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本研究题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运用或修改前人相关研究中的对应题项;二是通过文献检索确定前人对相关概念的探讨,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题项设计;三是对于一些未经研究或者未经实证的新变量,本研究在变量操作化界定的基础上自行发展题项设定。

7.2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

本研究题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运用或修改前人相关研究中的对应题项;二是通过文献检索确定前人对相关概念的探讨,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题项设计;三是对于一些未经研究或者未经实证的新变量,本研究在变量操作化界定的基础上自行发展题项设定。

7.2.1 因变量

1.企业技术能力

根据Lall(1992)[172]、Bell和Pavitt(1995)[173]的研究,将后进企业的技术能力划分为三个级别和三类,三个级别:简单的常规技术能力、适应性复制和创新技术能力,三类技术能力为:生产设备维护能力、工艺技术能力和产品技术能力。根据Ariffin和Figueiredo(2001)[174]、Figueiredo(2002)以及胡隆基(2005)[175]的研究,以如下题项对技术能力进行测量,本研究的量表除特别指出外,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

T1:本企业能够按照现有设备规格进行复制和细小的改进;

T2:本企业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工艺创新和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

T3:为适合企业自己的制造部门和节约成本,本企业能够进行相应产品设计。

2.知识获取

将此概念操作化为企业在代工过程中从品牌客户那里取得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管理知识的程度,参考Lane等(2001)、Rush等(2007)和章威(2009)[176]的观点,设计如下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KA1:本企业能够从合作伙伴获取较多的制造工艺知识;

KA2:本企业能够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较多的产品研发知识;

KA3:本企业能够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较多的产品管理知识。

3.知识传播/分享

根据Crossan等(1999)、Necis等(1995)、Prahalad和Hamel(1990)以及Huber(1991)的研究,将知识传播/分享操作化为:相关人员从外部学到的知识在企业任务团队内、职能部门内以及不同部门/产品线/任务团队间通过文件化或社会化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分享的程度,并设计如下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KS1:本企业员工有与其他组织成员分享新知识的倾向;

KS2:拥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员工跨职能部门的轮岗;

KS3:本企业知识文件化、技术研讨会、师徒制、及专家参考制度等知识分享机制健全。

4.知识整合

将此概念操作化为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知识的有效整合的程度。知识整合有三个特质:效率、范围与弹性[177]。“整合的效率”是指技术知识通过各部门或单位人员整合活动而能达成目标的程度;“整合的范围”是指技术知识通过各部门或单位人员整合活动而能有效运作的层次;“整合的弹性”是指技术知识通过各部门或单位人员整合活动而能相互替代或支援的程度。本研究根据章威(2009)、Grant(1996)、Kogut和Zander(1992)与Van Den Bosch等(1999)的研究,设计如下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KI1:本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外部获取的知识和内部知识;

KI2:本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内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的知识;

KI3:本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新掌握的知识和既有知识。

7.2.2 解释变量

1.学习能力

本研究定义学习能力为企业有学习客户技术知识的意愿,并具有辨识、取得和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参考Wang等(2001),戴黎燕(2008)、Cohen和Levinthal(1990)、郑景华(2004)[178]的测量尺度,设计以下题项:

LC1:本企业会主动学习合作伙伴的技术知识;

LC2:本企业能辨识有价值知识;

LC3:本企业有取得知识的渠道;

LC4:本企业有取得知识的机制。

2.外部合作能力

参照Sivadas和Dwyer(2000)的观点,将合作能力定义为企业与品牌客户达成的合作关系程度,信任与沟通是其两个构成要素,并借鉴Sivadas和Dwyer(2000)、Morgan和Hunt(1994)对合作能力的测量,设计如下题项:

CC1: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发现、评估并选择合作伙伴的能力;

CC2: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发展与合作伙伴之间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能力;

CC3:本企业能经常征询并理解对方的意见;

CC4:本企业有充足流畅的沟通渠道。

3.知识特质

根据Kougut和Zander(1993)、Hedlund(1994)、关涛(2006)[179]、宋宝香(2008)[180]等的研究,本研究将知识特质从缄默性,专属性和复杂性进行分析,知识的缄默性定义为品牌客户所拥有的知识难以被符号化、文字化或难以被语言表达的成程度;根据Williamson(1985)的观点,本研究将知识的专属性定义为可用于不同用途或供他人使用的便利程度;根据Reed和DeFillipi(1990)、Kougut和Zander(1993)以及Simonin(1999)[181]等人的观点,本研究将知识的复杂性定义为定义为“构成知识的彼此间相互关联的技能、惯例、人员等成分的数量”,并参考Reed和DeFillipi(1990)、Simonin(1999)等学者的量表,设计如下题项:

APPI:合作伙伴的技术知识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

APP2:本企业所获取的技术知识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和较多资料的积累才能掌握;

APP3: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技术知识是针对特定对象专业化技术。

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相关文献描述企业文化类型间差异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创新弹性,可以看作是组织官僚化与集权化程度;另一个是开放性领导风格,指领导者本身对创新求胜的积极态度,以及引导成员、提供、分享知识的行为[182]

采纳赖明丰(2006)的建议,根据Thompson(2003)、Randolph(2000)与Janz(1999)等人的观点,本研究将创新弹性定义组织追求创新与研发的企图心很强,成员彼此间互动与联系度高,领导者对待成员不是倾向于以威权式的控制力,而是倾向于授权与充分信任的开放态度。根据Stahle和Hong(2002)、Pearce(2004)等人的观点,将开放性领导风格定义管理者自身具有创新求胜的积极态度以及不断吸收新知的学习精神,也能在组织中发挥创业家的精神,鼓励组织成员勇于探索创新不怕失败。参考相关量表设计以下题项来测量创新弹性:

EL1:本企业有比较完善的授权制度,让成员都能有被充分信任的感受;

EL2:本企业员工也有参与决策制定的机会与权力;

EL3:本企业管理者具有创业家精神,鼓励成员勇于创新不拍失败;

EL4:本企业管理者鼓励成员接纳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新思想。

5.组织结构与奖酬制度

本研究将职能式、地理区域式等组织归类为机械式组织结构,而将矩阵式和任务团队式组织归类为有机式组织机构,设计题项为:

PR1:本较多地使用任务团队来完成工作任务;

本研究将奖酬制度操作化定义为企业为鼓励员工的知识传播/共享,会用一定的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荣誉奖励或工作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员工,并设计如下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PR2:本企业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奖励;

PR3:本企业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职位晋升或职位轮调。

6.信息技术运用

本研究将此概念操作化为:企业内部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并根据陈衍泰(2007)的研究[183],设计如下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ICT1:本企业使用数据库、专家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等技术帮助企业有效的保存和检索知识;

ICT2:本企业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群件等技术帮助企业跨越空间障碍;

ICT3:本企业有效的使用上述各种信息技术。

7.组织内部协调能力

根据Van den Bosch等(1999)与Hedlund(1994)对企业内部门间的水平协调的研究,将组织水平协调能力定义为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间进行工作轮岗与跨职能专长训练的程度,并以如下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IF1:本企业各部门主管能够保持经常的沟通交流;

IF2:本企业各部门能够通力配合,成功解决问题;

IF3:本企业会提供跨职能领域的训练;

IF4:本企业会进行跨职能部门间人员的轮岗。

7.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1.问卷基本内容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问卷设计的最高层次是问卷的构思与目的,不同目的和理论依据决定了问卷项目的总体安排、内容和量表的构成[184]。研究者需要依据研究的目标确定收集哪些数据,从而确定需要设置哪些问题[185]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着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的影响因素而展开,要求问卷能为研究内容提供所需要的有效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各因素对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围绕这些部分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所设计的调研问卷详见附录。

图7-2 问卷设计的基本流程图

资料来源:李江(2008)[186]

2.问卷设计过程

为了使问卷可靠,在进行问卷设计时,问卷的内容和子量表构成要根据问卷设计的目的确定;问卷中应尽量避免复杂语句或带有引导性的问题,语句层次上要使项目用语明确、具体,尽可能避免多重含义或隐含某种假设;问卷用词要避免过于抽象以防止反应定式,要控制反应偏向;要依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设置问题;不能设置难以获得诚实回答的问题,对于有可能得不到诚实回答而又必须了解的数据可通过其他方法处理,如变换问题的提法等[187]

基于上述准则,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深度访谈和预测试,反复征询被访谈者和被调查者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正,同时考虑了问题表述的明确性、客观性、易于理解性而逐步设计而成的。

3.企业选择

本研究以电子产业中从事代工生产的企业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这是因为该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代工模式发展较为成熟,近年来通过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品牌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创造了许多知识与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渠道,成为后进企业学习先进技术与提升能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与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相比较,电子产业中的技术知识转移与学习更为明显,因此将调查对象集中于该产业中明确参与代工的企业。

4.数据收集

调查企业的来源包括政府统计部门及电子产业有关的新闻报道媒体等,被调查者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相关行政领导。采取发放电子邮件以及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送问卷280份,共计回收问卷163份,有效回收率为58.2%。剔除废卷40份,得到有效问卷123份,问卷有效率为75.4%。

5.样本特性描述(如表7-2)

表7-2      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