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全球经济已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世界贸易,世界贸易也需要中国。[2]二、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了20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目前,全球经济已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世界贸易,世界贸易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自给自足经济为起点,经过20年的时间,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迅速赶上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常规指标是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程度,通常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或一国外资流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

1975~1979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这在世界银行所研究的120个国家中是最低的。1990~1994年,这一比率增至36%,从而使中国在快速增长上居世界第三位。这两个时期的对外贸易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这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中位居第七名。在经济一体化程度上,中国基本赶上了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1亿人)。与巴西、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国相比,1975~1979年,中国的这一比率比这些国家平均低约18%,而1990~1994年,这一比率已上升到了同一水平。

1979年以前,外国没有对中国进行任何直接投资。但1990~1994年,这类投资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1990~1994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在所研究的120个国家中位居第九位。1975~1994年年均增加0.24%,位列第六名。1996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估计增至420亿美元以上。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将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将从1992年3%上升到2020年的10%,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略低于占世界出口12%的美国,但高于占世界贸易5%的日本。表明中国重要贸易地位的另一显著标志是,中国在1992~2020年间所有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额预计增加值中将贡献约40%的份额,起着世界贸易“发动机”的作用。[2]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了20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比欧美农业现代化起始时间晚了整整一个世纪。

在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时,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耕地和水资源短缺

1992~1998年,全国总人口年均增加1300多万人,而耕地面积则年均净减少220多万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17亩,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0.5亩。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二)农业科技含量低

1998年,中国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而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高的达到80%。中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达到70%~80%。农业科研投资明显不足,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投入总量过少,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相适应。尽管这几年国家在财政偏紧的情况下,提高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比重,但同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旱涝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农业产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四)农业保护体系不健全

当前,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职能还没有根本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多头管理、部门分割和职能分散的农业管理模式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的手段有限,主要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的较大波动难以完全避免。农业法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全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普遍将战略重点转向依靠知识发展经济。世界经济区域化,将有助于加快中国同亚洲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农业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经济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将有助于中国农业产业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与资金,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早已实现,对农业形成了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产业经济实力不强、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产生了巨大压力。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发挥中国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农业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如前所述,我们在本书对农业产业化的对策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提出了农业产业化问题,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界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的10个定量指标。

在第二部分,我们对中国农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农业经济人的概念。中国农业经济人是指在农村长期居住,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住户,不包括农村五保户,非生产经营户。它不同于中国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农户会发生分化,一部分农户成为中国农业经济人,另外的大部分从事农产品自给自足,或者是商品率较低的农户将逐步消亡。

在第三部分,我们主要研究了企业理论,着重分析了交易费用理论,团队理论。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的推论,产品的交易费用决定产品的交易形式,交易形式既可以是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也可以是中国农业经济人(农户),合作社组织等,市场可以细化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国际市场。企业(公司)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要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要选择绿色产品。②企业与中国农业经济人(农户)的关系,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利润与亏损的分配,不能把利润与亏损偏向一方;否则,企业与中国农业经济人的关系就不能维持长久。③企业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关系,重点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度化,并要不断创新。

在第四部分,我们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再认识,分析了当代国际合作社组织,对日本农协进行了重点剖析。中国农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农业产业化需要综合性合作社,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满足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第五部分,我们对农产品集贸市场进行了研究,农产品集贸市场主要是满足农民互通有无的现货交易场所,是一种传统的交易形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产品大批量交易的需要相比,农产品集贸市场只起辅助作用。

在第六部分,我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大,能够反映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第七部分,我们对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人们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认识不一,我们提出,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除了能够规避和分散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发现远期价格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外,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八部分,我们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和特点,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对农业产业化如何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发展提出了建议:即中国农业生产以国际市场信息来指导,组建综合性的企业集团,形成内外贸合一的新体制,加强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的建设。

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总结近10多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是:

(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化生产

总的要求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要认真分析商品国内外市场的趋势,及时掌握商品市场供求信息。主导产业、产品的选择,龙头公司的建设,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

(二)选好主导产品,采取适当组织形式

确立好主导产品,这是农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关键所在。在确定主导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这种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趋势,以及本地的生产特点和竞争优势。在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一市一(名)牌,一乡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形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采取合适的组织形式。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根据产品的性能和市场的供求状况,按照商品交易费用最省的原则,可以选择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组织形式,更多的是选择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还可以选择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规划先行。没有规划,势必产生盲目性,难免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浪费。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注意运用已有的农业调查与区划成果,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相一致,与2010年农业远景目标规划相衔接,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现在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中国农业还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之中,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要奋起直追。推进中国农业科技革命,必须根据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重点是在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是农业科技的基础。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重大课题,国家要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力争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选择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成果,充实中国农业的技术和科技储备。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革命的关键一环。要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为骨干,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环节。要广泛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实行农业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他们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在稳定增加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各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始终把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放在突出的位置。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在此前提下,继续推进种植业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乡镇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是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建设,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特别注重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中国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建立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的机制。稳定国家现有的农业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及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和外资进入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大水库的治理、加强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减轻旱涝灾害的损失。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海洋资源,特别是要加大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耕地。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遵循生态经济学的规律,坚持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发展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经济,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七)充分发挥现代市场功能,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对市场有哪些要求,市场对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又能起哪些作用,这都涉及对现代市场的作用,也就是对现代市场的功能的正确认识。

探索现代市场的功能,必须从传统市场入手,因为现代市场新功能的形成,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培育的结果。对传统市场功能来说,它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传统市场的功能,学者们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交易功能——主要是买卖双方实现商品价值的交换。二是储存运输功能——主要是商品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实体的转移。三是便利功能——主要是为商品的交换和商品实体的转移提供便利,如交通、银行、保险等。上述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市场的功能,主要是起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机器运到农庄,把粮食送到工厂”就是这种中介、桥梁、纽带作用的生动写照。

对于现代市场来说,传统市场的中介、桥梁、纽带作用,仍然传承下来了,而且是一切市场最基础最本质的作用。但是,我们对现代市场的认识,如果仅仅看做只是起中介、桥梁、纽带作用,那么,我们就难以认识新形势下现代市场的作用。联系农业产业化来讲,既不能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对市场的要求,也不能正确认识现代市场对农业产业化所应当起的作用。对于现代市场的新功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传递生活水准于社会;创造生活水准于社会;提高社会生活水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传递、创造、提高、发展这四大功能指向,为我们构建什么样的市场体系,怎样构建市场体系,如何衡量市场体系的合理程度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市场体系的构建,必须是低成本、高效率促进国内国际市场的商品流通,有利于创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对我国农村、农业、农民来说,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为农民创造新的生活水准,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加速新农村建设。

总之,传递、创造、提高、发展,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构建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应的现代市场体系指明了方向。传递、创造、提高、发展,既反映了现代市场对传统市场的传承,也反映了现代市场对传统市场的发展。在传统市场,市场是商品实现的场所,传统市场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中介、桥梁、纽带作用方面,也就是传递作用最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各类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调节者;20世纪以来,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枢纽,这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腾飞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也就是市场的创造、提高、发展的功能得到明显的体现。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产业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陈吉元研究员正确地将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然而要使我国农业实现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这些都是直接、间接与现代市场功能的发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现代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都难以实现。现代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农业、农村、农民来说集中体现在构建一个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这一市场体系的构建,其核心是要使农民从农产品卖难与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的买难转变为卖好买好。因此,充分发挥现代市场的功能,对加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对待现代市场的上述新功能,我们不少经济主管部门,至今不少人仍然停留在中介、桥梁、纽带的传递作用方面,而忽视了现代市场在创造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生活水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离开了创造、提高、发展的指向,不仅可能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且可能走偏方向。因此,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的功能,对我国各级经济决策部门,包括国家商务系统在内,总共几千万经济工作者,提高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发挥现代市场作用的自觉性,加速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季松著:《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2.艾莉著:《知识的进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3.萨维奇著:《第5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4.尼夫著:《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5.麦耶斯著:《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6.菲利普·科特勒等著:《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注释】

[1]参见党双忍:《知识化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1期。

[2]参见世界银行:《中国的参与: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