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自组织进化机制研究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自组织进化机制研究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自组织进化机制研究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第五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自组织进化机制研究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16]这时的系统论还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给人以空泛的感觉。其后,70年代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17]与哈肯的协同学[18]丰富与充实了系统科学。到1994年时,霍兰·丁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19]与此同时,很多学者把系统科学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科学领域,他们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20]系统中的各子系统或基本单元交互作用,从整体上演化、进化出一些独特的、新的性质,[21]而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是由独立的跨国公司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契约而结成的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的中间组织,这一组织与外界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巨系统。由单个的跨国公司构成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导致了联盟这一组织形式的出现与动态的演化,使它呈现出新的特性。本书将探讨跨国公司是怎样通过自组织来形成战略联盟,进而产生竞争优势的。

一、跨国公司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

经济系统是依照与自然系统相同的规则与要素被组织与控制的。[22]作为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与要素的跨国公司同样也会依据系统的一般要求而发展,它必须与外界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时向外界系统吸收负熵,排出正熵。跨国公司要能够生存与发展下去,它不至于解体脱离平衡态的基本条件是它吸收的负熵要大于正熵。即ΔS=Δes+ΔiSimg126>0。式中Δe代s表从外部吸收的负熵,ΔiS代表排出的正熵。否则企业会由于产生的熵过高而出现管理混乱,经营业绩下降的状况,而最终使跨国公司走向解体。跨国公司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开放复杂系统的全部特征。对跨国公司复杂巨系统的具体描述如图4-21[23]所示。

1.跨国公司具有开放性。跨国公司所构成的子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原材料、劳工、部品、设备等,经系统转换把产品服务卖给中间商与顾客,只有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易跨国公司才能生存下去,因而跨国公司所构成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img127

图4-21 跨国公司的复杂系统图

2.这一系统具有复杂性。跨国公司所构成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特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具有突变性,一个跨国公司在某一时期可能因为其掌握了某种稀缺资源而取得成功,也可能在一个时期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而失败,外界环境中的微小扰动可能会由于企业系统的正反馈放大机制而产生巨大变化。同时,跨国公司长时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是危险的。均衡状态常是企业死亡的急先锋,跨国公司系统如果不随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变革,系统迟早会走向崩溃的,而跨国公司系统的变革通常发生在不稳定的状态下的,它总是自动地趋向混沌的边缘,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控制跨国公司系统的发展变化,而只能对它进行干扰。跨国公司系统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跨国公司各部门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各个部门相互独立毫无影响的线性关系,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竞争,跨国公司才会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

3.这一系统具有层次性。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可以分成多个层次的管理,按组织结构层次分为总体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战略。跨国公司本身就是按一种层级式的结构来组建的。同时,各个层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低层次是高层次的基础,而高层次又制约着低层次,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另外,跨国公司系统还具有进化性与涌现性。跨国公司是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由于技术创新这一源动力的推动,跨国公司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转化的。最初,跨国公司是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投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追求的也是规模经济优势,而现在,跨国公司则是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全球化的竞争,在竞争策略竞争手段上都比以前复杂得多。

二、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自组织模型

自组织最早是由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和他的同事在建立耗散结构理论和概念时最早准确提出使用的,[24]用这一概念描述那些自发出现或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所谓“自组织"是指没有外部命令,而工人们是靠默契协作工作,各尽其职地来生产的过程。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而言是指联盟伙伴之间靠互相信任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地经营的过程。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通过与其他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来产生各种联系,这种联系使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合作形式,从而导致联盟的形成。即跨国公司之间通过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自组织形式来形成战略联盟,这种联盟在较长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系统中,企业的发展按Logistic规律变化,为分析方便起见,发展规模用总资产或利润或几个因素的多元函数来表示,xi表示企业的发展规模;ri表示跨国公司依据自身核心能力发展所固有的增长率;ki表示由于受经济资源稀缺限制企业所形成的最大规模;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还受其他企业竞争的影响,与其他企业竞争极可能带来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限制企业的发展,用相关系数kij来表示(-1<kij<1),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还受到它与其他企业的配合与合作的影响,有效的合作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带来企业利润增加,而无效的合作则会导致经营效率降低,给企业带来损失,用σi来表示合作的影响(-1<σi<1),则可以得到下属的系统方程:

img128

为分析方便起见,我们将考虑两个跨国公司的联盟自组织,则方程为下列方程组:

img129

由上述的系统方程可以得到(0,0)、(k1,0)、(0,k2)、

img130

四个不动点,通过这四个不动点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其矩阵是:

img131

作稳定性分析:

img132

τ=r1+r2>0,Δ=r1r2>0 τ2-4Δ=(r1-r22≥0

从上分析可知,(0,0)点是不稳定的不动点,也就是说,联盟系统在两个跨国公司规模为0的情况下是不稳定的、不可能存在的。

img133

τ=-r1+r2(1-k21k1+σ2),Δ=-r1r2(1-k21k1+σ2

如果(1-k21k1+σ2)>0,则Δ<0不动点为鞍点;如果(1-k21k1+σ2)<0则τ<0,τ2-4Δ=[r1+r2(1-k21k1+σ2)]2≥0

Δ>0则不动点为稳定点。即当1-k12k2+σ1>0时,联盟系统会由于无效的竞争与合作而使得系统不稳定,最终联盟难以生存下去,即联盟不成功。而当(1-k21k1+σ2)<0则表示由于竞争的激烈,而导致过度竞争与合作无效,而最终使联盟企业只有一个企业存在或通过收购兼并方式使得联盟合二为一。

img134

τ=r1(1-k12k2+σ1)-r2 Δ=-r2r1(1-k12k2+σ1

如果(1-k12k2+σ1)>0,则Δ<0则不动点为鞍点;如果(1-k12k2+σ1)<0则τ<0,τ2-4Δ=[r1(1-k21k1+σ1)+r22≥0

Δ>0则不动点为稳定点。即当(1-k12k2+σ1)>0时由于联盟系统内的有效合作带来的效应超过有效竞争所带来的效应,使得系统内的竞争与合作并不处于均衡稳定状态,在长期内系统最终会因这种振荡的存在而走向解体,联盟并不能通过自组织而长期存在。当(1-k12k2+σ1)<0时,表明联盟内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竞争所产生的负效应过大,导致两个企业最终会合并成一个企业。

img135

如果1-k12k2+σ1>0,(1-k21k1+σ2)>0,则τ<0,Δ>0,τ2-4Δ>0,该点为稳定点。如果(1-k21k1+σ2)<0,1-k12k2+σ1<0,则τ>0,Δ<0,该点为鞍点。

当1-k12k2+σ1>0,(1-k21k1+σ2)>0时,说明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比较有效,他们能通过互补的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战略联盟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两公司能获得发展,而当(1-k21k1+σ2)<0,1-k12k2+σ1<0不动点为不稳定鞍点时,联盟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系统内的合作与竞争并不完全有效,则联盟不能维持稳定,最终会走向解体。为进一步讨论竞争与合作对联盟自组织形成的作用,假设k1,k2相等且为大于1,则联盟系统的稳定条件是1-k12k2+σ1>0,(1-k21k1+σ2)>0当σ1,σ2>0时,两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img136img137,即要求竞争给联盟伙伴双方带来的负效应要小于由合作所带来的效应与规模限制的商。当竞争给联盟伙伴所带来的效应是增加了彼此的资源优势,而不是减少资源优势时,即k12,k21<0时,则联盟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将在img138这一点稳定,联盟能通过自组织稳定地生存下去。而当σ1,σ2<-1时,由于合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由竞争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故联盟系统也是不稳定的,最终会因为无效竞争与合作的作用而使系统走向崩溃,联盟走向失败。推广到有n个公司参与的联盟系统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联盟在有效竞争与合作范围内通过自组织能维持稳定存在。

三、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自组织过程

跨国公司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契约发生联系而形成比较稳定的伙伴关系就是一种战略联盟,这一跨国公司联盟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内各个具体的跨国公司构成了联盟系统的子系统,每一子系统都能以自身为出发点,利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来发展或完善自己。许多企业的自我成长都是利用自身的资金,资源来发展壮大,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这实际上构成了跨国公司的一种自催化循环。同时,跨国公司之间又通过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在发生着相互作用,它必须向外界环境中的其他企业吸收原材料、设备、资金、人员等资源,同时把自身生产的产品服务输送给顾客或其他企业,这些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所形成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经营环境与环境系统,即联盟集群的环境,联盟群体所组成的系统又向外界环境吸收负熵,排出正熵,对环境产生影响,这又会通过新的环境系统与其他的联盟集群发生联系,它会影响到其他联盟内的各跨国公司子系统的运行,正是通过这种自循环与交叉催化循环的作用来形成联盟关系,并使得联盟系统向更高组织层次的循环趋同。其具体的过程可以用图4-22来描述。

img139

图4-22 联盟自组织过程图

从图4-22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自组织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企业自身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务、设备、管理等)通过自身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来增强与扩大自身的规模,这是企业自循环催化过程,在自循环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自身的核心能力,通过自身的核心能力来使之与其他企业资源匹配,充分发挥其他资源的效率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从而使自己发展与壮大。

其次,企业与外界环境在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通过企业的经营环境来对另一企业发生关系,他们间有可能是供应关系、竞争关系或其他关系,通过自身的经营来影响企业B的经营,这是一种交叉催化作用,企业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契约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形成了一种联盟,在这一联盟系统中,伙伴之间通过资源互补、相互的学习、核心能力的相互支持以及伙伴之间的有效合作与竞争关系,使得联盟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更有效的配置,在联盟内部形成一种自催化循环。同时,这一联盟群体也在同外界经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整体的环境产生着作用和影响。通过环境E2,另一联盟群体B发生作用,进行竞争或交换资源等活动,从而影响联盟B1的发展,这一过程是联盟间的交叉循环过程。通过交叉催化循环过程的影响,联盟B1通过自身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新的自循环,这一自循环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对联盟群体A产生作用,影响A1的发展,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叉循环又会促使联盟A1、B1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循环趋同。

由以上分析来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自组织过程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之间通过自催化与交叉循环来形成战略联盟,组成了高一层次的系统循环,这一高层次的系统又构成了另一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这一系统通过自催化循环与交叉循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更高层次的系统趋同进化。

四、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进化式自组织机制作用的复杂巨系统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形成使得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更为迅速。由于知识经济高度积累而导致了知识爆炸,新技术的涌现速度呈指数形式的扩张,这一切都使得跨国公司的经营更加充满变数,传统跨国公司的组织机制使跨国公司信息高度集中化,自下而上的单向传播模式导致信息接受终端的组织功能严重僵化,这一切都增加了跨国公司适应外界环境的难度,而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自组织作用形式的战略联盟能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循环与自循环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一种超循环。超循环使得动态的组织系统向一系列更高的组织层次进行质的飞跃,通过子系统联合作用推动整个系统向一系列更高层次演进的协同效应,使得整个系统在更广阔领域及其相应复杂结构上获得利用或存储大量源源不断的自由能成为现实。事物总是由简短到复杂不断发展的,因而新的组织层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构成上较低水平组织而言都变得更加复杂。新组织为组织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契机,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形式比单个跨国公司获得外界的资源知识、吸收负熵的可能性都更大,向更高层次系统进化的可能性也更大。他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进化式自组织机制作用的复杂巨系统。这一进化趋势主要由下述几种驱动力来驱动的:首先是联盟伙伴的技术创新与变革的驱动,技术创新与变革能增强联盟伙伴的竞争能力,同时,技术创新与变革增强了联盟伙伴的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越多,吸收新知识能力越强,伙伴之间合作方式的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在新的合作方式下更能取得效益,从而能推动联盟系统向更高形式系统进化。其次是联盟系统固有的复杂性与协同性的驱动。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具有正反馈的放大机制,这种机制是指外界环境中的微小变化会对联盟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因环境的微小变化而导致联盟系统的突变,突变的出现会促进联盟系统向新的系统形式进化。另外,联盟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协同性使得联盟系统产生相干作用,从而产生一些新的相互作用驱动力,这种新的驱动力能推动系统进化。再次是分叉与混沌。联盟系统在一定条件或范围内存在分叉,分叉的出现使得联盟系统可能在几个不同的分叉点稳定,分叉的出现使得联盟能从一个稳定态向另一个稳定态跃变,从而能在新的稳定态下,通过相干作用再次向更高能级的稳定态跃变,混沌则是联盟进化的来源,变革与进化往往总是出现在混沌的边缘,没有混沌的边缘系统就不能进化为新的稳定状态。

【注释】

[1]Zhiqi Chen and Thomas W.Ross,“Strategic Alliance,Shared Facilities,and Entry Deterrence”,Rand Journal Economics,Vol.31,No.2,Summer 2000P.326-344.

[2]Morton I.Kamine,Eitan Muller,and Israel Zang,“Research Joint Venture and R&D Cartel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1992.

[3]Claude D’aspermont and Alexis Jacquemin,“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December,P.1133-1137.

[4]Anand,B.&Khanna,T.(1996),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 Structure,Working Paper,Division of Research,Harvard Business School.

[5]Argyres,N.&Liebeskind,J.(1999),Contractual Commitments,Bargaining Power,and Governance Inseparability,Incorporating History Into Transaction Cost Theor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anuary,PP.49-63.

[6]Farok J.Contractor and Wochan Ra,“Negotiating Alliance Contracts Strategy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lternative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2000),PP.271-299.

[7]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姆斯·卢克斯编著:《战略协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8]Trautwein,F.,“Merger Motives and Merger Prescrip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1990”PP.99-120.

[9]Geneen,H.,“The synergy Myth",St.Martins Press 1997.

[10]Ansoff,I.H.,“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4,P.81.

[11]Barney,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17P.99-120.

[12]Jeffrey H.Dyer Habbir Sing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Vol.23 No.4.

[13]Dyer,J.H.1996a,“Specialized Supplier Network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the Auto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PP.271-292.

[14]Eric W.K,Tsang 1998,“Motives for Strategic Alliance: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Scand Journal Management Vol.14,No.3,PP207-221.

[15]Mowery.D.,C Oxley.J.E &Silverman B.S.,Strategic Alliance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

[16]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5~32页。

[17]尼科里斯·普里高津:《探索复杂性》,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23页。

[18]哈肯:《高等协同学》,科学出版社,1989年。

[19]陈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启示》,《系统辩证学报》2001年第4期。

[20]Mike.G.Barney etc,“the Belief-desire-Intention Model of Agency”,Intelligent Agents V:Agent Theories Archietectures and Languages Springer,1999,1-10.

[21]戴汝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工程学报》2001年第10期。

[22]Ulrich Wiill,“Self-Organization and Economic-What is New Structural"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 8(1997)489-507.

[23]欧文·拉兹洛、克里斯托弗·拉兹洛,2001年。

[24]Nicolisg Prigogine,“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 From Dissipative Structures to Order Through Fluctuations,”New York,Wiley,1977.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