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一、2011年总体改革进展情况(一)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区(市)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出台《青岛市国有企业“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完善《青岛市海洋产业统计实施方案》,开展区市海洋产业统计监测工作,建立海洋经济统计制度。编制完成《青岛市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启动邮轮母港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

经济体制改革

一、2011年总体改革进展情况

(一)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基本完成区(市)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清理规范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调整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基本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联合办理范围。积极推动市卫生局、市国税局等部门开展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试点。完成市级44个行政执法部门行政处罚业务系统和电子监督系统建设。试行新的处罚裁量标准,开展网上试运行。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系统实现市与区(市)一体化。推进七区电子政务网络向社区(村)延伸,基本完成网络建设任务。推行电子签名认证,完成应用系统改造和数字证书收费价格标准核准和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将公共卫生、学前教育、养老服务纳入2012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

(二)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全面完成6家市属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益青公司、机械总公司、二轻公司划入青岛华通集团,海珊集团公司并入纺织总公司,打破原有条块格局,优化资产配置,进一步提升市直大企业国有资本运营能力。推进纺织总公司改革重组,通过重组债务和引入央企、外资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整合形成两大产业园,完成纺织板块调整任务。出台《青岛市国有企业“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启动重新核定监管企业主业(板块)和重要子企业工作,继续加大清理工作力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加强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设。

(三)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编制完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方案,上报国家工信部。全市18个涉企部门就小企业发展政策、税收政策、工商注册等热点问题开展政策宣讲,开展各类活动共计146次,参加人数达到9044人次;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入驻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工商注册等多项服务462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融资5.3亿余元。制定《青岛市小企业服务工作制度》,明确信息公开、办事流程、答复时限等工作要求。完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申报、资金使用、项目进度监测等工作管理,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达产;基本完成中小企业区(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街道(镇、园区)平台完成60%以上;社会专业化平台完成20家;全市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并实现互联互通。全面开展股权出质登记,扩大债权转股权的适用范围。狠抓市场主体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将市场主体发展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修订《青岛市著名商标认定管理保护办法》。

(四)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工作,开展拉网式排查,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任务。开展委托流转试点,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各市(区)依法设立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林改完成率达到99%,确权到户率达到99%,林权发(换)证率达到95%,林权纠纷调处率达到95%以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中心镇发展的意见》,支持重点中心镇改革发展。出台重点中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市级督查考核机制。制定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奖补政策、实施要求及具体操作流程。制定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意见和考核奖励措施,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2.1亿元债务化解工作。积极推进莱西市“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进一步扩大,新设小额贷款公司7家、村镇银行1家,实现县域全面覆盖。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扩大到林业。推进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五市全部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五)服务业和蓝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印发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重点推进65项改革任务。出台促进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跨越发展和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全年市财政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服务业改革发展。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建设24个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55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服务业企业、80个省级以上服务品牌。印发实施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推进67项改革发展试点,在科教人才支撑、重大项目建设、先行先试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蓝色硅谷和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00亿元规模蓝色基金设立并进入实质性运作。完善《青岛市海洋产业统计实施方案》,开展区市海洋产业统计监测工作,建立海洋经济统计制度。编制完成《青岛市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启动邮轮母港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

(六)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创新财政政策和措施,培植壮大财源,形成30家大企业税源筹划方案,新增地方税收约3亿元。修订限售股股东在青岛市交易完税办法,目前限售股持有人在青岛市已减持缴纳个人所得税2316万元,增加地方收入926万元。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重点向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全年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达110亿元,创历史新高。将除教育等收费以外的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国库管理。建立民生专项资金全程公开机制,2011年公开的财政专项资金数量增加到37项,资金规模由18亿元增加到44亿元。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457家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资金支付范围覆盖了部门预算的全部预算内资金。全面推行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启动运行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制定本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选用暂行办法,加强对代理机构和专家的监督考核,建立动态考核机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金财工程”信息平台对出国、公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行政开支实行规模与进度双重控制。

(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制定做好“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政策,重点在引导企业吸纳就业、调整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提高低收入群体补贴标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年新增城乡就业约39万人,扶持创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13.2%,七区和五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20%和25%,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0%和45%。发布2011年企业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参考水平。出台《关于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的通知》和《关于2011—2013年推进青岛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督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备案制度。

(八)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组建广电、报业、演艺、网络、出版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公司,大力培育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启动五大集团公司开展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工商登记等相关工作;推进报业传媒集团、广电影视传媒集团实现宣传与经营分开。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与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推进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着力提高文化市场执法效能,对青岛经验做法,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大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实施“10+100”工程,建立重点文化企业情况库和60家文化企业档案,确立50家重点扶持的骨干文化企业。

(九)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1.科技体制改革。修订《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目前青岛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总数达14家,总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之首。设立首批市级创投引导基金7只。启动实施“科技金融专项行动”,青岛银行为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总额度30亿元的优惠利率贷款支持。

2.教育体制改革。制订实施14大项、46小项教育体制改革方案。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由1100元提高至7200元。建成或主体完工13所公办幼儿园;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目前主体完工43所。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支付起付线降为100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在全市126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覆盖面达到100%,基本药物价格水平平均下降35%。在全省率先启动公立医院“一卡通”等信息化建设。启动即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十)要素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5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48.6亿元,软控股份再融资9.5亿元,累计融资58.1亿元,实现年度融资总额、年度首发家数和首发融资额的新突破。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26家、股票29只,累计募集资金达到309亿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一市场监管、档案管理、资质审批、市场信息平台。完善政府管理和招投标制度,推进房地产、建筑和勘察设计市场改革开放。开展海湾大桥、海底隧道车辆通行费成本调查、定价成本监审工作,制定桥、隧车辆通行费政策,建立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单位成本监审工作。

(十一)不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加大外经贸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青岛市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对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给予资金扶持,扩大面向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加强重大经贸活动,拓宽利用外资方式,外贸进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32.9亿元,同比增长17.4%;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达到712.63亿美元、400.56亿美元和312.07亿美元,分别增长27.2%、20.5%和36.9%;到账外资36.34亿美元,增长27.8%;境外投资4.7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额12.8亿美元,增长30.2%。

(十二)各项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

开发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27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其中8项改革任务取得重要进展、15项改革任务形成初步方案。积极推进平度同和街道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完成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加快推进10个市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目前10个试点镇已全部按要求编制完成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建立了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领导机制和市级督查考核机制。“城中村”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土地收益股份化分配取得突破。积极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着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挂牌,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二、2012年重点改革工作思路

2012年全市改革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政府职能三个重点,推进城乡建设、投融资服务、市场主体、行政服务、社会事业等六个重点领域改革,全面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在城乡建设领域,重点是构建西海岸、蓝色硅谷、大沽河、世园生态区等经济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和新动力

1.创新西海岸等经济新区体制机制。根据功能定位和统分结合原则,加快成立或调整完善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经济新区、大沽河高效生态经济新区、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经济新区组织领导机构,统筹管理经济新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等经济发展工作。创新开发体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形成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土地连片开发机制。建立经济新区与周边区市统筹开发、分工负责、互惠互利的双轨管理体制机制。

2.推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深化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设立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扩大蓝色基金规模。推动蓝色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规划建设青岛海洋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制定鼓励专利技术成果申报的意见。实施蓝色品牌战略,制定对涉蓝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的奖励政策。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升级与淘汰一体化、搬迁与建设一体化、市与区(市)一体化的老企业搬迁管理体制和老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同步推进机制。建立对五市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考核机制,构建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工业集聚区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服务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争取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兴农“110”服务系统,健全三级投融资平台和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孵化器等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加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4.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制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乡镇合并、镇改街道、村改居工作。加快培育重点中心镇,建立强镇放权、管理重心下移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搭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适时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加快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二)在投融资服务领域,重点是壮大投融资平台规模,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化投资结构,健全政府投资运行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1.壮大投融资平台规模。研究探索将各类涉农财政资金集中使用,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设立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以项目运作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提高政府投资公司在水利、城建、交通、保障房等政府投资方面的投融资能力。

2.创新投融资模式。整合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组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股权、产业、创业、风险等投资基金。探索建立以青岛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权益性产权(股权)市场。建立政府与银行、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投即保、保即贷”联动机制。扩大林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等抵押融资的有效办法。

3.优化投资结构。探索综合运用土地、节能环保、安全评价和要素供应的方式,制定引导投资向西海岸、蓝色硅谷等重点区域,向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等重点领域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倾斜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和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兴办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平准入机制,促进民间资本快速增长。

4.健全政府投资运行机制。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制度以及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多级调度、责权统一的重大项目推进体系。建立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平台,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网络监管平台建设。

(三)在市场主体领域,重点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释放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国有资本由“盈利性”向“公益性”转变,通过股份制形式配置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公共安全、基本住房、资源环境、蓝色经济、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等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民生工程,一般竞争领域完全放给民营经济。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进程,以股权多元化为目标,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坚持靠大、靠强、靠外,推动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对进不了行业内第一方阵的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或挂牌转让;对集团已成空壳的国有企业,将品牌等无形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上市。采取兼并重组、委托管理和厂网分开等方式,推进供热、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类国有企业改革。

3.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从行政管理向履行出资人职责转变。建立健全与市场接轨的企业管理团队长效激励机制和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混合所有制下产权管理和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办法。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政府公共预算体系。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步实施”的原则,研究探索对全市各类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监管的办法和事后监管的有效形式。

4.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各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区(市)、镇(街道)终端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推进统借统还平台建设,建立网络融资综合平台,开通“融资绿色通道”。适当放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范围和比例,开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推进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建立中小企业与境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四)在涉外经济领域,重点是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制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加大对外开放政策扶持力度。在市场开拓、融资等六个方面搭建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检测质量体系,加快“单一电子窗口”平台建设,完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大政策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支持力度,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

2.调整外贸发展结构。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重点推动100家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推动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实施“产业链聚合创新”计划,探索建立出口产品设计中心,引导上下游企业合力提升产品研发、设计水平。提升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推动15个特色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结构,深入实施“300企业跟踪扶持计划”。

3.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招商体制和定产业、定目标、定载体、定责任的定向招商机制,建立大项目招商责权利共享共担机制。在重要国家和地区、国内重点城市派驻专业招商机构,加大定点招商力度。制定市政公用和基础设施及民政、文教卫生等领域扩大开放的实施意见,吸引外资参与新机场、地铁、高速公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引进外资投资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坚持招商与引智结合,完善鼓励政策,建立考核机制,促进人才聚集。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