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年名优绿茶开发成就及其对茶产业发展的贡献

近年名优绿茶开发成就及其对茶产业发展的贡献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 近30年名优绿茶开发成就及其对茶产业发展的贡献浙江素称“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早在公元5世纪,浙江已设立专产贡茶的御茶园。名优绿茶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浙江乃至全国茶叶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省名优绿茶与大宗茶的产量比重为2∶98。随着名优绿茶产业的深入发展,茶叶经营主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 近30年名优绿茶开发成就及其对茶产业发展的贡献

浙江素称“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早在公元5世纪,浙江已设立专产贡茶的御茶园。后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涌现出了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名优绿茶。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浙江名茶由盛转衰,至新中国成立时,除西湖龙井等少数名茶外,均已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为名茶生产带来了生机,各地通过“挖掘、恢复历史名茶和创制新名茶并举”的方针,按照“数量少一点,质量好一点,效益高一点”的思路,狠抓名优茶开发,名优绿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年提高,市场全面拓展。2007年浙江省名优绿茶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51.0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量的35.0%和产值的91.1%。名优绿茶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浙江乃至全国茶叶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名优绿茶的成功开发,促进了茶叶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茶农收入,产生了极其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总结浙江30年来名优绿茶的发展成就及其对茶产业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转变增长方式,扭转“产大于销”的被动局面

浙江是我国珠茶、眉茶等外销绿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珠茶、眉茶、花茶等大宗茶一统天下。名优绿茶仅限于西湖龙井、旗枪等少数品目,茶叶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差,抗风险能力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省名优绿茶与大宗茶的产量比重为2∶98。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茶叶产销体制改革后,浙江抓住大宗茶比较效益低、滞销积压,而名优绿茶比较效益好、市场畅销这一历史机遇,切实转变茶叶产业增长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量压缩了效益不高的大宗茶产量,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名优绿茶生产,使浙江茶类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名优绿茶在整个茶叶经济中的比重得到不断提高。从80年代至21世纪初,浙江茶园总面积逐年减少、总产量基本稳定,茶叶产值却持续稳定增长,成功地促进了茶业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很好地解块了卖茶难问题。目前,一个茶类结构基本符合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得到合理利用的茶叶生产新体系已初步建立(图1)。

img89

图1 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与名优绿茶的贡献

1.2 优化茶类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经过30年的恢复、创新与发展,目前浙江已拥有一批地方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绿茶品牌,形成了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扁形、针形、朵形、卷曲形名优绿茶系列产品,大大提高了浙江绿茶的产品档次和总体质量,优化了茶类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茶叶产值之所以能够保护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名优绿茶的贡献(图2)。

1.3 提高种茶经济效益,实现“行业增效、茶农增收”

随着名优绿茶的蓬勃发展和优质优价的体现,名优绿茶在整个茶叶产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下列数据记录了浙江名优绿茶的发展历程:1978年全省名优绿茶产量仅为400吨,产值300万元;1991年名优绿茶产量4286吨,产值首次超过亿元大关,达到1.05亿元;1995年,名优绿茶产量1.4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13.5%,产值6.1亿元,占茶叶总产值的55.0%,名优绿茶产值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大宗茶产值,占据浙江茶叶产业的“半壁江山”。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国各省市名优绿茶开发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浙江依靠科技进步,以品牌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产量、产值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2007年全省名优绿茶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5.6万吨和51.0亿元。事实证明,浙江茶叶产业之所以能够连年增值,茶农之所以能够持续增收,靠的就是名优绿茶产业的发展。名优绿茶的成功开发,为其他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成功典范,为效益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浙江名优绿茶产量仅占茶叶总产量的32%,但其产值却占茶叶总产值的91%(图3);采摘茶园每公顷产值3.81万元,平均单价35元/千克(图4),为“行业增效、茶农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img90

图2 浙江省名优绿茶的产值贡献

img91

图3 2007年浙江省名优绿茶产量产值

图4 茶叶生产效益和茶叶单价发展

1.4 推动茶叶经营主体与经营体制的创新,增强产业活力

为适应名优绿茶开发的需要,茶区各级政府和茶叶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经营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针对“联产承包经营”带来的茶园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以及名优绿茶生产点多、面广、品种多、千家万户小生产这一状况,各地在抓好产品开发、搞好产区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通过合理规划,引导茶园集中连片,扩大规模;通过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投资,成片开发茶园,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与茶农紧密联系的合作体;采用茶园“反租倒包”租赁、入股等方式,促进茶园流转,形成规模生产,从而为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随着名优绿茶产业的深入发展,茶叶经营主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主体由原来以国有、集体为主发展为国有、集体、私营并存,龙头企业、加工厂、合作社、茶农共进市场,在名优绿茶生产经营领域以私营为主的多元化格局,大大增强了茶叶产业的活力。

1.5 带动茶品牌的崛起和茶文化的兴起,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各地在推进名优绿茶产业化工作中,十分注重名优绿茶品牌的培育,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产销行为,搞好商标注册,扩大品牌宣传,使名优绿茶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通过到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大城市召开推介会,举办展销会以及开连锁店等形式,宣传本地产品,打响自己品牌,拓展销售市场,使名优绿茶品牌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名优绿茶品牌进入“一县一品”、“优化整合”新阶段,出现了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营销、统一质量监控的新格局,造就了一批市场信誉好、产品畅销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04年,推出了“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大佛龙井、余杭径山茶、开化龙顶、安吉白茶、景宁惠明茶、松阳银猴、武阳春雨、宁海望海茶、诸暨绿剑茶(图5)。

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和现代营销意识的确立,大大推进了浙江名优绿茶的产业化步伐,使浙江名优绿茶在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品牌建设和市场占有率等都有新的提高,也为众多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商品品牌化和产品无公害化提供了样板。

img93

图5 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及其分布

1.6 促进生产技术创新,提高茶叶科技水平

随着名优绿茶开发的深入和良好经济效益的体现,茶农对现代茶叶科技需求比以往有更迫切的自觉要求。特别是21世纪以来,无性系茶树良种、早生栽培、机械化加工、有机茶开发、冷藏保鲜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名优绿茶生产基地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载体和试验、示范场所。2007年底,浙江省无性良种茶园有8.2公顷,无性系比率上升到48%,茶籽直播种植方式被淘汰(图6);拥有各种名优绿茶加工机械15.9万台,机制名优绿茶产量占87.5%;有273家企业获得了有机茶认证,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期茶园)面积1.22万公顷;茶叶保鲜包装及专用冷藏库较为普及;通过QS认证的名优绿茶企业达650余家,有近90家加工厂被授予“浙江省示范茶厂”称号。这些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劳动密集型的名优绿茶生产逐步向“靠科技要效益,向科技求发展”的目标迈进。

img94

图6 浙江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发展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