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为了实现上述分层次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课程建设和改革。硕士(和博士)层次可以选用的培养模式较多。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

为了实现上述分层次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

在本科层次,重点在于科学规划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基础素质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金融专业课程简化为宏观、微观和工具三大模块,强化其中微观和工具模块的课程,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既然金融能力的培养高于知识的积累,因此笔者倾向于将课程体系调整到偏重微观金融的方面上来。总体思路是形成以微观金融为核心,以宏观金融为背景知识,以分析工具为辅助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从知识的传授逐步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在四年的教学中,前面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转移到专业教育,强调培养核心的能力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同时进一步理清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顺序,根据难易程度和相应工具课程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内在的逻辑联系,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次序,使得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巩固新的知识和方法(见表2-5)。

1.基础课是通才教育的基础

除了表中的课程以外,还允许学生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科学、艺术和体育类课程。把计量经济学放在基础课中是考虑到经济科学的发展特征,尽早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2.微观金融课程模块建设和优化

将专业必修课程锁定在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和金融经济学。这几门课程联系密切,理论和实践要求都比较高。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金融市场学和投资学的联系和区别问题,建议金融市场学重点在金融产品和市场,而把新兴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方面的内容放到研究生课程中;投资学原理重点放在基本的模型和投资的操作方法,而把新兴的行为金融学作为研究生课程或者选修课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又了解了学科的发展前沿。二是金融经济学开设,虽然金融经济学本质是微观模块的理论基础课,但由于需要以对大量复杂分析工具的掌握为前提,由于课程较难在本科生中是否配备为必修课程,是一个有着诸多争议的问题。但如果考虑到金融经济学的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模型素养,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学思维,从而鼓励学生多参考文献和思考问题。因此如果在技术上不做严格的要求,考核采用学期论文的形式,一线院校的学生也基本可以接受。

表2-5 优化后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建议修读计划

3.工具课程模块建设和优化

为了同微观模块建设相配套,我们同时进行工具课程模块建设和优化。在工具模块的必修课中增加的财务(报表)分析是整个金融分析的基本功,考虑到近年学生就业中30%—40%是去四大审计事务所,在初等的金融应用中基于财务的分析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而现在课程中通常只有一门会计学课程,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而金融计量学主要是涉及金融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金融软件应用与设计则是侧重用计算机工具和编程语言,例如C++在金融分析中的应用等。计划新开设例如研究方法、数学建模等全新课程,同时加强和改进目前已有的计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等课程。

4.能力和素质培养

以上课程的设计都强调了把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基础能力的培养上来,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的进一步持续发展预留接口。在课程安排上,还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和校友资源,设计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例如引导参观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在职业人士的引导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了解并学会初步运用。借助学科良好的硬件环境,例如路透社行情系统、国家金融工程创新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建立金融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投资操作和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以考虑利用教育部金融创新研究室等科研平台,安排他们跟随学术导师进行科研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

本科的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核心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和自身升级和完善的基础。因此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从单纯知识的传授向强化能力培养方面转化。同时还要优化双语教学质量,语言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的基础要求,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和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基础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

在硕士层次,学位的过渡性质决定了课程结构必须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具体设计,要适当简化和优化必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同时制定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三个方向的明细培养计划和指导修读计划。专业型人才培养方向需要增加应用型的选修课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方向必须增加管理类的选修课程,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向必须增加数理和计量类的选修课程。也可以在教学计划调整的指导下,推荐硕士研究生去其他专业例如数学、计算机和管理学方面,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同时逐步实现必修课程全英文讲授和考核。还要研究如何利用教育部金融创新研究室等科研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上应侧重于金融学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深入,以及金融研究与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如何做到同本科课程的衔接性和区分度的合适把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博士层次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上应该突出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应用,研究如何强化经济学、金融学和数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加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运用方面的训练。大力加强文献课程力度,同时研究能否在专业方向和导师方向课程上实现全英文教学。

(二)创新培养模式

本科阶段培养模式相对较为简单,应重点考虑加大社会实践部分的学分量和学时数,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开展实践课程。同时要求在必修课程方面都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动手动脑的能力。研究如何通过与对口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一批实习基地,通过实际工作激发学生自身要求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

硕士(和博士)层次可以选用的培养模式较多。专业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可以研究同实际部门联合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直接与社会需求挂钩,采用这种方式培养专业硕士、管理硕士可以更加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地满足实际部门对金融经济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管理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可以考虑以MBA、EMBA为载体的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同时研究合理的学习收费结构和合作模式。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向可以考虑“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提供足够的奖学金。

此外,通过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金融学学科的交流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培养的平台,通过与国际名校固定的交流和课程合作。研究是否可以聘请国外合作高校派教师来讲授一定比例的必修课程,或者派遣学生到国外去完成部分课程或者教育实习环节等。吸取它们的部分或者全部必修课程为我所用,以加快中国金融经济人才的培养,使之具有真正的国际水平,与国际接轨。

(三)优化选拔机制,建立可靠的人才甄选机制

改革目前包括金融联考在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优化考试大纲和试卷结构。研究是否可以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分别建立相应入学考试机制和后续的考核机制。同时建立可靠的“硕博连读”制度,来全面提高博士层次的生源质量,真正实现严进严出。对于研究性质的学位可以考虑要求学位论文采用全英文,以及提高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

(四)改革导师制度

优化目前的导师制度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最近30年来,金融学科发展迅速,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全面创新,老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这种发展,因此要适当淘汰老化的知识结构,优化导师资源的配置。可以考虑改变目前以个人导师为主的指导方法,建立联合指导小组,发挥年轻学者或者来自业界的新鲜研究力量的作用。

(五)配套改革

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学校正在开展的电子校园工程(E-campus),围绕着专业必修课程,建立共同的教学辅助平台和网络资源,形成合力来整体推进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使得原本存在于模块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得到充分的展现,使得各模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相互连通和支持,大大提高相关课程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的效率。同时还要配套改革包括金融联考在内的考试和考核制度,从技术角度来看,金融联考的扩大和测试形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通过试题库的建立和试题形式的变化,来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系列)考试的经验和形式,为人才的选拔和准确评价打下基础。改进优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选拔方法,并适当扩大直升比例,同时密切注意后续人才培养在应用型和科研型不同培养方向的适当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