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意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科技条件财务工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2.科技条件财务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6]4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科技条件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科技部在广泛征求各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意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科技条件财务工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附件:关于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意见

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附件:关于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条件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支撑科技事业的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科技条件财务工作,增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

1.科技条件财务工作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科技条件财务工作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科研人员数量和素质日渐提高,科研实力显著增强,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成就的取得既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持。

2.科技条件财务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规划纲要》颁布和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各部门各地方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事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各界对科技经费使用和条件支撑保障问题也越来越予以关注,同时,近年来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得到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支分类等项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审计监督机制日益健全,管理要求逐渐细化,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条件财务工作者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肩负着管好用好科技经费、提高科技条件水平的职责任务,增强了为自主创新支撑服务的能力。

3.科技条件财务机构必须有效履行自身职能。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实现《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提出的任务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国办发[2004]55号),各级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条件财务机构在参与决策、筹集资金、统筹配置资源、管理和监督经费使用、提供科技条件支撑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各级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紧密围绕自主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合理有效配置各项科技资源,避免重复分散,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增强支撑和服务能力。

二、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4.新形势下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和《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的要求,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统筹协调为出发点,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完善科技条件建设规划布局,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建立全过程的财务监督机制,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努力增加投入、合理配置资源、监督管理到位、条件保障有力、支撑科技创新”的新型科技条件财务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科技投入。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主渠道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研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实现到2010年达到2%,到2020年达到2.5%以上的目标。

5.贯彻《科技进步法》和《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要求,努力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各级科技条件财务机构作为科技经费统筹协调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不断研究科技发展与科技投入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本部门、本地区的科技工作,了解掌握经费需求情况,提出经费预算需求建议,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同时,要牵头组织向财政等部门反映科技经费需求情况,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努力保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得以实现,构建起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6.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资金投入科技的环境,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大力推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省市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的省市分行建立合作机制,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效结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鼓励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学研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护其合法权益。

(二)统筹配置资源,创新投入方式。

7.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的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尊重科技规律、服务国家目标、增强调控能力、统筹配置经费”的原则,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协调机制。科技条件财务机构应统一管理本部门各项经费(包括列入部门预算的经费和归口管理的经费),牵头负责科技部门内的资源统筹配置工作,协调安排业务职能机构的资金需求,整合相关科技资源,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同时加强科技部门与财政部门,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在科技经费配置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8.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一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科研活动规律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科技计划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要明确定位,合理配置各类经费,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二是要适应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研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多种资助方式。在保留无偿拨款基本方式的同时,对有明确产品导向或产业化前景的科技项目,探索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创业风险投资、担保、偿还性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带动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强化科技经费过程管理和监督。

9.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科技经费管理。按照课题制管理规定和其他相关制度,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做到每个科技计划(专项)都有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与之配套,对经费使用方向、开支范围和日常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提高经费管理办法的操作性。

10.全面实行科技计划项目(含课题,下同)的预算评审评估工作。按照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项目立项与项目预算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管理原则,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认真组织好科技项目的预算评审评估工作。对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计划,必须实行预算评审评估,在预算评审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并批复项目经费预算,提高预算的相关性、合理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各级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建立并逐步完善预算评估评审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11.建立全方位的科技经费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研究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全方位科技经费监督体系。二是建立科技项目年度财务决算制度,作为财务监督检查的基础。三是建立科技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抽查审计与延伸审计制度,确保资金流转到哪里,审计跟踪监督到哪里。对实施周期三年以上的项目,要开展中期专项财务检查。四是建立科技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制度。科技项目结题验收前,必须实施专项财务审计等各种经费审核方式,审核结果是项目财务验收的必备依据。财务验收不合格的,不能通过项目验收。五是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地方科技部门的作用,建立中央、部门、地方的联动机制,形成覆盖全国的科技经费监督网络。

12.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充分发挥各种中介机构的作用,牵头组织实施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研究探索对科研院所经费财务管理以及机构运行状况的考评,支持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和长远发展。

13.规范和加强国有科技资产的管理。各级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按照财政部及同级财政部门制定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国有科技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国有科技资产尤其是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持形成的固定资产和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

(四)加速推进科技条件建设。科技条件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超前部署科技条件建设是切实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加速推进科技条件建设是《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有效推动《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保证。

14.加强科技条件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一是要结合《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部署,组织制定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二是要统筹协调各类科技计划(专项)中的科技条件相关工作;三是要指导本部门、本地区科研机构(包括相关企业)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和共享管理工作。

15.加强科技条件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出台科技条件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促进科技条件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实验动物行政许可制度,加强实验动物原种进口登记单位资质认定、实验动物许可证核发、实验动物出口审批等工作。

16.积极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和基地建设。一方面,结合《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对科技条件资源的重大需求,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推动科技条件资源的应用基地和自主研发基地建设。

17.稳步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围绕大型科学仪器和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环境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18.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自主研发工作。科技条件资源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支撑,同时,科技条件资源的自主研发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结合本部门、本地方的实际情况,着力自主创新,推动大型精密仪器、应用范围广泛的中小型分析仪器等科技条件资源的研究开发,逐步解决重大科学研究科技条件支撑严重依赖进口的“空心化”问题;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升级和功能开发,以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19.加强区域科技条件资源的共享合作。充分结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合作体系,加强中、西部区域科技条件资源建设。重点推进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华中、西北以及西南等七大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建设,并带动相关科技条件资源的区域合作,逐步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的共享网络,促进传统科研方式的变革。

20.推进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科技条件工作和服务体系;二是要逐步建立科技条件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相关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条件资源的挖掘服务以及专业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工作。

四、加强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夯实科技条件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21.加强前瞻性调研和政策研究工作。适应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对科技条件财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超前部署,及时组织开展前瞻性调研和战略研究,做好政策理论储备,拓宽宏观管理思路,提高科技条件财务管理能力和主动性。

22.认真落实财政预算改革各项要求,提高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一是各级科技条件财务机构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财政预算改革相关知识,充分认识财政预算改革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按照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扎实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三是根据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部署,研究制定适应科技管理需求的科技事业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提高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23.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预算和经费管理数据库。为避免重复立项,各部门、各地方管理的所有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行数据共享,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中包括项目预算申报、预算评审评估、预算安排、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年度财务决算、财务审计、财务验收、项目单位和项目组成员等与项目经费管理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实现对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有关信息将按政务公开的要求,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

24.加强领导。各级科技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给予有力指导,积极支持科技条件财务机构履行管理职能,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

25.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各级科技部门要建立健全科技条件财务机构,选派适应管理要求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26.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科技条件财务机构要高度认识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性。与本部门人事管理机构密切配合,统一制定科技条件财务系统的培训计划,建立部门、地方联动的培训机制,加强科技条件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升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2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开辟科技条件财务工作人员参加国外培训考察的渠道,借鉴学习国外科技经费管理和条件建设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工作。

(三)加强业务沟通和信息交流。

28.加强对地方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积极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各地工作情况,加强业务沟通,推动地方科技部门关注和重视条件财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9.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构建中央、地方的科技条件财务工作信息交流平台。每年召开全国科技条件财务工作会议,鼓励各区域召开科技条件财务工作片会。地方科技条件财务机构定期报送有关管理信息,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定期汇编中央有关政策、制度、工作部署和地方管理经验做法,印发各地参阅。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为开拓管理思路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