占外资企业的13%,占外商投资污染密集型企业的40%。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污染密集型行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夏友富,1999)。

10.2.2.2 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在经历了从国外向国内转移后,也会同样发生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根据罗宏等(2001)的研究,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地区比例存在东高西低的梯度,且有向西部集中的趋势。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在不断进行产业和技术升级,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已被或将被取代。而淘汰的设备因为价格低廉而被西部一些企业看中,形成了实物性的污染转移。另外,由于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相对丰富,技术起点低,对外部的投资需求大,结果就造成了资源初级产品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形成了新的污染源。虽然总体上来说,我国东部地区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正在不断减少,但这些产业的产品仍然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而只要市场存在,这些产业就会存在。正在起步和发展中的西部地区发展这些产业,成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供给方,形成市场需求型的污染转移。

10.2.2.3 城乡转移

当一些环保人士惊呼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的环境殖民地时,类似的污染转移也悄悄发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城乡污染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靳乐山,1997)。

(1)城市生活垃圾输出

城市是一个寄生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无法脱离农村的各种服务而独立存在。城市作为人类的消费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往往被运到郊区或农村进行焚烧和填埋,甚至直接堆放。以北京市为例,规划市区750 km2内的地区居住着600万居民,每天清运11 000 t生活垃圾和5 700 t粪便。由于北京目前垃圾没有实现分类收集,其中的有用物回收率很低,对垃圾的简单处理,不仅占用了耕地,而且可能会对附近的水源和土地造成严重污染。

(2)工业污染源转移

城市在进行城区改造和产业调整过程中,会将大批重污染型企业迁往郊区。当更高的环境标准禁止新的造纸、印染、化工、制药等重污染企业在城区从事生产的时候,乡镇企业获得了机会。各种工业污染源纷纷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农村,这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无形的污染转移

生态足迹的研究表明,城市是一个高消费型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足迹远远高于自身的生态承载力,主要依靠生态足迹的外界输入维持正常功能的运转。然而资源的开发总会伴随着各种污染物的产生,只要城市没有承担和其消费量等比例的环境污染,背后就必然存在污染在城乡间的无形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