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目标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目标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曾提出过一个以食品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贫富的标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的趋势。4.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将迅速增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

第三节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目标

研究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目标,除要研究和了解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外,还必须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第二步的总目标,即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紧密地联系起来,通盘考虑。

一、到本世纪末我国居民消费概貌的展望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成倍增长。按2000年国民收入比1980年接近翻两番计算,如果积累率保持在29%,人口控制目标为12.5亿人,2000年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710元左右(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考虑到今后价格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等,居民消费水平还会有较多的增长,下同),比1980年的227元增长2.1倍。其中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分别达到1400元和600元左右,分别为1980年的2倍和3.5倍左右,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从1980年的2.71∶1缩小为2.4∶1。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地区之间、农民之间和职工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则有扩大的趋势,沿海地区以及依靠自己辛勤劳动的一部分农民和职工将先富裕起来。为此,我们将要实现的小康水平是多层次的。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高收入户将达到1610万户,占当时总户数的5.5%,详情如下(见表9-2)。

表9-2 1985~2000年中国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的高收入户的增长动态(万户)

img7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7年第142期。

居民购买单位商品的最大能力一般为三年的个人收入或两年的家庭收入。根据这个标准,到2000年我国将有5.5%的家庭即1610万户拥有万元级商品的购买力。我国居民的购买力将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百元级商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80年代、90年代的千元级商品(彩电、冰箱等),有部分家庭和个人开始进入万元级商品的时代,从而对消费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2.食品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联合国曾提出过一个以食品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贫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为最富裕生活,20%~40%为富裕生活,40%~50%为小康水平,50%~59%为勉强度日,59%以上为绝对贫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恩格尔系数除受生产力因素影响外,还受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消费政策等的影响,使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各国的恩格尔系数不完全相同,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西方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大体为35%~45%,苏东国家大体为45%~50%,后者偏高同它们的城市住宅、医疗、教育和一些社会服务作为福利性产品或事业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有关。我国今后的发展也符合这一下降趋势,到2000年,恩格尔系数将降低到50%以下(大体为48%)。

我国平均每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1982年已达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的2700千卡的标准(2779千卡)。但从食物构成来看,营养素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品,在热量中动物性食品仅占7.7%,蛋白质中动物性食品仅占7.1%,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但根据我国膳食传统和医学营养观点以及我国的资源状况,又不宜过分追求高热量和高脂肪,今后应逐步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比重,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到2000年,人均每人摄取的热量为2700千卡左右,其中动物性食品的比重上升为14%左右,比1980年增长1倍,每年人均消费的谷物400斤左右,肉蛋奶合计100斤左右。在食品内部结构上,城镇人民消费深度加工主食将由1980年的18%上升为2000年的50%,副食深度加工品由17%上升到48%。食品的构成和质量将有一个相应的变化和提高(我国的这个食品结构和日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比较接近)。

3.衣着消费的比重将有一定的提高。衣着消费的比重在收入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呈增长趋势,当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则会随着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有所下降,基本稳定在一定的比重上,大体在10%左右。低收入国家高一些,高收入国家稍低一些。我国人民衣着水平比较低,1980年,占生活支出的15.77%,而且穿衣主要是棉布。今后居民衣着发展方向是:以棉织品和化纤混纺织物为主,逐步发展麻混纺织物、纯毛制品和皮革制品等。不仅数量要增加,而且质量要提高。穿着方面深度加工品,由1980年占21%上升为2000年占86%左右。预计2000年我国居民衣着消费的比重将有一定的提高。

4.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将迅速增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近几年城乡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经历了从“老三件”到“新六件”的过渡。前者已趋于饱和,后者正处于消费高潮,预计到2000年,耐用消费品比重将迅速提高。为了减轻家务劳动,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生活,新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家庭。

5.住宅市场将有所发展。随着房租制度改革和推行住宅商品化,住宅市场将有所发展。1985年,人均住宅面积6.7平方米,预计2000年将达到8~10平方米,城镇住房支出将由1986年的0.9%上升到2000年的8%;农村将由1980年的14.4%上升到16%。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2.5亿人,平均每户3.5人,约合7000万户,要达到每户平均50平方米一套住房,除现有13亿平方米住宅外,到2000年还要新建住房22亿平方米。

6.现行的消费以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为主,但小轿车有可能进入部分高收入家庭。小轿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它在汽车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支柱作用。小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据分析,当人均收入为500美元时,千人小轿车保有量为8.8辆;达到1000美元时为21辆。当人均收入达到500美元时,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按照我国2000年的预计,有万元级商品购买能力的高收入户将达到5.5%计1610万户。据有关部门分析,若政府对私人用车采取鼓励政策,私人小轿车的价格为1万~1.5万元,年使用费不超过年收入的15%,在燃料保证供应的情况下,高收入户中购买小轿车的比例为10%~15%。按这个比例计算,到2000年,全国私人用小轿车需求量为160万~240万辆,80%兼用于经营,业务和工作。纯消费用为30万~50万辆。其中城乡专业户60万~80万辆,知名人士和一般职工、农民为30万~60万辆。如果再加上公务和出租用车,2000年小轿车需求量为380万~460万辆,相应的新车年需求量为70万~90万辆。

7.此外,到2000年居民文化服务消费将有较大比例增加,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将有较明显的改善。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对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社交等活动的需求有较多的增加,要求市场提供相应的文体用品、健身用品、旅游用品等。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目标

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使人民群众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要求消费品市场克服目前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其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供求均衡、结构完备、主体能动、机制健全、经营灵活、管理有效的消费品市场。

1.商品供求的均衡性。消费品市场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消费品供给的形成与消费品需求的形成各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因此,消费品供求之间不可能绝对平衡。这里讲的供求的均衡性是以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有限的“买方市场”为前提的。在这个买方市场上,供给应该保持一个能够形成必要的卖者竞争的余额。通过这种竞争,才能淘汰那些质次价高的商品,迫使商品生产者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前进。正像马克思早就指出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的某种“过剩并不是什么祸害”,“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但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这种生产过剩却是无政府状态的一个要素”。(2)

由于在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模式下,产品短缺和卖方市场是经常存在的。为了给新的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实现卖方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只有买方市场的形成,才有可能使市场的供求达到真正的平衡,国家才有可能有效地调节市场,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稳定。相反,如果需求显著地大于供给,产品就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质次价高也不愁卖不出,这样企业也就失去了压力、动力和活力。同时国家也难于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2.市场结构的完备性。即建立起一个包括食品市场、服装市场、用品市场、住宅市场、小轿车市场等五大市场的完备的消费品市场。现在消费需求的热点集中在食品市场和耐用消费品市场上,如果能开拓广大的住宅市场,把居民的巨大购买力吸引到住宅商品上来,就可以减轻其他消费品市场、特别是食品市场和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压力,整个消费品市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

3.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即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对市场信号特别是价格的信号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消费品经营者具有这种能动性,对消费品市场的完善尤为重要。

4.市场机制的健全性。消费品市场的机制主要是商品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反映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调节着市场商品供求。商品价格与市场供求的关系是价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从价格与供给的关系来说,价格的变动与供给的增减,成正比例关系:价格提高,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来说,成反比例关系:价格下跌,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健全的价格机制可以使企业按照价格的升降而自行调节存货,使居民跟着价格的变动自行调整个人需求,从而调节着生产、流通和消费。

5.市场经营的灵活性。首先,要发展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流通企业,并采用多种交易方式和经营手段,这有助于消除流通垄断,促进合理公正的竞争,繁荣和活跃消费品市场。其次,要广泛发展流通企业间的经济联合,逐步形成一个城乡畅通、地区交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

6.市场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市场管理机构必须健全,市场管理法规必须完善,以形成严格的市场规则,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正当合法的市场经营活动。使市场经济活动规则化、市场经营活动主体行为规范化和正常化,制止和打击各种非法的市场经营活动,以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把消费品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供求均衡、结构完备、主体能动、机制健全、经营灵活、管理有效的买方市场,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需要。但是,十分明显,要建立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消费品市场,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采取正确而有力的政策和战略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