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闭关锁国到积极融入世界经济

从闭关锁国到积极融入世界经济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结合促使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独特联系机制的建立。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接受国和受益者,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从制造基地到制造中心或分中心转化的关键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如国内产业与跨国公司生产基地的整合以及产业聚集优势等。

第五节 中国的经历:从闭关锁国到积极融入世界经济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贸易保护、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量的技术引进以及大国效应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国外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尤其重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内竞争的缺乏等影响,整个制造业体系非常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和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

从1978年开始,20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使得我国能够积极有效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生产能力尤其是制造业生产能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日元以及亚洲四小龙经济体的货币升值、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的大好时机,我国不失时机地实施“国际大循环”战略,许多生产活动首先是从80年代末期的我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其后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最后是目前的日本转移到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进行。

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结合促使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独特联系机制的建立。表现在我国经济尤其是贸易中就是三资企业贸易份额和加工贸易份额的大幅度上升。譬如,2003年,这两个比例分别达到了54.76%和55.17%。

这种联系机制的核心是:我国每年能够吸引到足够多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生产能力,即劳动力寻找型的绿地投资。而吸引这种投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追求。譬如,1985~2003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增长的61.64%、出口贸易总增长的62.41%、进口贸易总增长的60.90%都来自于三资企业。1981~2003年,中国出口贸易总增长的57.83%也来自于加工贸易。这种机制也保证了我国外经贸绩效在过去20年中非常突出:1979~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5%,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到目前的世界第4位。并且,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从无到有,从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东道国的首位。到2003年年底为止,中国累积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达到5015.76亿美元。

我国独特的吸引力、连续20多年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加入WTO的影响,以及连续20多年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府对基础设施和教育等大规模投资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等因素都是吸引这种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条件。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接受国和受益者,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譬如,印度最近两年就以我国为榜样,大力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如果我们不在服务业领域奋起直追,有可能会丧失与制造业国际相关的许多高附加值投资机会,同时影响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转移来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多,对外出口,这些产品的销售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压力;对内销售,这些产品将对国内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挤出压力。

因此,如何将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和自身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从制造基地到制造中心或分中心转化的关键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如国内产业与跨国公司生产基地的整合以及产业聚集优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