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张全有2008年,由原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口述、我整理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先后在三报三刊及十多家网站发表后,社会上有较大的反响。翌年7月,碧岩、文峰等公社的31个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个别队还秘密实行包产到户。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

张全有

2008年,由原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口述、我整理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先后在三报三刊及十多家网站发表后,社会上有较大的反响。许多关注此事的领导和朋友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做一翔实介绍。

一、知道红崖湾——完全是偶然中的必然

早先从一些资料上看到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的包产到户在全国搞得早,全县的包产到户在全甘肃省搞得最早,但一直没有重视调查和挖掘,时间一长,干脆给忘了。

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蠢蠢欲动地想写篇纪念文章。因为我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于贫穷得出了名的甘肃省通渭县,是一个改革开放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30年,我从一个饥饿半饥饿的放羊娃,变为能够吃饱饭、上了学的读书郎,趁恢复高考制度之良机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当了“公家”人,干上了许多人羡慕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过上了小康生活,走过了一条步步发展的路子。这30年,我那偏僻闭塞、贫困落后的家乡,通上了通村公路,架起了高压电线,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庄稼人种田免收农业税、使用良种和购置农机具能得补贴、看病享受合作医疗保障、供给娃娃上中小学念书“两免一补”,人们从吃个半饱甚至中午吃饭晚饭喝汤到过上能够吃饱吃香吃好的生活,从天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搞农业学大寨到谋划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经济,从劳动力一年四季完全封闭式的依附在土地上到一半的劳力外出务工挣钱搞增收,从没有一件机械农具到普及机械农具和各式家用电器、电话……,从绝对贫困走上稳定解决温饱奔小康、建设和谐家园的征程。人们都知道,定西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汉时期“畜牧为天下饶”,唐朝时期“天下富庶无如陇右”,何等的辉煌!但从明清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土地的大量开垦,植被的肆意破坏,水土的严重流失,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后劲日渐弱化。饥饿和寒冷,贫困和落后,成为定西的特征。何等的悲哀。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前夕,定西人“吃着救济粮、穿着黄军装、住着土窑洞、睡着无席炕”。这30年,我们定西人告别了这种状况,于20世纪末提前一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将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2.94%,现在正努力走出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新路。这30年,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越来越好,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每一个国人越来越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相信,只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切将越来越好。

就是这些巨大的发展变化,促使我产生了写一点纪念改革开放的东西的念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改革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是从农业生产的包产到户切入的。定西是个农业大市,改革也是从农业生产包产到户所破题的。为增强所写东西的价值,我决定以有地方特色的话题为思路进行选题,写定西农业生产包产到户的事,所以,就抽空注意查阅农村包产到户的资料。1979年1月26日的《甘肃日报》报道的渭源县大安乡推行定劳力、定地块、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超产量奖励的“五定一奖”责任制,这在全省比较典型,我初步打算谈谈渭源县的“五定一奖”。

恰在这时,记得2008年10月31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蔺京林同志从平凉崇信县黄花乡搞下乡插队4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对比调查返回,途中顺道来到定西。在陪他去陇西县文峰镇搞调研的路上,我俩顺便说起陇西的改革开放。他说:“我在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时期,时任部长的张自强同志常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当陇西的县委书记,陇西的农村改革是在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党委政府领导百法无奈的情况下,县委一班人以极大勇气进行的。”到文峰镇后,镇党委书记刘树武对我俩说,他曾兼过陇西县志办主任,从许多资料上看到陇西县的农村改革,也就是实行包产到户,走在全省前面。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这一下使我回忆起以前看过的资料,决定改变写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的选题,由谈渭源县大安乡“五定一奖”改为谈陇西县的农村改革。

二、了解红崖湾——先是从资料到资料

记载红崖湾及陇西全县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资料主要有六个:

一是2003年6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牛颖和彭效忠著的《宋平在甘肃》。该书说:1978年10月21日,定西地区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把全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偷偷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如果陇南地区宕昌县哈达铺公社下罗三生产队是1978年春季明目张胆地首先在甘肃省搞起了经济作物责任田,那么定西地区陇西县的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则是悄然无声地搞起了货真价实的包产到户。

二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孙大力研究员在2005年举办的第12期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该提纲说:在中央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前的探索,不只在安徽和四川有,广东、福建、甘肃等地方提供的材料值得再挖掘。

三是中共陇西县党史资料第二辑发表的张自强的回忆。回忆说:在1978年秋收后的一天,碧岩公社的书记袁志茂同志来找他,想把土地分给农户自己种,他同意后,袁志茂回去后就把红崖湾生产队的土地划下去了。

四是中共陇西县党史资料第二辑发表的碧岩公社书记袁志茂的回忆。回忆说:征得张自强同意后,在1978年春节后,红崖湾生产队很快就将土地划下去。此后,1979年,全县31个生产队公开试办以包产到户为内容的大包干。1980年3月3日,县委县革委制定了《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全县就有组织、有领导的全面铺开包产到户。

五是中共陇西县党史大事记。其中记载:1979年10月,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在全省率先划分生产作业组。翌年7月,碧岩、文峰等公社的31个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六是陇西县委党史办公室2008年10月编印的《奋斗的足迹》一书中的陈得录同志的回忆。回忆说:1979年春,县委开始推行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县委拟定了《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实行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发到生产队作业组执行。个别队还秘密实行包产到户。但当时的政策没有放宽。这时县委书记张自强和我交换了意见,我知道他是积极主张包产到户的,我表示坚决支持。我说,我是你的助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愿意承担。当时在全县推广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广大群众肯定欢迎。1980年7月,县委召开七届三次全委会议,进一步统一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制定了《关于大包干到户责任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决定在全县推行大包干到户,即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会后,全县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开展大包干到户的落实工作,到10月底,除雪山公社的林家门、文峰公社的迎春堡三队、城关公社的东巷队外,全县2226个生产队全部实现了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第二年春节,剩下的3个队也实行了大包干到户责任制。

三、挖掘红崖湾——走访亲历者

到底陇西最早是什么时候秘密探索、公开试办、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的?包产到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决定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访健在的当事人,做进一步的调查。

一是请蔺京林同志联系在省监察厅厅长岗位离休、居住在兰州的张自强老人。因为他在1977年4月至1981年10月期间,担任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借定西市电视台拍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机,2008年11月8日,约台长朱常青同志访问张自强老人。78岁高龄的张自强老人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做了三个多小时的翔实回忆,最后还建议我们再向时任陇西县县长陈得录、副县长王治邦和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克勤、副主任史继宗、干事聂治堂等同志做些调查。

二是到陇西实际走访。11月13日,先是到碧岩镇红崖湾,走访了当时为生产队会计、现年72岁的何应俊老人,何应俊老人的弟媳妇、现在日子过得较好的王桂芳,以及另外两户人家。下午,到原昌谷公社越胜大队菜子河生产队,看当年的植树造林模范贾兴汉老人种植的林木,走访了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14日,走访居住陇西县城的陈得录和王治邦老人,还约对陇西农村改革有研究的现任陇西县委党史办主任崔云海同志座谈。

三是到陇西县档案馆查找有关文件和会议记录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认为张自强老人的回忆,除个别地方与其他同志的回忆稍有出入外,基本上是可靠的,有整理的价值。经过加班加点,很快就写成《论陇西县实行的包产到户》的论文,但感到还缺点什么。过了些日子又改成《关于红崖湾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调查报告》,但感到还是不满意。最后索性改成由张自强回忆、我整理的两万三千多字的《甘肃省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纪实》。蔺京林同志看完《纪实》一文后,感到总体不错,只是题目有点刺眼,建议将题目改为《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后经张自强老人的核定,《前前后后》一文压缩成一万五千多字。

由于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是发生在定西市的一件大事,我最早将《前前后后》一文送《定西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瑞军同志和要闻部主任范治文同志处,建议在《定西日报》刊发。他们看了走访后,立即表态《定西日报》以一个整版刊发,但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必须把文章压缩至八千字以内,二是最好能够提供几张图片。按照报社的要求,在压短文章的同时,我约张自强老人重访红崖湾。我私下还想,如果张自强老人能够重访的话,正好借机进一步核实有关回忆资料。

12月中旬,张自强老人表示愿意克服年高的困难重访陇西,帮助我解决报社提出的问题。记得是12月15日,我就把他和蔺京林接到定西。次日,我们就去陇西。在时任中共陇西县委副书记罗小平的陪同下,先是到红崖湾走访了四户人家,重点走访了王桂芳家和当年带头搞包产到户的队长何万俊家。在王桂芳家,张自强老人关切地问她家里一年能产多少斤粮,够不够吃,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王桂芳说,现在家家有余粮剩草,吃穿不愁,而且家家电灯电话,户户摩托三轮,就是钱少些。在老队长何万俊家,老队长的儿子何随宝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他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还说,父亲已经去世了,但在世时经常提起1978年搞包产到户的事情。听说当年的老县委书记又回来了,村民纷纷来问好。见村民高兴的样子,张自强老人也很高兴地问大家好,并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农民生活。当张自强再次回忆说:“我至今清楚记得,咱们红崖湾包产到户的第一年,你们的生活一下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晚上我和生产队干部在队长家小房子里开会时,模模糊糊地听到外面有人,推开窗子一看,原来是好些乡亲在院子里偷听,你们是担心政策有变化,生活又要退到极度贫困的地步去。当我说政策不变,继续这样办之后,你们才放心地走了。你们还记得吗?”大家说:“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哪一年搞的,可记不清了。”不过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反正红崖湾的包产到户比周围的队要早一年多时间。”转眼到了中午一点多,在我的催促下,张自强老人才和群众依依惜别。临走时,当着村民的面,张自强老人对在场的县镇村领导说:“看来现在群众的吃饭问题确实解决了,你们一定还要帮助群众解决增收的问题,促进乡村和谐,是不是眼下考虑做三件事情: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以人为本。”

回到县城后,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仓同志的陪同下,张自强老人又看了看崭新的陇西一中、走了走长安大道、听了听文峰镇的巨变、考察了一番宇臻物流、调研了一方公司、了解了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县委办公室的支持下,张自强老人约请当年的老搭档陈得录、王治邦、史继宗和聂治堂等吃晚饭,集体回忆当年的包产到户,共话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期间,我一边挑选和整理陇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拍的照片,一边根据新的调查材料调整补充《前前后后》的个别地方,并传给《定西日报》社。

四、热议红崖湾——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7日临近中午,我们从陇西返回到定西,第一时间看到当天的《定西日报》第三版刊发了《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还配发了四张图片,尤其是配发了评价很高的编者按。

张自强老人看了报纸之后,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你注意一下人们看了这篇文章的反响。”说完,他就再也一言不说,只在房间走来走去。看得出来,此时的他,内心很是高兴。但作为一个年事接近80岁的老人,作为一个从最基层普通工作人员一步一步最后走到甘肃省监察厅厅长的岗位党的领导干部,他控制住了十分激动的情绪。我想:不是吗,人生一世,有多少人能够干出一两件走在时代前列的大事,值得终生难忘的壮举?从十多年从事行政工作的经验中我感悟到,张自强老人三十年前主政陇西期间所率先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完全转化为问民苦、听民疾、解民难的具体行动,是他以创新精神做公事的最佳体现,是他工作中最冒风险最担责任、最兴奋最刺激、最充实最难忘、最富有成就感的生动记载,是他人生乐章中的最高音符。多年来,他曾多次回忆在陇西工作的阅历,尤其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林林总总;他也曾多次给有关人员提议全面整理和深度挖掘一下陇西所实行的包产到户,可是,始终没有将美好愿望变成实现,始终让他牵肠挂肚。现在,一直被风云历史所湮没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举国上下隆重开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之际,终于被揭开了面纱,公之于世,这总算了结了他一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一桩心愿,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我国探索让农民吃饱饭的内容,为深化农村改革和推动农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见《定西日报》报的同月,中共定西市委主办的《定西发展》2008年第12期全文发表了《前前后后》。这一报一刊的发表,在定西市具有轰动性的反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30年前陇西实行土地包产到户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内容真实、生动,蕴藏着一些值得让人反复回味的深刻道理。紧接着,中共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的《调查与研究》在2009年第1期全文发表,也配发了评价很高的编者按。《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在《调查与研究》上发表后,很快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至今全国少见的完整记录实行包产到户过程的详细资料。

各种社会反响大概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首先是引起一些领导和学者的关注。据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同志说,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同志看了此文后,说这是《调查与研究》多年来很少发的好文章之一,向省委政策研究室索要刊发此文的杂志。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原主编、《学习时报》高级顾问沈宝祥教授读到此文后,既向《学习时报》推荐转发,又给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写信评价,还建议推荐给甘肃的报刊全文公开转发。南开大学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刘纯彬教授读后,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不顾遥远,从天津到兰州,采访当事人张自强;深入到陇西及红崖湾,与干部商讨,与村民交谈,实际考察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邓华陵认为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事件特色鲜明、发人深省。

其次是“三报三刊十多家网站”等宣传媒体发表和转发。先后在《定西日报》、《学习时报》、《甘肃日报》三报和《定西发展》、《调查与研究》、《百年潮》(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中共党史学会主办,以“信史、实学、知新、美文”为办刊宗旨,在2009年第2期刊发了六千字的《甘肃陇西包产到户前后》,并配刊了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所登张浩来信文章的图片)发表或转发,在百度·陇西吧、中国农村研究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学习时报》网、龙源期刊网、中国广播网甘肃分网、华程网、粮油市场报网、甘肃新闻网、甘肃省委办公厅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内部网、定西市政府网、天水在线、今日山西网、陇西政府网、胡耀邦史料信息网等上陆续发表或转发。尤其《学习时报》在转发该文时加有分量很重的编者按。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收录了《甘肃陇西实行包产到户前后》。

再次是引起定西广大党员干部的关注。2008年12月18日,定西市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红伟同志说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精神,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在《定西日报》发表《前前后后》一文后,王瑞军同志电话联系说,看来陇西搞包产到户的时间很早,走在全省全国前面。在全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之际,发表这样的文章,是报社搞纪念活动的一个大行动,希望你能经常与我们联系。许多熟识我的同志联系我、向我谈论此事,异口同声地说陇西当年敢于在全省全国前面搞包产到户,确实胆量不小。有许多同志纷纷撰写体会文章,一些学者、领导、干部希望进一步整理陇西包产到户的资料。

其四是百度网陇西吧网上,一些博客看后,纷纷进行热议,充分肯定。

其五是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室通知该文已经被编入将在2009年9月出版的《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大典》一书。南开大学也相继通知,该文将编入他们编辑出版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图书中。

五、走向新阶段——编著全面反映历史真相的图书

在继续挖掘陇西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过程中,2008年12月30日1时6分,一位名叫五牟乡人的网上博客在网上说:“原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回忆,1978年在他的指导下,陇西县碧岩镇红崖湾社率先在全省实行包产到户。时隔30年,由他口述,张全有整理的《陇西改革开放的前前后后》发表,又让我们回想起那段不寻常的岁月,陇西应该把这件事情列为2008年影响陇西十件大事之一。”这一评论,最早引发我有编一本全面记录陇西实行包产到户过程的书的想法。

大约同时,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何光第既写诗又写读后感,评说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历史,还建议对这段历史资料做进一步的整理。

在得知有沈宝祥教授给《调查与研究》编辑部写信一事和信的内容后,当我与他进行电话交流时,他建议我说:“《陇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应该进一步整理以张自强为代表的“小人物”在包产到户中的珍贵资料。因为全国各地对30年前探索包产到户的事情普遍缺乏具体、翔实、系统的记载,即便是安徽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记载也不例外,亟须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定西市的一些干部也以各种方式提议做进一步的整理,其中一些人还将写的感受和回忆送来,算是以实际行动支持。

沈宝祥教授为鼓励我编著图书,在百忙中帮我选了两个书名。一是《红崖湾的故事——1978年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史记》,二是《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这样,在大家的提议和鼓励下,我就开始编著有关反映陇西包产到户的图书。基本目的有二:第一个方面是丰富历史资料。从现有的资料看,对红崖湾1978年秋季偷偷试办包产到户和陇西县在全省率先公开搞包产到户的记载都粗略、零碎,不细致、不系统,亟须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对比的方式,把实行的过程记录下来,把来龙去脉搞清楚,以丰富历史资料,为其他乐于踵事增华的各位同仁提供基础材料。第二个方面是深度挖掘价值。目前,对其历史背景、历史地位、意义价值的分析判断不够,亟须正如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孙大力研究员所说再挖掘。

——摘自中共定西市委主办《定西发展》2009年第2期,并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