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条件下要素禀赋动态转化

开放条件下要素禀赋动态转化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开放条件下要素禀赋动态转化——来自中国的数据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要素的国际流动和经济增长三个路径分析要素禀赋的动态转化和比较优势变迁;其二,对中国产业和贸易结构伴随要素供给优势的转化发生变革进行验证和预测。

第四节 开放条件下要素禀赋动态转化——来自中国的数据

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要素的国际流动和经济增长三个路径分析要素禀赋的动态转化和比较优势变迁;其二,对中国产业和贸易结构伴随要素供给优势的转化发生变革进行验证和预测。逻辑框架见图3-6。

一、相关实证研究的回顾和局限性

余剑、谷克鉴(2004、2005)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要素禀赋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关关系;王坤、张书云(2004)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78~2002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但纵观以往计量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存在以下不足:

img14

图3-6 比较优势变迁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框架图

(1)最近几年的数据没有在计量分析中充分体现。以往分析的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到2001年,最近的到2003年,而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要素禀赋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新的特点和趋势,需要新的计量分析予以反映。

(2)以往的分析大多采用线形模型(余剑、谷克鉴,2005),虽然其相关统计结果相当完美,但线形模型与真实的产业结构变动,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实际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理论解释差距。因此,新的计量分析应该采用新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产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变迁的相关性予以分析。

二、中国要素供给优势变化路径

比较优势战略在国际经济学中集中体现为H—O模型。在该模型中,要素禀赋结构通常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自然资源通常是预定的;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国家之间并无巨大的差异,一般在1%~3%;所以,唯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异的资源是资本。有的国家可以达到年平均20%~30%的资本积累速度,而有的国家仅能达到10%甚至更低的年平均资本积累率。因此,当我们讨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时,事实上是指资本相对丰裕程度的提高,并由资源禀赋变化引致产业结构改变(林毅夫,1999、2004)。

关于一国资源禀赋的改变,本部分通过分析1983(1990)~2005年的数据,沿三条路径展开:其一,比较优势战略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并以此推动经济更迅速地增长,进而使一国资本相对其他生产要素更快地增长,达到其国内自身资源禀赋的改变;其二,开放条件下国际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促使一国的资源禀赋得以迅速调整;其三,经济增长引致的要素禀赋提升。

(一)要素禀赋提升路径Ⅰ:国际资本流动与资本要素丰裕

国际资本流动是要素流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体现一国国内(属地原则)要素供给变化情况的主要指标。国际资本流动分为直接投资(FDI)和间接投资两种,由于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和人民币的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使得国际间的以证券投资为重要代表的间接投资以及热钱对中国的涌入成本高昂。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额持续上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1983年的9.16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超过560亿美元;从1993年开始连续14年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FDI流入国;以人均外资拥有量来衡量国内的K/L比率,以1990~2005年为数据分析区间。1990年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为3.05美元,到了2005年人均实际利用外资46.80美元,增长了近16倍(见图3-7和图3-8)。

图3-7 1983~2005年中国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img16

图3-8 1990~2005年中国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二)要素禀赋提升路径Ⅱ:对外贸易与资本要素丰裕

对外贸易引导经济增长的模型充斥着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文献。在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和纳克斯就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国际贸易在自身迅速扩大的同时,会推动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皮尔逊委员会声称,自1950年以来,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关的各指标中,要数出口活动与经济增长相关程度最高。本书采用1979~2005年的年度数据,分析对外贸易的各项指标与同期GDP的相关关系。有关分析结论如下:

img17

注: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相关分析表明:对外贸易的各项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出口、进口、净出口均和GDP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印证了国际贸易促进资本要素丰裕和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结论;相对于其他几项指标,净出口对GDP的解释力最弱,而出口和GDP的关系尤为密切,印证了皮尔逊委员会的判断。

(三)要素禀赋提升路径Ⅲ:经济增长与资本要素丰裕

当我们讨论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时,事实上是指资本相对丰裕程度的提高,并由资源禀赋变化引致产业结构改变。伴随GDP快速发展的是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改变,即增加资本在资源禀赋中的相对丰裕程度。中国的人均储蓄从1990年的615.2元上升到2005年的11384元,增长了18.5倍。

本部分选取1990~2005年度的数据,以人均储蓄S作为资本劳动比率的代表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中国资源要素结构的变化。

图3-9 1979~2005年GDP与进出口各指标增长

注:*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均显著。

img20

从上述相关及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GDP的增长对本书用以分析资本与劳动力对比状况的人均储蓄的增加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即伴随着经济较快增长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要素禀赋结构在显著地发生变化,资本的丰裕程度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要素结构发生变化,相应的比较优势也随之发生变化,处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过程。

img21

图3-10 1990~2005年GDP与储蓄、广义货币余额及人口的增长

三、小结

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而实现的国内资本的快速积累的发展路径Ⅲ、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路径Ⅰ,还是对外贸易引致的要素禀赋提升发展路径Ⅱ,中国国内的资本丰裕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优势正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方向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