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楚三个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清楚三个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三 清楚三个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产生了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学习任务三 清楚三个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产生了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他的绝对优势理论从各国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进一步从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赫克歇尔和俄林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该著作中,他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劳动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中不同的职业分工和交换来解释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做靴子、鞋匠不会缝衣服,而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一样。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不如购买别国的产品来得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绝对优势来自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自然优势是一国的土地、气候、资源、人口等优势,而获得性优势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技术或技巧。在贸易理论上,斯密的这一学说被后来者称为“绝对优势论”或“绝对利益理论”。

2.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说明

假设国际贸易中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表1-2、表1-3所示。

表1-2 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img3

表1-3 分工后的生产情况

表1-4 国际交换的情况

由表1-4可见,生产同量毛呢,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亚当·斯密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3.绝对优势理论评述

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他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存在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但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地论述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此著作中,李嘉图系统地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

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他指出,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绝对优势并非必要的条件,即使一个国家生产各种产品,其资源的投入都比另一个国家多,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该国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效率不同,因此该国仍然存在着比较优势,相对而言仍然具有比较强的部门,而另一个国家各个部门的生产都具有优势,但是,相互之间也可以比较,相对而言,有的部门所具有的优势更胜一筹,也存在着比较优势。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为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2.比较优势理论的例证说明

李嘉图仍沿用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表1-5 国际交换的情况

img6

葡萄牙生产毛呢的成本是英国的90%(即90/100),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66.6%(即80/120),葡萄牙无论是生产毛呢还是生产酒,其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但相比较而言,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毛呢,专门生产酒。

英国生产毛呢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1倍(即100/90),而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即120/80),英国无论生产毛呢还是生产酒,其生产成本均处于劣势,但相比较而言,英国应“两劣取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毛呢。

这样,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酒,然后两国开展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其结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3.比较优势理论评述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的意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各国的产业结构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向和格局发生变化。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②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与现实有很大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国际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ELI.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ertilOhlin,1899—1979)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如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才能。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不仅仅只是需要劳动力,而且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依靠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产品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各国的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相对雄厚,有的国家劳动力相对充足。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要由技术差别决定,也要依据生产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来决定。

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国家其劳动力的价格会较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其资本的价格会较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会相对低一些。因此,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要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俄林认为,两国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①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②不同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该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把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都换算成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后二者的不同。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各项运输费用时,商品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往价格较高的国家就能带来利益,国际贸易因而得以发生。

2.要素禀赋理论的例证说明

以日本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为例,两国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禀赋不同。

表1-6

由于在这个理论中我们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都是生产水平和生产函数一样的国家,所以他们在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棉布)中要素的投入比例是一样的,即:

表1-7

img8

以下为按照要素价格和投入比例计算的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

表1-8

img9

这一学说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利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每个国家或区域就应该努力发展生产和出口生产要素较丰裕的产品,而不生产生产要素稀缺的产品;相反,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3.要素禀赋理论评述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各国参加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它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该学说的主要缺陷是:①以要素禀赋差异的理论来反对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抹杀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②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额 3.总贸易     4.专门贸易

5.直接贸易 6.转口贸易7.对外贸易依存度 8.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二、专业词汇翻译

1.服务贸易 2.贸易条件 3.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5.总贸易6.Net Export7.Entre port Trade

8.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9.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10.Service Trade

三、选择题

1.通常所说的国际货物贸易额是指(  )。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D.世界贸易量

2.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  )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B.贸易差额

C.对外贸易量D.国际贸易量

3.转口贸易又称(  )。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过境贸易   D.中转贸易

4.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B.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D.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5.2010年10月我国出口总值为1359.8亿美元,进口总值为1088.3亿美元,我国2010年10月对外贸易差额表现为(  )271.5亿美元。

A.贸易顺差B.贸易逆差C.贸易平衡D.净出口

6.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D.俄林

7.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

的(  )。

A.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B.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C.绝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D.相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8.总贸易体系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是(  )。

A.货物通过关境B.货物通过国境

C.货物到目的港D.货物到目的地

9.一批中国大同的煤经过日本商人转卖到美国,这种行为对于中国商人来说是(  )。

A.直接贸易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过境贸易

10.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是(  )。

A.外贸依存度B.外贸商品结构

C.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对外贸易差额

1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

A.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

12.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凯恩斯D.托马斯·孟

四、判断题

1.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即为国际贸易额。(  )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常以一国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表示。(  )

3.出口贸易依存度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  )

4.商品直接由生产国运到消费国,也可能是间接贸易。(  )

5.服务贸易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它是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  )

6.净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出口值大于进口值。(  )

7.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8.剔除了价格波动影响的指标是对外贸易量。(  )

9.A国与B国开展贸易,由于B国没有港口,货物需经C国港口运至B国,对于C国来讲,该贸易属于转口贸易。(  )

10.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用比重表示。(  )

五、材料分析

材料1:2010年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度我国GDP达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在对外贸易方面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在全年出口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4887亿美元,增长39.9%,高出当年我国进出口增速5.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207亿美元,增长36%,高于当年我国出口总体增速4.7个百分点;进口7680亿美元,增长43.7%,高于当年我国进口总体增速5个百分点。出口产业结构中机电产品进出口保持增长,其中出口93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进口6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4%。从出口地区看,全年对欧盟出口3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对美国出口2833亿美元,增长28.3%;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2183亿美元,增长31.3%;对东盟出口1382亿美元,增长30.1%;对日本出口1211亿美元,增长23.7亿美元。

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7406家,比上年增长16.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增长17.4%。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内容,对我国2010年的对外贸易发展概况作简要分析,分析的内容可参考以下提示:

(1)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

(2)对外贸易额与贸易差额。

(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5)对外贸易系数。

材料2:高外贸依存度:是吉是凶?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2004年在全球贸易的排位升至第三,对外贸易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在此期间,我国外贸依存度也经历了一个迅速上升时期,一方面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目的地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战略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攀升等诸多弊端。

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迅猛: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2004年伴随着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大幅度攀升,外贸依存度达到了近80%。

出口增长实际是外资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及其地位的上升,按照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衡量,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都已超过了一半。

劳动密集型产业过于依赖国外市场: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过于依赖国外市场。2004年中国各主要产业出口比例分别为:空调42%,彩电46%,电冰箱47%,照相机56%,摩托车63%,DVD机84%,纺织品71%。

与其他大国相比:统计表明,从1980—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15%左右的外贸依存度一路飙升,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战略资源产品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我国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将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2003年,中国钢材、氧化铝、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分别增长51.8%、22.6%、32.9%。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35%左右。(资料来源:http://biz.163.com/special/w/00021kl0/worldt.html)

问题:

(1)试分析我国高外贸依存度的原因。

(2)请分析高外贸依存度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3)我国应该如何处理对外贸易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课堂任务:

1.简述并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2.小组讨论:A、B两国生产X、Y产品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如表所示。请问两国如何利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分工后各自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

表1-9 X、Y产品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img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