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危机

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危机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危机能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能源的利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就主要集中在石油问题上。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是,在1974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时,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却加剧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几个工业国在那一年中通货膨胀急剧上升。

第四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危机

能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能源的利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产业革命后的200多年中,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目前,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就主要集中在石油问题上。

一、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一)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战争。为了抗议美国和荷兰对以色列的支持,包括绝大多数石油生产大国的国际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强制该组织通过了一个对美国和荷兰的石油禁运决议。由于害怕石油输出方面更大的混乱,购买者努力增加预防性石油存货,从而抬高了石油的市场价格。因为石油市场这种情况变化的刺激,欧佩克成员国开始提高它们的主要顾客——大石油公司的价格。到1974年3月,石油价格涨到原来的4倍,从战争爆发前的3美元一桶升到12美元一桶。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石油价格的大规模上涨导致了消费者支付的能源价格上涨和使用能源的企业营运成本的提高,还带动了能源的石油价格上涨。

要理解这些价格上涨造成的影响,可以把这种价格上涨看成是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国对石油进口商征收重税的结果。这次石油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同对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征税:各国的消费和投资都出现紧缩,世界经济步入衰退。因为价格上涨增加了石油进口国的支付负担,所以许多国家经常项目的赤字增加。全部工业化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从1973年的141亿美元盈余变为1974年的214亿美元赤字。同期内,主要石油出口国以外的欠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也从35亿美元增加218亿美元。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通货膨胀会上升,在经济萧条时通货膨胀会降低。但是,在1974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时,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却加剧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几个工业国在那一年中通货膨胀急剧上升。尽管失业增加,但好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还几乎翻了一番。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石油危机本身。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石油产品的价格和使用能源的产业的成本,所以导致了整个价格水平的上涨。并且,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强,在决定工资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失业增加的情况下继续推动通货膨胀的上升。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仅使新工资合同确定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还通过投机者们大量收购囤积价格看涨的商品,使商品价格进一步提高。

(二)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像1973—1974年那次石油危机一样,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出现滞胀。在1978年到1980年间所有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大大加剧。产出的增长普遍放慢,失业率普遍上升。但这些变化不像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那样一致,也不那样剧烈。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也同发达国家一样面临着更高的通货膨胀和放慢的经济增长。像前一次石油危机一样,工业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常项目出现赤字但逐渐减少;不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持续保持较高的赤字而不是削减开支。但不同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赤字在20世纪80年代末导致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严重问题。

在1975年时,工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们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付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但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它们的对策却大为不同了。在1979年和1980年,大多数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增长实际上受到了限制,因为这些国家想消除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各国中央银行在费尽心机压低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高通货膨胀之后,现在又因为1978—1980年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大为焦虑。因为一旦这次通货膨胀的上升被用于对以后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工资决定的过程中,就很难再使它降低下来了。但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使就业和产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1981年,失业出现了只上不下的棘轮效应,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复苏形成了障碍。事实上,各国还没有来得及从石油危机中解脱和复苏,世界经济于1981年又陷入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衰退之中。

(三)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由于战争很快结束,这次油价暴涨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要小得多。图11-6是战后世界石油价格的走势。

二、世界石油市场现状

1.2003年后世界油价的暴涨

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起伏,但会呈现周期性的涨落。伊拉克战争后人们曾预计,随着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取胜和对局势的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将会趋于稳定。然而,自2003年以来,从世界石油市场变化的总趋势来看,国际原油价格呈现上升态势,期间虽然有间断的油价回落,甚至连续数周的油价下滑。但是,几年来,各种国际原油的年均价格数据都显示,国际油价有明显的增高特性(见表11-6)。这种油价的上升状况表明,世界正进入一个高油价阶段。

图11-6 战后世界石油价格走势图(1947—2006年)

资料来源:WTRG Economics。

表11-6 国际主要原油现货价格(2003—2005年)单位:美元/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石油石化》和欧佩克《石油市场月报》,2003—2005年各期提供的数据编制

注:WTI——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Brent——英国布伦特油,Dubai——亚洲迪拜油。

油价变化不仅受经济周期影响,还受到石油及石化行业国际投资变化、能源技术的进展、世界气候变化、国际石油投机及产油地区突发事件等长期因素或短期因素的影响。从中长期看,油价猛涨推动石油开发投资,也会推动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技术的应用,还会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新的石油投资会导致石油探明储量上升、采油与加工技术进步,产油边际成本随之下降。节能技术的推进则使单位产出的能耗下降。这些因素一旦促成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就会下跌。然而油价在低价位的徘徊又会使开发新油田的投资减少,石油加工的备用生产能力逐步消耗。当石油消费的增长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生产的增长,又会出现石油短缺,引起油价上涨。国际石油投机和其他短期因素则使油价波动幅度增大。

2003年后石油价格暴涨的因素同样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未能迅速平定伊拉克局势,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石油生产能力迟迟未能恢复,石油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委内瑞拉的罢工风潮、沙特阿拉伯油田受恐怖分子威胁等问题也对油价上涨造成推动作用。二是出于反恐和应对石油危机的需要,近几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石油战略储备,大量采购石油,无形中刺激了石油经销商和投机商囤积石油,伺机牟利。当然,也有一些欧佩克成员国有意控制石油产量抬高油价。三是由于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多年衰退后开始复苏和增长,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激增。而之前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能源需求偏低。欧佩克的主要成员国的生产能力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而及时提高,因此造成了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

2.油价暴涨的经济后果

油价暴涨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其中对欧盟国家影响尤其大,近年来欧洲微弱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很快就被油价上涨所抵消(见表11-7)。另外,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以美元结算,油价的上涨还迫使欧元继续坚挺,这对于依赖出口的欧洲经济非常不利。然而,也有国家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大部分OPEC成员国从高油价中获得巨大利益,俄罗斯2004年6.2%的GDP增长相当部分得益于高价能源的出口,而澳大利亚也因亚洲地区的能源短缺,煤炭出口量大增。高油价也刺激了对能源开采的投资,2004年世界石油开采和技术投资比2003年增加了6%。

表11-7 世界主要能源大国能源需求情况(1995—2004年)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3.油价暴涨的根本原因

油价暴涨反映出的一个基本事实: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体系脆弱。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而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燃料几乎都依赖石油。因此,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世界经济就会出现震荡。从长远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已无法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及早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和开发利用氢能及燃料电池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利用能源多元化和开源节流多种措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三、当前能源危机的解决对策

(一)全球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进程[13]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京都议定书》[14]即将生效,全球加紧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氢能作为有望替代石油的动力燃料,已经得到了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2004年2月,美国能源部出台了《氢能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行动计划》,该计划是继2002年发布的《美国向氢经济过渡的2030年远景展望》和《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之后,美国推动氢能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根据该计划,美国联邦政府将在2004—2008年间投入12亿美元发展氢能。2004年6月,欧盟也发表了《氢燃料经济——通向可持续能源的桥梁》报告。2004年5月,日本公布了《新产业创造战略》,将氢能及燃料电池列为7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04年“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在北京召开,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氢能源开发企业和研究机构500多位专家与会,共同探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化前景。

其次,作为替代石油的重要战略选择,生物质能也成为世界最新关注的热点。与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生物质能可直接生产和提供动力液体燃料,这对于解决交通能源十分重要。德国在2001年就通过了《生物质能条例》,2004年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110万吨,成为全球使用生物柴油最多的国家。法国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一项新的推动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计划,计划在能源作物种植方面超过德国。欧盟2003年5月也通过了《在交通领域促进使用生物燃料油或其他可再生燃料油条例》,要求到2005年,欧盟生物质燃料应占总燃料比例的2%,2010年达到5.75%。巴西作为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强国,2004年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酒精出口量已达20亿升。巴西也将批准在石油柴油中添加2%的生物柴油,并在数年内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巴西将优先在最贫困的东北部地区种植蓖麻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实现保障能源供给和农民脱贫的双重目的。

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中遇到最大障碍是成本偏高,当前还无法与石油能源的成本竞争。因此,在短期内,可再生能源还缺乏竞争力(见图11-7)。

图11-7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不断增加,但比重仍很小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

(二)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更加普遍

1.国际能源竞争

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正在不断增加,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一些国家正在加紧开发近海油气资源和实行“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寻找油气生产和投资机会。然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国家利益的冲突。

2.国际能源合作

竞争是国际能源形势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国际能源合作的普遍与广泛。从广义上讲,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协作。2004年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APEC首脑会议及“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都把能源列入当年重要议题。2004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时,也把能源列入双边合作的重要领域。

国际能源合作在技术层面上也非常突出。由美国发起的第四代核反应堆研究倡议正在顺利进行,参加这一计划的有法国、英国、巴西、瑞士和南非等10个国家。针对第四代核反应堆,科学家已提出了6种可选方案。2000年,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的国际“核反应堆和燃料回收创新计划”也在进行中。2003年,美国宣布重返国际核聚变研究计划(ITER)。由欧盟、俄罗斯、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参加的ITER计划尽管在选址上还存在分歧,但各国都认为在研发核聚变技术上需要共同合作,希望尽快启动该计划。2003年4月,美国能源部部长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能源机构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氢经济国际伙伴关系计划》(IPHE),旨在通过促进氢燃料研发和标准制订方面的国际合作,协调各国在发展氢经济方面的努力。2003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和欧盟代表共同签署了《IPHE协议》,正式成立国际氢能合作机构。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更加普遍。

本章小结

新的全球矛盾正伴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出现而出现。新的全球矛盾主要体现在人口、贫困、环境以及能源问题上。当代世界的人口问题,尤其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激增,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一个严重问题,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粮食和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受制约,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马尔萨斯新困境”,经济成长的成果被人口增长所吞没。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从而造成了反常的落后现象,即尽管工业发展较快,但仍然扩大了人均产值的差距。尽管就业人数增加,但仍然出现失业人数增多现象;尽管都市化迅速发展,乡村人口密度仍然增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问题。贫困问题不仅引发了穷者与富者间的对立,而且造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正给一部分人带来迄今为止无法想象的利益的同时,另一部分——据估计人数更多——却仍然享受不到这些利益,过着极度贫穷、往往营养不良和疾病缠身的生活。新的世界矛盾还体现在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导致的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上。这些问题与全球化的关系不一定是直接的,但其恶化速率却也正好与加速的全球化一致。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全球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至失去家园,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那么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在能源问题已经变成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的时候,必须正视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世界能源安全问题以及各个能源组织及世界主要大国的能源博弈问题。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问题也是各国所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

贫困化 环境污染 能源问题 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影响世界人口、环境和石油能源的相关因素。

2.教育对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3.如何消除贫困?

4.谈谈消费方式与环境问题有何关联。

5.结合近期石油问题,谈谈你对世界能源危机及其解决途径的看法。

【注释】

[1]张安定、孙定东、杨逢珉:《世界经济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2]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根据1982年普查所得。

[3]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8页。

[5]科斯:《社会成本问题》(R.Coase,1960年):“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p.1-44。

[6]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

[7]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编,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9]谷源洋、林水源:《世界经济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4页。

[10]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斯德哥尔摩宣言),1972年6月5日。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12]“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3]顾钢、毛宗强、张晶、王革华:“2004世界能源发展总体态势”,国际经济技术研究所。

[14]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