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提高投资效率的战略取向我国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以大量投资和过度消耗资源为特点,以牺牲投资效率和增长质量为代价,换取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基于集约型增长路径,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这是解决中国工业上游产业供给不足、下游产业竞争力不强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提高投资效率的战略取向

我国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以大量投资和过度消耗资源为特点,以牺牲投资效率和增长质量为代价,换取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转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提高投资效率。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工业投资的市场化程度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新一轮投资体制改革正式启动。这次投资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工业企业来说,落实投资自主权就是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让企业自行决定生产规模、产品规格、盈利水平、技术路线、融资结构、风险控制等投资事项;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绝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竞争都要与国际通行规则全面接轨。作为投资收益和风险的主体,各类企业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土地使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由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构成的企业素质及其存续能力更要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接受全面的挑战和考验。

实行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政府对投资行为进行干预,不再是审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而是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政府将更多地从公共利益角度而不是从关心收益角度,对投资行为所导致的负外部性问题(损害公共利益)进行审核和限制。通过协调使用投资补助、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手段,调控投资过快增长,维护经济平稳增长。

2.调整工业投资结构,强化集约增长能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不可能以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原材料消耗水平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目标,而是需要形成能源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少,又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这就要求未来的工业发展必须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现代发展模式,强化工业集约型增长能力,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使增长机制由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从工业投资角度看,就是实现投资重心由传统工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为主的转变,形成基础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基于集约型增长路径,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这是解决中国工业上游产业供给不足、下游产业竞争力不强问题的根本出路。这意味着,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同时,将把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投资、大力加强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如那些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型设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投资类电子产品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中医药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3.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规模经济效应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火力发电、主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等行业,应当促进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以火力发电为例,采用大型发电机组发电煤耗只有320克/千瓦时,但我国发电的平均煤耗超过400克/千瓦时。如果火力发电的平均煤耗达到大型机组的水平,一年就可节约2.8亿吨标准煤。由此可见,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限制并逐步淘汰不具有规模效应、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是完全必要的。[7]

现代经济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目前,中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从原材料采购、铸造、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到产品组装和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体系,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等带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外包出去,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逐步形成小企业、大生产的产业组织架构

随着生产专业化与分工的发展,大企业在战略上逐渐将核心竞争力的聚焦点由以往追求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转到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渠道控制等上来。由于牢牢控制了产业链的核心内容,大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其生产加工能力,使其演变为自己的配套加工体系,柔性化对待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大大突破了资本规模对企业扩张能力的束缚,工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随之达到新的水平。[8]

4.加强区域协调合作,促进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

投资主体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逐,导致产业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加速,促使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集中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实践来看,集聚、分工、竞争自由化、协同、网络和“区域品牌”等效应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使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过程呈现持续发展之势,并不断累积为区域经济高速成长的源泉。

对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优势将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并使“产业联系”成为投资政策的新焦点。在战略上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意味着每个地区必须发展具有本地区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及产品,从离散地抓项目向抓产业链转变,从单纯注重吸引生产型企业向既注重吸引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氛围,最终提高整个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往往着眼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和投资大环境。随着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能力的大幅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被瓦解。由此,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按功能区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发展以区域分工为基础、上下游对接配套、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