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变革的过程。他们研究技术创新是为了研究经济成长,是为了帮助企业、政府发展经济。(三)技术创新的特征由于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成长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因而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先进性是指此项技术创新要比目前的技术水平先进,有其独到之处。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

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变革的过程。技术变革大体上要经过发明、创新、扩散三个阶段。其中,发明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果,创新是试验发展的结果,扩散则带动整个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和手段,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一)技术变革

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新产品代替老产品,新工艺代替过时工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工业企业,都必须通过对技术生命周期的正确分析,合理选择技术变革项目,有效地发挥资源投入效率,才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据报道,国外许多公司常常因为对技术变革缺乏预见而遭受巨大损失。如晶体管在美国兴起并在电子行业中占据优势后,使很多技术力量很强且资金雄厚的生产电子管的公司遭到失败和破产。因此在技术变革上不应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相反,需要积极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利用与发挥技术变革的积极方面,使之成为不断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发明是指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技术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技术创新”则是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改造世界的实用阶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阶段。发明、专利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见图13-1。

图13-1 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

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他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引进新产品,即产品创新;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

(3)开辟新市场;

(4)调控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即利用和开发新的资源;

(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即组织体制和管理的创新。

熊彼特指出,创新首先且主要是经济上的概念,创新不同于发明,只有用于经济之中并带来利润的发明,才算是创新。熊彼特的继承者们,从纳尔逊—温特的进化学派,到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SPRU(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University of Sussex)群体,都继承了创新研究的这一经济学传统。他们研究技术创新是为了研究经济成长,是为了帮助企业、政府发展经济。技术创新属经济学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等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

技术创新的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对技术创新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如国外学者曼斯菲尔德、森谷正规、弗里曼、德鲁克,国内学者许庆端、傅家骥等人都对技术创新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较典型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及商业的活动,它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扩散。

根据我们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我们采用了如下的定义: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样的定义明确了创新的界定,表明了创新与发明、扩散等相关概念的区别。总之,我们现在所说的技术创新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它涉及科技成果的开发、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环节,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行为,是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全过程。

(三)技术创新的特征

由于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成长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因而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创造性

是指技术上的新发现与发明应用于企业生产活动之中,这里有两层创造活动:一是技术上的新发现;二是将技术上的新发现和发明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应用。技术上的新发现和发明并不是技术创新,但它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二者结合起来才构成技术创新活动。就创新者而言,其创新活动属探索性领域,其取得的成果是不确定的新成果。

2.先进性

是指此项技术创新要比目前的技术水平先进,有其独到之处。先进性是反映技术成果的价值大小和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原理的进步、技术结构的进步与技术效果的进步。

3.主动性

是指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者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者具有献身精神,富有想象力并敢于承担风险去争取难以取得的成功。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企业家通过创新活动,使其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得到体现。

4.实用性

是指技术创新能够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它包括三个条件: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和满足社会需要。在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今天,实用性尤其值得重视,如果一项技术创新尽管具备了先进性和新颖性,但脱离了市场需求,那么这种技术创新仍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5.经济性

是指技术创新能够为公司的生产经营与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它包括生产的经济性和使用的经济性。

6.高风险性

是指创新活动的各个过程都具有探索的性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出高风险,高风险性带来的是技术创新的高额利润或巨大损失。成功的技术创新会使企业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反之,失败的技术创新会使企业的投资一无所获。

(四)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的分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二是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

1.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是指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如洗衣机产品从半自动到全自动的创新。

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是指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近(改进)的产品创新。广义的产品包括服务(无形产品),因此,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创新,如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出。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者可称为重大产品创新。如美国贝尔公司发明的电话和晶体管、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首先推出的集成电路等,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大的产品创新往往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联系。如杜邦公司和法本公司首创的人造橡胶、杜邦公司推出的尼龙和帝国化学公司生产出的聚乙烯这三项创新奠定了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

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作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如索尼公司取得巨大成功的“随身听”就是对原有录音机产品的功能作了某些微小的变动或者对不同产品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出来的。我们不能轻视渐进或改进式的创新,正是这类创新,不断地吸引大量的顾客,为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过程(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如炼钢用的氧气顶吹转炉、钢铁生产中的连铸系统、早期福特公司采用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以及现代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都是重大的过程创新。另外,也有很多渐进式的过程(工艺)创新,如对产品生产工艺的某些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些措施,或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的一些方法等。过程(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分类方法以外,还可根据技术创新的规模进行分类,分为元件层次上的创新和系统层次上的创新;从与环境友善技术的角度,分为不产生污染物的绿色产品创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的清洁工艺创新等。

二、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

近70多年来,技术创新的理论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技术创新的要素

影响技术创新的要素有: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四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见图13-2)。创新者是指能够使创新结果商业化的企业家、科研单位负责人、政府计划管理人员等,这些创新者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与技术进步信息,捕捉创新机会,通过把市场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在合适的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的鼓励下(包括有吸引力的价格、公平的竞争、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等),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包括资金、科技人员、信息等)和内部的组织功能(研究开发、试制、生产、营销),从而发展成技术创新。四种因素缺一不可,而其中创新者是最主要的。

图13-2 技术创新要素图

(二)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总体而言是一个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推动下,将发明的新设想通过研究开发和生产,演变为具有商品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过程。

1.技术创新的链式过程

链状过程(见图13-3)适用于以技术推动为主、创新目标明确、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都不快的环境。主要包括:首先由科学研究开始,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得新的设想或思想;其次,经过研究开发出模型、样品及相关实验数据,并为小批试制提供参数;再次,经过小批试制为设计生产线提供依据;最后,将新产品投入市场或将新工艺投入使用,并将成果扩散。

img405

图13-3 技术创新的链式过程

2.技术创新的复合环状过程

技术创新的复合环状过程(见图13-4)主要适用于技术发展速度、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日益提高,市场需求变化很快的环境。要求创新者在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进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据此确定和修改工作目标,并与其他阶段相协调。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对该模式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该模式要求企业在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的基础上,管理、营销、生产的能力和财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图13-4 技术创新的复合环状过程

另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又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多阶段的决策过程。美国学者E·罗伯茨把这一过程分为:确认机会、思想形成、问题求解、问题得以解决、批量生产的开发、技术的应用与扩散六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根据不同的管理决策问题设计的。

(三)技术创新的动力

1.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最早的创新动力模式(见图13-5)。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的,研究开发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受者,研究开发产生的成果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创新的完成。无线电、晶体管、计算机的发明导致的大量创新均为此类创新。有效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及相应规律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

图13-5 技术推动模式

2.需求拉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际考查发现:大多数技术创新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需求拉动起了更重要的作用。需求拉动模式(见图13-6)认为,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激发产生的。研究表明,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因此,对企业而言,通过需求拉动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img408

图13-6 需求拉动模式

3.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相结合的交互式模式

交互式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综合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同时强调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组织间的意见交流、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研究与事实证明,加强技术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在创新决策中的结合作用更有利于创新的成功。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发展主要以“并行开发”、“注重与客户、供应商的密切联系”,和“横向合作创新”为特点,技术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更具有柔性,这些都为使产品更具有个性化创造了条件。

(四)动态的技术创新过程

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带动一系列后续创新的产生,这些创新可能对老产业产生重大的变革,甚至引发新产业的出现与成长。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巴克(J.M.Utterback)将产品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见图13-7)。

图13-7 技术创新动态模型

不稳定阶段产品创新的频率较高、工艺创新较少,企业往往以潜在需求为市场目标,通过产品原理、结构等方式的改变使产品相应的功能不断完善。该阶段进入市场的产品类型、功能差异性大,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不稳定,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支出较高,但经济效益往往不显著。过渡阶段产品的功能和基本结构经过市场和生产实践后已趋于成熟,产品的主导设计和标准已经确定,产品的创新频率大大下降。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工艺创新上,工艺创新的频率迅速上升。

稳定阶段产品和工艺技术均已成熟,创新频率都较低,市场需求稳定,企业创新的目标在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满足各类用户的差异性需求。稳定阶段的创新大多为产品和工艺的渐进性创新。

尽管A—U模式为我们理解企业个体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但该模式未能回答企业在成熟阶段后如何进一步创新的问题。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就必须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国内外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完整的持续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从产品创新到战略技术创新,经战略技术创新再到新的产品创新的多次循环过程。其中产品创新就是企业基于既定的技术范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进行的渐进的量变过程;而战略技术创新就是改变企业战略,寻找新的技术范式和主导设计的质变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