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条件因素的分析评价

自然条件因素的分析评价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自然条件因素的分析评价一、自然条件与经济布局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形成生产地域分工和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的自然基础和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自然条件与经济布局具有密切的联系,要进行合理的经济布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可以说,多山是我国主要自然地理特点之一。对山区自然条件的评价既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不利的一面,也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

第三节 自然条件因素的分析评价

一、自然条件与经济布局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形成生产地域分工和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的自然基础和重要原因。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起着直接的、明显的影响。农业生产由属于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两大经济部门组成,植物、动物本身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离不开光、热量、水分、空气,为此在布局农业生产时更要考虑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虽不如农业大,但工厂的厂址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建设条件、工程选址、选线及运输方式。

由此可见,自然条件与经济布局具有密切的联系,要进行合理的经济布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宜性。

二、我国自然条件的经济评价

(一)地形条件

我国的地形具有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等特点。

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明显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为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连线以北、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线之间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一系列高原和盆地组成;第三级阶梯为第二级阶梯以东至海岸线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自第三级阶梯再向东,是我国近海广阔的大陆架分布区,其水深大多在200米以内。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一方面有利于夏季海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陆,给广大内地带来大量的水汽;另一方面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之间及江海之间的交通,有利于发展河海联运。此外,多级阶梯地势的存在使河流形成多级较大的落差,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广阔的浅海大陆架蕴藏了丰富的渔业、盐业矿产资源。

我国的地形种类复杂多样,高原、山地、盆地、平原和丘陵五种地形齐备。在五种基本地形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山地、高原和丘陵(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多山是我国主要自然地理特点之一。如以海拔高度为标准,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地域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6%,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域则占全国65%的陆地面积。

复杂多样的地形类型是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千差万别的形成基础,也是我国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我国发展多种产业经济和综合发展的大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种地形,聚集了多样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风景资源,成为发展工矿业和旅游业的资源基础。

我国多山,而山区气温低,生长期短,且生态环境不稳定,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势崎岖不利于发展交通,致使山区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对山区自然条件的评价既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不利的一面,也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山区蕴藏各种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做好山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地表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物再生产的资源,对工业、交通具有广泛的影响,与农业生产关系尤为密切。

季风气候典型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最基本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大兴安岭—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的季风气候区内,气候表现为:(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的海洋,多吹偏南风,气候暖热湿润。(2)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夏季,我国气温明显高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季则又显著低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夏热冬冷,变化剧烈。(3)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季风气候使我国的降水集中在下半年,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森林和牧草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得到充足水分,故我国喜温作物种植边界比世界其他地区偏北。但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又使我国成为一个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共2155年间,全国性的水旱灾害共发生2085次,平均每年一次。台风和低温灾害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我国国土的南北跨度大,表现出很大的热量差异。以活动积温为标准,自北而南全国可以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6个热量带以及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地区。热量带较多是导致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本原因。我国气候东西差异也很大,主要表现为水分差异。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4个地区。热量与水分的结合使得气候类型更趋复杂。例如同在中温带,含有中温带湿润、中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和中温带干旱等气候类型。我国多山和多样化的地形特点,导致了多样化的局部气候和气候的垂直分带。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绝大部分动物、植物和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复杂多样的气候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结合,为我国发展各种产业、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经济布局的基本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土地资源具有数量有限性和位置固定性,还具有可更新性。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土地总面积的3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因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的相对量很少,人均土地只有0.76公顷,人均耕地0.1公顷,人均林地0.21公顷,人均牧地0.32公顷。

(2)类型多样,耕地有限,林地比重小,草地丰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地貌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加以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方式各种各样,致使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十分复杂。这为因地制宜地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3.5%左右。而耕地是农业耕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面积小直接影响我国种植业的发展。我国现有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远没达到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所需的30%的比例。我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占土地资源的41.7%,并有大量的宜牧荒地可供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巨大。

(3)地域差异明显。我国东部及东南部地区为湿润、半湿润季风区,水、肥、气、热等组合条件较好,土地生产力较高,适宜面较广。绝大部分为宜农、林、牧型,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我国西北内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热量充足,降水稀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土地自然生产力低。草原和草地适宜畜牧放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大部分土地难以利用。

为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用地,提高利用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

2.水资源

自然界中储藏的水资源包括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各种水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地上水和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水域辽阔,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低。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内陆水域总面积约1747万公顷,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为水路交通、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总量8000亿立方米,扣除重复的部分,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俄罗斯的1/7,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闽浙地区水资源最丰富;黄淮海和辽河流域水资源贫乏,其中以海河流域最为突出;地下水分布也是南方多于北方。

由于时空分布不均,以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用水量剧增,一些地区和城市已出现供水不足的严重局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平衡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兴修水利,调蓄水量,防洪抗旱,是充分利用河川水资源的根本措施。

3.矿产资源

矿产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发展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世界上目前已探明的168种矿产资源,在我国都已找到,已探明储量的达153种。我国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中,有许多矿种的储量名列世界前列。能源矿物中,煤炭保有储量达9500多亿吨,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之一;石油储量估计有300亿—600亿吨;作为热核燃料的铀矿,我国也有一定的蕴藏量。金属矿产资源方面,钒矿、钛矿、锌矿、汞矿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储量居世界之冠,铅矿、钼矿的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铁矿、铜矿、锡矿、镍矿和锰矿的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稀土和稀有元素矿产在我国更是得天独厚,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的探明储量即相当于国外稀土矿探明总储量的四倍以上。非金属矿产方面,我国已探明储量的许多矿种中,可作为化工原料的硼、重晶石和硫铁矿等探明储量名列世界首位,磷矿、钾盐、石棉、大理石、石墨石膏、膨润土等矿产探明储量都居世界前列。

虽然我国从矿产资源总量上看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拥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现有不少矿产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部分重要矿产品位不高。我国的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均有这一特点。以铁为例,我国铁矿探明储量已达400多亿吨,从总量上看,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是贫矿。国外铁矿含铁50%以上的富矿占探明储量的2/5左右。我国铁矿的平均品位只有34%,贫矿占95%以上。少量的富矿分布又分散,开采利用率低,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大量富矿。

(3)伴生和共生矿多。我国大多数金属矿床都有多种元素伴生,矿石综合利用问题十分突出。如著名的攀枝花铁矿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含40多种有用的伴生元素,伴生矿的价值为铁矿的几十倍;白云鄂博铁矿为世界著名的巨型稀土金属矿床,含有用元素达71种之多。正是由于伴生矿多,才使我国稀有矿产中的稀土、钒、钛金属储量得以跃居世界首位。按理说,这可以“一矿多用”,是件好事,但要将这些有用矿物分离出来,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有些大型的矿区甚至因此造成矿产储量的长期积压,不能投入开发利用。加强矿石的综合利用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4)地区分布不均。我国一些主要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如煤炭、铁矿集中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有色金属集中于长江以南的地区;稀土集中于内蒙古;磷矿集中于西南、中南等地;钾盐97%在青海。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矿产品的大量调运,是形成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组合对我国形成不同类型的地域工业综合体及专业化生产和综合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