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战略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发展战略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成效和经验教训由于各国具体的战略目标不尽相同,实际推行的结果又常常与预期的目标有出入,对拉美经济发展战略的成效进行总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拉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同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以及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损失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拉美国家对外部资金的依赖过多,发展计划的目标过高,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由于各国具体的战略目标不尽相同,实际推行的结果又常常与预期的目标有出入,对拉美经济发展战略的成效进行总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拉美主要国家来说,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促进出口、出口多样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战略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和成功的。这表现在:

1.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发展战略的推行,拉美各国原来那种以外销为主的农业或矿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以创造强大物质基础为目标的制造业不断发展,使拉美主要国家摆脱了农矿业单一产品出口国的地位。由于机器制造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重工业在拉美制造业中的比重从1938年的32.5%、1960年的42.8%、1966年的47.7%、1970年的52.3%增至1976年的57.5%。[9]各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拉美已成为第三世界较为发达的地区。

2.增强了拉美经济的自主性。随着进口替代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国的进口系数明显下降,进口制成品在国内总供给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主要拉美国家在工业产品包括汽车、机床、船舶、电机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产品的自我装备能力和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其中许多产品不仅可以自给,而且开始向国外输出。以钢铁工业为例,1950年拉美仅产钢130万吨,1980年为2900万吨,1984年已增至3300万吨,1984年钢出口量达880万吨,收入达20亿美元。以汽车工业为例,拉美一些大国自60年代中期开始出口汽车零部件,70年代中期已能制造各类汽车,70年代末已出口成品汽车。造船工业方面,拉美制造的船只不仅向非洲出口,而且输往西欧和美国。

3.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资金。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拉美一部分过剩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国内储蓄水平的提高。按1970年美元固定价格计算,拉美各国实际总收入从1960年的约1088亿美元增至1977年的约2840亿美元;总储蓄从1960年的约314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约957亿美元。积累的日益增加为社会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4.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通过进口替代,促进出口的工业发展道路,拉美各国积累了从事经济现代化事业的大量知识,培养出自己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整个地区的平均技术水平和智能水平有了提高。据拉美经委会的资料,在拉美地区6岁到23岁的人口中,1980年的注册就学率为57.04%,比1960年增长了15.63%。1977年拉美国家已有大学生427万多人,比1960年(54.6万人)增加6.8倍。60年代末70年代初,拉美拥有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418万,占经济自立人口的5.3%;拥有企业管理人员146万,占经济自立人口的1.8%。主要拉美国家已形成了一支由通晓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和熟练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强大队伍。目前,阿根廷在核能、制药、农业机械方面,巴西在可再生能源、轻型飞机、金属加工方面,墨西哥在石油提炼、石油化工、玻璃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当然,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本身有缺陷,在长期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安排生产、投资、积累、消费、分配等重大环节上都存在着不少弊端。这些问题的产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固有矛盾的反映,难以克服;还有一些问题则是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前进中的问题。关于后一类问题,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值得认真总结,以资借鉴,其中主要有:

1.如何从本地区、本国的基本情况出发,正确处理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问题。拉美自战后以来存在着追求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倾向,采取了不少与各自的国力不相适应的做法。特别自60年代以来,各国借助国家干预的力量,一直不适当地把经济发展计划的目标定得过高,甚至在经历了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它们仍推行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为了实现既定的指标,不惜大量举借外债。在外部资金的刺激下,拉美各国经济在1976~198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2%,其中不少国家经济增长率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墨西哥1977~1982年发展计划规定,6年内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4.2%,农业投资年增长率为14%。巴西1981~1985年的发展计划中,开列了包括能源、矿业、通信和钢铁在内的43项大型工程的投资计划,规定到1985年共耗资3720亿美元,而其中57.5%的资金打算靠借外债来筹集。委内瑞拉因石油提价,也制定了一项空前宏大的工业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拉丁美洲总投资在整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20.1%增加到1979年的24.7%,同期阿根廷从19.9%提高到21.7%,巴西从22.8%提高到28.6%,墨西哥从18.5%提高到24.9%。按1980年美元计算,1960~1980年期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储蓄仅增加2倍,而总投资却增加2.9倍。墨西哥1977年以来的四年中每年投资递增16.4%。巴西仅1981年一年就完成1981~1985年投资计划的32.8%。由于国内资金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外部资金。拉美国家总投资中本国资金比重1960年占93.7%,1975年仅占88.4%,1979年略有回升,占90.5%,仍低于1960年的水平。它们指望靠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来确保它们的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1977~1981年拉美外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拉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同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以及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损失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拉美国家对外部资金的依赖过多,发展计划的目标过高,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2.如何逐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问题。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等,但产业结构特别是工农业结构是各国经济最基本的框架结构。拉美这些年来不适当地把工业和制造业放在决定一切的位置上,而往往忽视其他经济部门的同步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都以实现工业化为首要目标,通常把4/5的国内外资金投于城市地区和工矿部门,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得不到充裕的发展资金。各国农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主要也是用于装备现代化工业和充实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直接投资于农业部门自身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不仅农业的增长率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的增长率,有些年份甚至低于人口增长率,引起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植物油奶制品等)的大量进口。1980年拉美有十多个国家的人均食品生产竟低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平。此外,国民经济宏观决策的这种失误,造成工业和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工业内部的部门比例关系也严重失调,如高耗能工业和面向出口型工业发展过快,燃料能源工业和国内市场需要的某些中间产品的生产相对落后;耐用消费品工业发展过快,为生产资本货物提供现代化装备的机器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和高精尖的化学品制造业比较落后;等等。

3.如何处理多种经济成分问题。拉美主要国家的经济是一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国家资本主义、民族私人资本和外国垄断资本居主要地位。虽然这三种主要经济成分在不同拉美国家的比例也不相同,但三者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此长彼消,相互依存。拉美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和壮大本国的工业力量,而本国工业力量的壮大又离不开民族私人资本和外国垄断资本(一定程度)的相应发展。因此,在国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问题。对西方跨国公司在拉美的利益,也有个通盘考虑的问题。对它们的政策,过松不行,过严也未必行。秘鲁贝拉斯科政府(1968~1975年)、智利阿连德政府(1970~1973年)、墨西哥埃切维利亚政府(1970~1976年)和阿根廷庇隆主义政府(1973~1976年)在处理多种经济成分的问题上就犯了不少错误,它们由于过急、过快地扩大国营经济,结果不仅引起生产下降,赤字猛增,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损害了本国私人企业和外国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投资下降、资金外流、经济停滞。拉美的经验表明,国营经济的过度扩大并非有益,同时在所有制问题上切忌采取过急的政策。

4.如何解决积累的问题。拉美国家的资金积累问题,存在几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上述第一点谈到的因追求高目标、高速度而导致过高的投资率,国民总储蓄赶不上总投资的增长速度而不得不过多求助于外部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利率、汇率以及政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大量资金外流,不能增加国内的资金积累。再一方面是拉美社会由于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仿效西方大国消费模式的问题,这在大城市中、上层收入阶层中尤为突出,拉美大国的首都和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不亚于西方大国,而城乡差距悬殊。拉美国家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上达不到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的水平而在消费模式上力图仿效,结果使全社会的消费速度高于资本积累的速度。随着消费的膨胀,物价、工资逐渐失去控制,出现了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有的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货币主义政策。但实施的结果,并非有效。普雷维什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节,同时结合市场力量的作用,舍此别无他法。[10]消费问题又和拉美国家的分配不公平等问题紧密相关。据拉美经委会对拉美七个主要国家的调查,20世纪70年代中,10%的最富有家庭得到社会总收入的47%,而40%的最贫穷家庭所得不足8%。[11]富有阶层挥霍大量资金用于奢侈性消费,这也是拉美资金积累中的一大问题。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属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而且这又直接同税收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联系在一起,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自然不是拉美国家现有任何发展战略所能解决得了的。

5.如何立足于国内市场开拓的问题。随着发展主义战略的实施,拉美各国的国内市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由于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极不合理,各国国内市场都显得狭小。拉美40%左右的人口由于购买力低下,实际上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广大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迅速增长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以汽车工业为例,1980年本地区汽车的社会拥有量已达2730万辆,拉美的汽车工业如果今后仍保持每年200万辆产量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相应提高的话,不需要多少年市场就饱和了,拖拉机工业也是如此。如按巴西的设备能力每年可产10万台以上,但由于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制度阻碍着巴西农机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年销售量通常只有4万台。拉美许多国家的农机制造企业都面临开工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拉美地区的内部市场又很不平衡,90%集中在组成拉美一体化协会的11个国家。60年代中期,拉美制成品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近17%,1970~1975年期间增至20%,1979年达到32.4%,相形之下,制成品在国内市场的销路大为逊色。因此,随着生产的发展,拉美某些工业品已经出现库存增加,生产设备能力闲置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私人消费的增长速度通常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的增长速度。国内市场得不到进一步开拓,地区市场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是拉美经济发展中一个隐伏的矛盾。

6.如何推行适宜的财政政策问题。财政和信贷是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带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问题。财政信贷一旦失去平衡,势必造成通货物价失去控制。拉美由于长期推行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造成国家和私人债务迅速增加,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随着公共开支的不断增加,大多数拉美国家多年来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1970年拉美所有国家无一幸免。1971~1975年除巴西和委内瑞拉外,所有国家都出现赤字。至1980年,仍然有将近20个拉美国家出现赤字,而且情况比1970年严重。拉美现在是全世界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困难是由各种内、外因素造成的,而与此有关的拉美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外贸政策、汇兑政策、借贷政策和公共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同拉美国家追求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80年代初以来拉丁美洲的严重经济困难,其表现形式固然集中在当前的债务问题上,但反映的问题要远为广泛深刻,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场“结构性”危机,根本的出路涉及发展战略的调整。

面对当前的现实,拉美各国一方面迫于形势不得不采取许多应急措施以对付危机局面,缓解债务负担。应急措施包括奖出限入、货币贬值、调整汇率、紧缩开支、减少投资、控制通货膨胀、重新安排债务等对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难题的日益突出,近年来拉美国家已经开始从经济结构方面着手进行初步调整,这包括:加强农业生产,调整工农业比例,缩小投资和建设规模,使之与国内投资能力相适应;努力实现能源多样化;加强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等。

这场危机使拉美国家比较深刻地体验到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缺陷和失误。近年来,拉美各国政府及各界人士多次集会讨论摆脱危机及拉美的出路和今后的发展战略问题。例如,1983年5月,经委会和拉美经济体系受厄瓜多尔总统乌尔塔多的委托,提出了《拉丁美洲对付危机的基础》的文件,指出“这场危机的性质充分暴露了拉丁美洲结构的脆弱性,对外部因素危险的依赖性”,建议拉美各国改变发展战略,共同对付危机。1983年8月,拉美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和政治、经济界人士在玻利维亚集会,发表了《圣克鲁斯声明》,主张拉丁美洲建立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改革。1983年9月,在拉美经济体系理事会会议上,各国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就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此外,不少学术会议和报纸杂志都讨论到拉美今后的发展战略问题,拉美发展战略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正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深入探讨。拉美经委会执行书记伊格莱西亚斯在1984年4月一次会议的讲话[12]中提出拉丁美洲今后发展政策应注意的一些方面,实际上综合了拉美经委会对调整拉美发展战略的主要考虑和意见。

关于发展目标:

1.在争取较高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益。

2.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上要注意更大的平等。

3.在发展进程上取得更大的自主性。

关于发展手段:

1.关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各国应一方面加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注意对外开放,使两者均衡协调;为此,应进行投资方向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构变革。

2.实现国家机器的现代化;国家机器应支持发展政策的中心目标,掌握对外开放进程,协调各个社会集团的不同要求,同时加强自身活动的效能和选择重点。

3.加强对外经济关系,尤其在三大方面:①发挥促进出口政策的效能。②加强地区经济合作。③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普雷维什在1985年4月底召开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危机和发展”国际讨论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实行进口替代,但不是在国内市场的狭窄范围内,而是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来实现。”这反映拉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这场危机还使拉美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地区合作、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增强了紧迫感。1982年8月,拉美经济体系26个成员国的经济部长开会通过《拉丁美洲安全与独立战略》的决议,强调拉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拉丁美洲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完全独立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1984年1月,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召开“拉美经济会议”,通过了《基多声明》和《行动计划》,综合了拉美各国政府对付经济危机的共同意见,强调加强地区合作以谋求共同的解决办法。

总的说来,半个世纪,尤其是战后以来拉美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突出的,发展战略的成效是显著的。经过挫折和失误,拉美国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将能提出更符合拉美客观实际和发展进程的经济发展战略。

【注释】

[1]墨西哥、哥伦比亚和智利于1810年宣告独立。委内瑞拉于1811年、阿根廷于1816年、秘鲁于1821年、巴西于1822年宣告独立。上述七国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占拉丁美洲地区人口、面积和经济实力的绝大部分,反映了本地区总的发展面貌。

[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拉美研究中心:《拉美统计辑要》第21卷,第2205、2207、2209、2217表。

[3]普雷维什1970年给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变革与发展——拉丁美洲的伟大任务》。

[4]普雷维什1970年给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变革与发展——拉丁美洲的伟大任务》。

[5]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的动力及其改造》,中译文见《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4期,第9页。

[6]如“墨西哥化”,规定在采矿、冶金、水泥等企业中本国资本应占51%以上,外资不得超过49%。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通过阿根廷化、委内瑞拉化和哥伦比亚化,本国资本在这三个国家的阵地也有相应扩大。

[7]普雷维什1970年给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变革与发展——拉丁美洲的伟大任务》。

[8]拉美经委会执行书记伊格莱西亚斯和松凯尔1983年4月访华期间的座谈发言。

[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60年以来的世界工业:进展和前景》,表3-1。1938年的数字引自苏联《拉丁美洲百科辞典》,1980年版。

[10]普雷维什1984年9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的报告:《拉丁美洲的发展战略》,见《拉丁美洲丛刊》1984年第6期,第33页。

[11]《拉美经委会评论》1981年4月号。

[12]伊格莱西亚斯在1984年4月拉美经委会第二十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见《拉美经委会评论》1984年4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