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包装产业带

包装产业带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内地的印刷、包装产业带伴随着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近年来中国内地印刷业逐渐形成了三大区域性印刷产业带。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均显示,广东省印刷企业数在全国占第一位。印刷企业年产值约400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从业人员36万。

(二)中国内地的印刷、包装产业带

伴随着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近年来中国内地印刷业逐渐形成了三大区域性印刷产业带。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浙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区域性印刷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印刷业亦正在快速发展成为区域印刷中心。

1.珠江三角洲地区

随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广东为龙头的该地区的印刷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3年底,全国印刷工业的生产总值达2 300亿人民币(加上印刷机械,印刷业生产总值为2 800亿元),其中广东印刷业年产值达70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1/5,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加上香港地区印刷业,大珠三角印刷业产值达1 000亿元。

在印刷企业方面,从不同的统计部门和不同的统计口径来看,广东省印刷企业在全国印刷市场上均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印刷企业数量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超过其他工业发展速度。据广东省印刷协会报告,根据行业统计,截至2003年6月底,全省共有印刷企业14 723家,从业人员53.2万人。

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印刷企业90 788家,其中广东省印刷企业12 999家,占全国印刷企业的14.32%。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全国共有印刷企业45 086家,广东省5 425家,占全国印刷企业的12.03%。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均显示,广东省印刷企业数在全国占第一位。

从企业的经济性质来看,广东省印刷企业中,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数均占全国第一。按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数据资料分析,广东省的民营企业在全国印刷企业中所占比例最多(见表11-39),高于上海和北京地区。广东省印刷企业中三资企业1 600家,约占全国2 284家三资企业(不含三来一补企业731家)的70%。

表11-39 广东、上海、北京印刷企业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

从印刷工业规模来看,超过20亿元的有3家,即中山包装印刷生产基地、鸿兴印刷(深圳)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超过5亿元的有10家,当纳利、虎彩、劲嘉、力嘉、新光等;超过1亿元的有50家;超过5 000万元的有200家。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印刷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印刷企业一般集聚在中山市、深圳市。其中,中山市截至2004年6月底有包装印刷企业1 576家,包括中外合资42家、中外合作6家、外商独资29家、国有控股企业3家、集体企业118家、民营企业1 378家。2003年工业产值近80亿元,固定资产达65亿元。为了形成一个产业集聚明显、配套完善、技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产业群,中山市成立了“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以包装印刷业务为主导。该基地占地333万平方米,目前已有近百家印刷企业落户,涉及纸品包装、塑料包装、容器包装以及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等,2002年基地产值达62亿元,占中山市印刷产值的132亿元的半壁江山[39]

就深圳市而言,2002年深圳市印刷工业总产值为187亿元,占广东省的28.3%(当年广东省印刷工业总产值659亿元,占全国1 708亿元(不含设备与器材)的38.5%)。另外,深圳市印刷企业在全国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据《印刷经理人》最新公布的“2005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名单,广东及香港地区,共有32家企业上榜,几近榜单的1/3,而深圳有19家印刷企业入选百强,其中前三名均为深圳印刷企业。入选百强的19家深圳企业,2004年总销售额为119.38亿元,占百强总销售额的30.03%。位列前三名的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鸿兴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地区)有限公司,其2004年的销售收入总共为49.77亿元,占了百强总销售收入的12.5%[40]

鉴于中国印刷设备制造业在规模、技术上,与国际上大的印刷设备制造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每年都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印刷设备。其中,“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是中国重要的精品印刷基地,因此在先进技术及进口印刷设备引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接近全国进口总量的70%(见表11-40)。

表11-40 2002年中国引进印刷设备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包装装潢印刷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编制。

特别是在“印前数字网络化”的具体体现——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方面,广东拥有的CTP设备占全国总数的一大半。截止到2003年9月底,CTP全国拥有量为226,广东省拥有129台,占57%[41],且利用率普遍比较高,如广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从1998年开始引进AGFA北极星100型激光平版制版机,2000年又引进了四台200型双激光头同类型制版机,生产能力650张/hr。羊城晚报日均40版、三次印刷,当天下午2时30分前必须印刷完毕,每次用版832张。四台制版机每次制版耗时80 min(全彩),仅需制版工人5名。

2.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产业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上海将印刷业列为都市型工业,年销售额以15%的速度增长,江苏、浙江两省印刷业产值均超过200亿元,并且已经形成以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杭州、温州、宁波等中心城市为纽带的产业链群体,印刷产品市场覆盖全国。

(1)浙江[42]。首先是基本情况。作为沿海地带的经济强省和文化、出版大省,浙江的印刷产业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全省现有各类印刷企业20 088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25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6 452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6 693家,复印、打印、影印企业6 718家。印刷企业年产值约400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从业人员36万。印刷已经成为浙江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温州、宁波、义乌等地已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

从《印刷经理人》最新公布的“2005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中,浙江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100强的排名,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广东(32家)、上海(22家)之后,列第三位;其中5家为包装印刷企业,4家为出版物印刷企业,其他类企业有1家[43]

在印刷企业的经济成分构成方面,随着民营经济在浙江迅速崛起,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 200亿元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70.1%。同样,在印刷行业中,民营经济所占的成分也呈上升趋势。以温州、义乌等地区为主的民营印刷企业,在产品、设备、技术、质量、规模等方面都有了提高,造就了一批像新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曙光印业有限公司、浙江南方印业有限公司等有相当规模的印刷企业。

为了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金充裕的优势,浙江省积极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印刷行业,按照扶持、引导、规范的原则,大力扶持民营印刷业做强做大,改变“小而全、小而多”的格局和重国营、轻民营的倾向;支持和鼓励印刷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地吸纳资金,加快发展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印刷企业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另一方面,原国有大中型企业也积极参与改革,引进民间资本,实现企业股权的多元化,如浙江广厦参股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日报印务中心,这不但是国有印刷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国有大中型印刷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除了政策方面,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上,随着浙江印刷产业近几年的发展与繁荣,计算机技术具有向印刷产业不断渗透的动力,彩色桌面系统、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等新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应用。而从近几年印刷产业的投入来看,2003年全省各类印刷企业印刷机械进口621台(套),总额达到1.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13.456亿美元)的9.09%,比2002年的8 983.7万美元增长了36.1%;其中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引进82台,比2002年度增加26台,占全国引进总数933台的8.79%;投资总额达5 539.7万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 546.5万美元,占总投资额的45.3%;卷筒纸胶印机引进6台,占全国引进总数131台的4.58%,比2002年度增加2台。

其次,浙江省的“三大印刷工业基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浙江省印刷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三大印刷工业基地”:以杭州为出版物的主要生产基地;以温州苍南和金华义乌为包装装潢印刷生产基地。三个区块依附于当地的经济结构特征,形成各自的特色,其中温州以食品包装、商标印刷为主;义乌以名牌服装、袜业包装为主。

①杭州:杭州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印刷企业的年产值约占全省的37.5%,企业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从业人数占全省十分之一。凭借聚集全省主要出版社的优势,杭州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积累,沉淀了一批设备精良、规模相当的印刷企业,形成了以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书刊出版物生产基地,也造就了杭州影天、杭州富春、杭州长命、杭州东联等印刷行业的新生代。

同时,杭州又凭借四百多家规模以上各类包装企业和近百亿工业总产值的优势,使“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落户杭州。该中心是融包装制作、科教、研发、贸易、信息与服务等为一体的世界性包装产业中心,旨在着力建设包装产业的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印刷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等,重点发展包装机械、包装材料及包装制品。中心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计划招商引资和直接投资总额达200亿美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300亿美元。根据这个目标,加工区将以自己的优势吸引龙头包装企业集聚,形成集成效应和集聚辐射功能,培育一批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推动亚洲包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亚洲包装中心”的落户杭州,将形成资源共享、产业集中、科技领先的整体优势,带动浙江乃至全国的印刷、包装产业的飞速等发展。目前,杭州市已把印刷产业列入五大重点产业中。

②温州:温州印刷产业已跻身到全市支柱产业的行列,经济总量在全国中等城市印刷产业中位居前列。全市的印刷企业中,80%是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从业人员9万余人,2003年印刷全行业总产值达116亿元,印刷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在全省11个地市中高居榜首。2003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5 000万元的企业20家,其中2家为2亿元以上。2000年以来,全市引进的多色高速胶印机达60多台,还有相当数量的印前、印后配套设备。

2001年开始,温州以苍南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几个镇,形成了印刷包装企业集群,并且通过构建“中国印刷城”提升区域品牌。至2004年初,共有印刷包装企业1 748家,占地3 000亩,产值70.7亿元。为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已上报国务院批准,计划再征用土地1.2万亩,再招国内外企业560家,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00多亿元。

●龙港示范工业园区:园区内有包装印刷企业37家,从业人员4 000余人,年产值21.5亿元。

●龙港小包装工业园区:园区内有包装印刷企业143家,从业人员2 145人,年产值7亿元。

钱库塑膜工业园区:园区内有包装印刷企业46家,从业人员3 195人,年产值5.372亿元。

●金乡印刷工业园区:园区内有包装印刷企业43家,以印刷商标为主,从业人员908人,年产值30.5亿元。

●鳌江印刷工业园和腾蛟印刷工业园:以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共拥有78家印刷包装企业,从业人员4 000多人,主要生产标签、票据、塑料软包装、瓦楞纸箱和商业宣传品等,年产值达5.5亿元。

●温州市印刷工业园区:规划用地1 500亩,正在等待市政府批复。

③金华、义乌:金华、义乌借助于小商品城的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服装袜业包装、纸制品加工、挂历印制等印刷市场。目前全市有600多家印刷企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产值达20亿元。

同时,金华国际包装城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项目占地约1 5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为10亿元。该包装城定位为以包装印刷业的商贸、物流、生产、研发等科工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市场。

④其他地区:宁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无论从企业数量、技术实力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已经成为浙江省印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2 184家印刷企业,固定资产达200亿元,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包装装潢品印刷企业是宁波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宁波印刷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全行业5 000万元产值以上企业有8家,1 000万元产值以上企业有100多家,并逐步形成了纸塑印刷产业区块、文具印刷产业块、扑克印刷产业区块、邮件票据印刷产业区块和金属印刷产业区块。

绍兴市各类印刷企业有820家,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2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2亿元,实现利税2 982万元。凭借枫桥衬衫、大唐袜业、店口五金和次坞包装等专业市场,使当地印刷产业发展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湖州现有100余家印刷企业,形成了以湖州天外绿色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印刷产业群体。该企业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年销售额达4.35亿元,创利税1.799亿元[44]

舟山现有253家印刷企业,分布在零星的各个岛屿上,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4家包装装潢印刷品企业53家、打字复印及其他印刷品企业196家。

衢州现有176家印刷企业,资产总额3亿元,工业总产值3亿元,行业利税总额1 000万元。

嘉兴凭借邻接上海和杭州的地理优势,全行业年产值达25亿元,共有印刷企业1 445家。

(2)江苏。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江苏印刷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现有印刷企业9 000多家(不含打字复印),从业人员约24万,2003年印刷总产值超过240亿元。

江苏省凭借其经济优势、引资优势、造纸优势,以及原有的、较好的印刷业基础[45],其印刷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中国软塑包装材料最大的生产基地——申达科技工业园区。以下,从产业变化的角度,对江苏省印刷业作一概览。

①江苏印刷业的产业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民营资本迅速壮大,如江苏太平洋印刷集团,前身叫金坛装潢彩印厂,由乡镇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自1994年开始,在南京、镇江、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设立分公司,并且实施兼并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该企业连续三年列入全国印刷业百强,2004年产品销售收入5.825亿元,工业增加值3.314 6亿元,实现利税0.874 7亿元。

江阴联通实业有限公司,前身是江阴市装潢彩印厂,是校办乡镇企业,开始是经营酒标包装装潢印刷,后来转经营烟标包装印刷,通过内联外引,企业的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的年产值达到1.33亿元,利税1 680万元,1994年开始,大量地引进外资,先后与爱尔兰斯玛菲集团、新加坡新东洋国际控制公司、印尼三宝麟集团合作、合资办厂,引进瑞士博斯特九色凹印机、法国ATN凹印机3台,德国海德堡“速霸”多色胶印机6台,瑞士博斯特全自动烫金机和全自动模切机。2000年底,企业转制为民营。2002年总产值6.8亿元,列为全国印刷业百强第2位;2003年销售7.1亿元,列为全国印刷业百强第11位;2004年销售7.3亿元,列为全国印刷业百强第12位。现在的江阴联通实业公司已经成为集包装印刷、教育、文具、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

二是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通过破产、兼并、转制(转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国营印刷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如直属省出版集团的江苏新华印刷厂、淮阴新华印刷厂、徐州新华印刷厂,以承印中小学彩色课本和江苏版图书为主,大量引进了曼罗兰、三菱、小森、高宝多色胶印机和海德堡、桑纳、北人八色胶轮印刷机、柯尔布斯、马天尼“胶订联动线”和“精装联动线”。江苏新华印刷厂利用厂房土地置换,搬迁了新厂。如今的江苏三个新华印刷厂技术装备先进、产品质量提升、厂容厂貌大变样,各项经济指标都完成得比较好,职工收益也逐年提高。

三是外来资本强势增长。入世以来,江苏的苏南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如苏州昆山市已经成为台资、港资和外资企业的集中地,到2003年底,江苏已引进外资印刷企业190家,注册资本已超过8亿美元。香港地区鸿兴彩印集团已在无锡市新区建厂投产;港商独资的旺达彩印公司已在常州新区落户。这些外资企业规模大、起点高、装备先进、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经验。

②江苏印刷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书刊印刷业由分散到相对集中,数量减少,而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在1990年代初,江苏书刊印刷企业的数量在全国最多,有500多家,其中国家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15家,省级定点48家。经过工艺技术更新,电脑照排替代铅排,胶印替代铅印,高速机淘汰了低速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排版难、出书难的问题。一些市县书刊印刷企业通过技改投入,重视产品质量,成为省内书刊印刷的骨干企业,甚至成为国家级定点企业。同时,还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书刊印刷企业。如以印刷薄型纸精装工具书为专长的南京爱德印刷公司,以“本本创优”擅长短版图书印刷的丹阳教育印刷厂,以印刷古籍版本图书的金坛古籍装订印刷公司,它们在国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是报纸印刷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报纸扩版和快速发展的趋势,江苏报业印刷业加大了技改力度,众多企业竞相投资购买八色胶印轮转机。如新华日报印务中心2002年的印刷量是16.6亿对开张;2003年的印刷量增加到21亿对开张,增加26.5%。人民日报南京印务中心(前身是南京7214工厂)、江苏省委印刷厂、南京邮政印刷厂都成为报纸印刷的专业厂。

三是包装、装潢印刷由小变大,朝集团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外资的强势进入,带动了江苏包装装潢印刷业的发展。一是建设了一批生产包装材料的基地。如中国软塑包装材料最大的生产基地——申达科技工业园区,该园区拥有三大企业集团及18家生产企业和一家省级塑料包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与地区合作的合资企业5家、上市公司1家。申达科技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申达集团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烟膜生产基地。另外,丹阳大亚集团已成为生产烟包铝箔纸的生产基地;连云港的中金医药包装公司已成为生产医药软包装材料的生产基地。二是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包装装潢印刷重点企业,见表11-41。

表11-41 特色包装印刷企业概览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相关文章汇总。

③江苏省技术装备发生了较快的变化。在印前技术方面,江苏还是以CTF(彩色桌面系统)为主,少量企业购置了CTP设备(有8台),但总体数量少于广东与上海[46]。在印刷技术方面,江苏的书报刊印刷以胶印为主,多色胶印机居多,八色胶轮印刷以报纸印刷厂使用最多;包装装潢印刷以胶印、凹印为主,柔性版印刷刚刚起步,而南京、苏州、连云港、徐州等地引进的柔版印刷机起点都比较高;商业印刷以小幅面胶印为主,数码印刷较少。在印后加工技术方面,入世以来,书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都十分重视品质的提升,加速了印后加工技改的进程,一些书刊印刷骨干企业引进“胶订联动线”和“精装联动线”,改变了过去以手工、单机操作为主的落后状况。从事烟标和出口商品包装装潢的印刷企业,引进了自动上光机、自动模切机、自动烫金机,有的还引进带一次(或带二次)上光的组合印刷机;多种工艺组合的印刷方式也愈来愈多地被书刊封面印刷、包装装潢印刷使用。

(3)上海。首先是基本情况[47]。据统计,2003年上海共有各类印刷企业5 386家,从业人员12.54万人。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335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 219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2 974家。2002年全市印刷企业完成各项指标如下:销售产值1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利润总额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完成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2003年完成销售产值210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固定资产净值90亿元。

自印刷业作为上海六大都市型产业之一以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以年均持续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据2003年统计数据,印刷业产值已占上海GDP的1.07%,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纵观近几年上海印刷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出版物的印刷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03年实现销售产值39.8亿元,增长25.8%,实现利润2.56亿元,增长12%。出版物印刷销售产值和利润分别占上海整个印刷业产值、利润的19%和16.6%。

第二,包装装潢印刷增长迅速。近年来,上海新设立的印刷企业有80%从事包装装潢印刷,2003年实现销售产值146亿元,增长93.3%,实现利润12.54亿元,增长106%,包装装潢印刷销售产值和利润分别占上海这个产值、利润的69.5%、78.3%。

第三,立足高起点的投入或者经过有效的资产重组,印刷企业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上海印刷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已初步形成若干个大型印刷集团领先发展的格局。上海印刷集团(2002年销售产值5亿多元),上海紫江集团(其在沪印刷企业年销售产值近15亿元),上海包装造纸集团(年销售产值7亿元),上海界龙集团(年销售产值8亿元),上海烟草印刷集团(年销售产值6亿元),上海印钞厂(年销售产值约9亿元)。以上六家印刷集团2002年销售产值约50亿元,占全市印刷业年销售产值近30%。

第四,印刷业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2002年末,全市国有、集体印刷企业分别为485家、1 131家,比2001年末545家、1 357家分别减少60家、226家;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印刷企业已达1 441家,比2001年末的572家增加了869家,表明上海印刷业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力度加大,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由自然人投资开办印刷企业增多,印刷业投资和发展市场化趋势更为明显。

第五,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发展迅速。2002年末上海市有各类外商投资印刷企业229家,2002年全年销售产值66.2亿元,占全市印刷业销售产值的36.5%。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如上海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上海三印时报印刷有限公司、上海西口印刷有限公司,投资都在亿元以上。

其次是上海的印刷、包装园区建设。随着产业的集聚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上海相继出现了与印刷产业相关的产业园区4个,即普陀区的“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嘉定区的“上海包装城”、金山区的“杭州湾数字印刷包装产业园区”,以及奉贤区的“上海国际印刷包装产业园”。

其中,“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48]目前已引进各类包装、印刷及相关企业300多家,这些企业中,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占60%,海外企业占10%左右。包装印刷城规划总占地1 000亩,分3期滚动开发,一期占地83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包装印刷城以“可持续发展、品牌化经营”理念,着力打造包装印刷业“全功能、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形成普陀区“一业特强”特色产业的集聚平台。“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是在中国包装协会的指导下,为顺应中国包装工业更快走向国际化、市场化、产业集群化而打造的多功能行业服务与交易平台。项目对包装产业各个资源与功能进行整合,规划了12大功能中心,分为软硬件两大板块:产品产销与专业服务板块。

产品产销板块分为

●原辅材料展销中心:入驻企业可常年性展示、供应包装印刷原材料与辅助材料,包括纸张、油墨、膜、容器、广告耗材及不干胶、瓶盖、印刷品等。

●机械设备展销中心:常年性展示供应国内外包装与印前、印中、印后机械及相关配件,是国内外品牌企业展示产品与企业形象的最佳舞台。

专业服务板块分为

●商务办公中心:按现代写字楼标准配套的智能化公寓式办公楼,宽带入户,宽敞明亮,商住皆宜,是国内外企业常设商务中心与总部迁移上海的理想场所。

●会议展览中心:常年承办高规格国内外印刷包装会议,包括学术研讨会、信息报告会、企业与协会年会,常年举办系列性高规格机械设备展览会、原辅材料展览会、增值服务展览会。

●教育培训中心:与高等院校、最高行业组织联合成立“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学院”。定期举办中国印刷包装业高级人才交流会,大力提升中国印包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确立以人力资源战略为主导的企业战略。

●科研设计中心:负责印刷包装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建立中国印刷包装技术数据库。负责专利技术成果交易的经纪服务。

●信息网络中心:建立www.sippc.com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网站,建立印刷包装业务远程交易平台,建立中国包装印刷工业信息数据库。

●包装物流中心:利用中国最成熟的陆上物流枢纽港——西北物流中心最强大的物流配载优势,每天6 000辆专车为“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配套运输,达到吞吐量最大化,物流成本最小化。

●电子商务中心:与银行结成战略伙伴,建立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网上结算中心,同时在城内实行电子智能化交易与结算。

●包装测试中心:为广大企业提供35个发达国家所认可的包装出口产品测试与认证服务,为中国包装产品跻身WTO之后的国际市场提供便利,使您的产品真正与国际接轨。

●金融服务中心:与银行结成联盟,接受银行委托授信贷款,为广大中、小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

●经营发展中心:以智能化手段负责全城的物业管理。城内必须有上档次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成立“上海金鳌国际包装印刷城有限公司”,无限期策划开业后的经营活动,并为入驻企业提供各项服务。

3.环渤海地区

目前,在中国内地三大印刷产业区中,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应地,印刷工业也落后于前述两个地区。以出版物为例:北京有出版社许多家,书报刊出版占全国总量的1/3,再加上出版大省,如山东、辽宁以及天津、河北的总量,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出版市场的份额在40%以上。但是,如此大的出版优势并未在印刷行业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仍是北京印刷业的特色(见表11 39)。重量级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北京印刷业的发展与首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目前北京市已将包装装潢印刷发行列入全市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工程。

另外,在包装业方面,从前面包装产业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看出,环渤海地区相对珠三角、长三角,其产值也相对较小(见表11 36、图11 26)。

【专栏】

全国投资规模上亿元的印刷产业园区扫描

●2002年1月12日,占地600亩的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在上海普陀区桃浦奠基,总投资10亿元,分三期滚动开发,2004年4月21日正式举行开业典礼。

●2003年3月18日,北京印刷产业园在北京顺义区北务镇奠基,首期开发2 000亩,引入资金8.4亿元人民币。

●2002年3月28日,投资7.6亿元,占地1000余亩的上海包装城在嘉定区马陆镇破土动工,占地385亩的一期工程于2004年7月建成。

●2003年5月,位于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威海印刷工业园开工建设,规划用地400亩,总投资20亿人民币。一期工程开发建设200亩,建设1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总投资10亿人民币。现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2003年5月18日,中国包装总公司投资10亿元成立的中国绿色包装产业苑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开工兴建。

●2003年6月18日,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长沙市印刷工业园落户黄花,占地1 000亩,2003年6月17日,长沙市16家印刷企业已与黄花工业园签约。

●2003年6月,落户沈阳的东北包装印刷城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吸引海外投资30亿元人民币,园区位于沈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 300余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2003年6月,“亚包中心”花落杭州,亚洲包装中心计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和直接投资总额达到200亿美元,预计建成后年产值300亿美元。

●2003年8月17日,广州国际包装印刷城正式落户广州芳村东沙经济区,占地总面积1 500亩,首期建设200亩,计划投资近6亿元人民币,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包装印刷大型专业市场。

●2003年12月31日,位于上海金山区的杭州湾数字印刷包装产业园举行了奠基仪式,整个数字印刷产业园规划670亩,一期建设420亩,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

●2004年1月3日,位于上海奉贤区南桥新城的上海国际印刷包装产业园开工建设,总体规模6 000亩,总投资80亿元,目前正在筹建中。

资料来源:《印刷杂志》,2004年第7期,第44页。

尽管如此,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以北京雄厚的印刷业基础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实力和潜在优势,该地区的印刷、包装业将会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