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伦理准则

企业伦理准则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企业伦理准则企业伦理准则,是贯彻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应当成为组织活动的基本伦理准则,而且应当成为衡量组织成员道德行为与品质的基本道德标准。一切对于劳动者的痛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行为都是缺乏最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第三节 企业伦理准则

企业伦理准则,是贯彻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应当成为组织活动的基本伦理准则,而且应当成为衡量组织成员道德行为与品质的基本道德标准。企业伦理的基本准则是人道原则、民主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

一、人道原则

(一)提出人道原则的主要依据

1.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人不是机器,人具有意志、情感、理性。人们相互间尽管有着千姿百态的差别,但作为人而言,相互间是平等的。管理活动中这种人格的平等决定了人道原则的地位。

2.一切管理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非人的异化。管理的这一最终目的注定了如果管理不是为了人们异己的东西的话,它贯彻的必然是人道的原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活动,相互协调,最终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3.一切组织的活力源泉是现实活动的人,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达到组织的最佳状态,物质利益刺激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最根本的莫过于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平等、关心、爱护、尊重,使全体组织成员成为组织的真正主人。这正是人道原则的基本内容。

人道原则是当代管理的必然趋势。就西方国家所经历的管理演变过程来看,管理活动经历了非人道向人道转化的过程。早在近百年前,一批管理学家已将视野转向人,研究调动被管理者内在积极性的方法。“参与制”、“感情投资”、“民主管理”等已成为一些卓有成效的大企业取得成功的公开秘密。当代大凡有思想有远见的管理者,总是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尖锐对立视为大忌,总是重视职工的多方面的现实利益。人道原则的长期缺乏,是我国管理落后的基本原因之一。要使我们的管理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没有人道精神是不可想象的。人道原则的提出,至少可以给我们对经营活动中的伦理关系的处理提出一个可行的出发点。

(二)人道原则的基本内涵

企业伦理人道原则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相互关联方面的规定。

1.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将实现人的价值视为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目的。人道原则认为,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人是世界的主体或者说人具有主体性,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利益。人类具有自身共同的价值尺度:人的解放。人们的一切经营实践,无论是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人类的利益。人道原则据此还进一步认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管理、文化的优劣、进步与否的根本尺度是对人类及其利益的肯定程度。在现代企业中,关于企业利润至上与顾客利益至上的矛盾的处理,就反映出各个企业对人道原则的不同认识。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推进,当代企业管理者日益认识到关注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的重要性。“绿色营销”、“环保先行”、“教育捐助”、“爱心工程”等企业经营活动概念的产生就反映出现代企业对于人的价值的肯定。

2.肯定人们相互间的人格平等,将管理视为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的事。人道原则认为,虽然人们有着先天和后天的差别,但每个人都具有人格上的平等。这种平等、自由,决定了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仅是少数管理者的事,也是广大被管理者的事。一切组织成员都是管理的主人,人人都有参与管理的权利。

3.肯定人的现实幸福的合理性,强调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为广大群众谋福利。人道原则对人的现实幸福的肯定,既包括对现实的感性欲望的肯定,也包括对理性生活的肯定;既包括对整体幸福的肯定,也包括对个人幸福的肯定。人道原则要求全面满足人的多层次的生活需求,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充实高尚。管理者必须要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关心劳动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并改善他们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对在艰苦环境下或有害健康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更要从各方面关心和保护他们的健康。一切对于劳动者的痛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行为都是缺乏最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一部分管理者身上还时有所见。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休假制度、弹性工作制度等,均是运用人道原则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尝试。

4.实行人道主义原则要求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同时,严格企业的组织纪律,同违反企业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现象作斗争。讲人道主义决不是搞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讲原则、不讲纪律、不讲集中。对企业中各种违纪现象的批评和斗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尊重人和关心人的工作环境。如果放任自流,尊重人和关心人的风气就难以形成。为此,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遏制一切不良倾向。

二、民主原则

(一)提出民主原则的主要依据

1.民主原则是人道原则的必然要求。人们相互间都有平等地参加社会组织生活的权利,这就是民主。民主能保证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企业内外的人的利益,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未来不是由人类的异己存在物决定的。在民主原则下,企业内的员工有权利对某些既有管理方式、管理规则提出异议,甚至可以要求改变企业管理中与多数员工发展相矛盾的组织结构环节。比如: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更多的分权倾向,设立股东、员工监督委员会等。民主原则下的企业管理,不是那种超越任何监督,不受任何约束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的发号施令。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正是民主原则在管理中的突出体现。在民主原则下,同样可以存在人们相互间利益的差别、甚至矛盾和冲突,这种差别、矛盾、冲突依靠协商、讨论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正是人们平等地进行自我管理的最好的人道原则的实践。人道原则必然要求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人道原则的具体化。

2.民主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创新性的前提。民主原则所要求与实现的,是通过相互监督制衡,达到最佳人员在最佳时期的最佳表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个员工积极收集市场信息,根据管理权限,对各种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企业长久不衰的更新、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者管理风格上,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主决定权力。民主原则体现了每个现实活动着的人都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人、主体,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充分发挥。现实生活已表明,经济刺激虽可暂时地获得人们的某种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但这种刺激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主人翁的生活感受及其态度,才是挖掘永恒的创造力的源泉。

3.民主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就管理心理的角度而言,人们的需要是复杂的、多层次的、递进的,在人们基本满足了温饱之后,会逐步要求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相互间的平等、主人翁地位等正是这种深层次的追求

(二)民主原则的主要内容

民主,依对其不同的观察面,可以有不同的内涵揭示,就企业伦理角度而言,民主原则的主要内涵如下:

1.人格平等,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对人的尊重和关心,表现在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作用,也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换句话说,管理的任务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劳动者得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劳动者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被动的管理的客体,而是充满活力的主体的人。

2.权力的相互监督与制约。任何权力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任何权力都应当受到监督与制约。不受监督与制约的权力是腐败的温床。在一切可能之处,尽可能让员工直接参与决策,直接参加管理。

3.行为的程序化与公开化。按既定的为大多数组织成员所认可的程序从事管理活动,这自身就是对特权与滥用权力的限制。

4.管理者应当平易近人,从谏如流,磊落宽容,包容兼蓄。独断专横,盛气凌人为民主原则所不容。

(三)民主式管理与强制式管理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民主式管理和良好的工作表现同时存在的话,那通常是因为管理者信赖属下的能力,并因而容许其有某种程度的决定权。近年来,西方管理者认为,强制性管理并不是绝对不好,民主式管理也不是绝对好;目前的趋势是因人、事、时、地,以及个案的不同,而把两种方式加以调整运用。同时,也应该将主管在管理能力上的高低、对属下执行决策的需求度、强制执行后可能引起的问题,以及完成决策的重要性等,作为采取正确管理方式的考虑因素。基于这个观点,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增强集权式管理应是正确的。而民主代表了管理者最基本的人道取向,应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普遍存在。

三、公正原则

(一)提出公正原则的主要依据

1.公正是人类自身利益、自身存在与进步的要求,既然如此,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公正”又是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而,它又是一切组织活力的激发剂,成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

2.公正原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管理实践的迫切要求。改革,既冲击了旧的公正观,又给新的公正观的诞生提供现实可能。改革,是社会生活体制、制度的大变化,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再调整,是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因而,改革将公正问题推到了人们所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前列。改革以来,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的旧体制,不同程度地引进了竞争机制,管理活动的透明度开始增加。

(二)公正原则的主要内涵

1.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公正原则主要是用来解决报酬分配、机会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问题以及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问题。

(1)公正原则要求机会均等。机会均等包含:①一切机会面向全体成员,或者说要做到机会的透明度与公开性;②每个成员都有平等选择机会的权力。任何人不能剥夺其他人的这种权力。在企业内部人才选拔和提升的过程,公平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因而管理者,应该事先公布明确的评述标准,即竞争规则,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拥有公正感保证的状态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竞争,从而也推动企业经营取得相应的进步。

(2)当管理者进行利益分配时,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也就是说,职工对报酬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受到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个人与别人的横向比较,以及与个人的历史收入作纵向比较)。人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产生公平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2.公正原则要求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互惠互利。这主要指:

(1)构成一切交易的双方都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权利与利益。

(2)双方的权利与利益是平等的,除非是出于自愿,否则双方之间出现利益转让应当是对等的,一方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同时就享有一定的权利,义务与权利是不可分割的;对社会不幸者的帮助是互利的特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将日益市场规范化、法制化。

(3)企业在处理与顾客和其他企业的关系时,一方面获取了正当经营应得的合理利润,另一方面也应该严格承担履行合同和保证产品质量等企业应尽的义务。这些是企业伦理的公正原则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要求。

(三)公平的标准问题

有关公平的标准,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以贡献率为标准,即分配上的公正性是以人们的贡献与所获报酬相当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需要率为标准,即判断公正性是以是否按人们的需要付酬这一标准来评价。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平均律为标准,即公正性是以“大家得到的一样多”这个标准来评价。平均主义除了某些极为特殊情况外,大都是不利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利于调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的,因而,一般来说,平均主义是不公正的表现。

四、效率原则

(一)提出效率原则的主要依据

1.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决定了效率原则的存在。现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是以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的。这就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注重及时到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取得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是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的有力推动者,以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目标。

2.效率原则又是构成当代企业管理不同于以往企业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就其文化内容而言,总是将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效率作为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自动化、信息化、空间的全球化的今天,效率成了组织活动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与以手工业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的局限性、随意性、拖拉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效率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落后,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低效率。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官僚衙门气甚浓、拖拉推诿、长官意志、行政命令、既不守约也不守时甚为普遍;浪费甚多,一方面是产品积压,另一方面是毫无节制地盲目生产;一方面是劳动力紧张,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普遍闲置。

(二)效率原则的主要内涵

1.讲求效益。主要包括:

(1)务实,不尚空谈,脚踏实地,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2)优化,一切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以便组织机能的充分发挥;

(3)注重结果,一般情况下,以活动的结果作为衡量组织的主要依据,即以工作绩效,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2.讲求速率。主要包括:

(1)时间观念,守时,在较短时间内办较多的事,一切任务下达与完成都伴随着明确的时间表,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

(2)速度观念,作风严谨迅速,不拖拉推诿。

3.在企业内部形成目标管理体系,对各项任务、职责均明确,并以此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这主要包括:

(1)一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位都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研究的基础上;

(2)对积压、滞后的产品和服务应坚决尽早停止,以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4.讲求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近期效益往往为人们自觉重视,但长期效益则易为人们所忽视。因而,实践中往往易出现短期行为。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等与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密切相关的投资往往会因收效慢而被管理者所忽视。另外,也会出现借口长远利益而忽视当下利益的情形,这种离开当下效益而高谈效益的做法应极慎重。效率应当建立在当下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上。

5.讲求近期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手段是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或称为策略。企业管理既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又是一个目标和手段变换、协调的过程。在企业管理中,经营手段具有两个特征:

(1)效用特征,即经营手段必须能使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实现。由于企业内的目标设定有其层次性,所以在考察经营手段的有效性时,应以其是否能促进最高层次企业目标的实现为衡量标准。

(2)道德价值特征,即手段本身所包含的善恶性质应与企业目标的善恶性质相一致。目的并不能证明手段是否正确。不择手段追求效率,以牺牲社会其他人利益的做法是与现代企业伦理相违背的。正因为如此,那些以企业利益为名,弄虚作假,坑害顾客,破坏环境的做法都应受到社会道德的否定,甚至是法律的制裁。

(三)效率原则与人道、公平、民主原则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一种将效率原则当作管理的至上原则的倾向。我们以为,效率原则不是至上的,相反,它应当从属于人道原则、民主原则、公正原则。

1.人道原则与民主原则决定经营活动的基本方向,它对于公正和效率都具有导向意义,公正原则可以看作是人道原则与民主原则的具体展开,人道原则、民主原则连同公正原则同为管理的本质的、灵魂的方面,基本是关于管理中人的关系的处理原则,而效率原则则是就组织管理的功能方面而言,基本是关于管理的功能的现象形态的原则,所以,效率与人道、民主、公正原则,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它从属于人道、民主、公正原则。

2.人道主义潮流所表现出的普遍倾向是,若在公正与效率、人道与效率、民主与效率发生价值选择冲突时,宁愿采取人道、民主、公正。

3.效率至上在实践中就有可能牺牲人道、民主与公正原则。近年来,我们的管理开始注重效率了,这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同时亦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短期行为泛滥、血汗制抬头、资源浪费、产品伪劣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与片面强调效率有关。现代企业伦理要求管理者一方面应当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经济营运实体,另一方面又应当防止效率对人道、民主、公正的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