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季度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一季度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一、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64.49亿元,同比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421.58亿元,增长3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75亿元,增长14.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1亿元,增长20.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9.7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1元,增长14.3%;人口自然增长率5.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

白银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64.49亿元,同比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421.58亿元,增长3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75亿元,增长14.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1亿元,增长20.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9.7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1元,增长14.3%;人口自然增长率5.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

(一)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一是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0.2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131.13万亩,粮食总产量77.76万吨。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75个,肉蛋奶产量达到16.65万吨以上。新增龙头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450家。二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完成工业增加值212.86亿元,同比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13亿元,同比增长16%。三个千亿元和四个百亿元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64.93亿元和19.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6和%20.79%。三是第三产业有序发展。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2亿元,同比增长10.8%;文化产业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47.83%。建成基层文化大院61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140户。全年旅游接待人数50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 和37.4%。全市小贷公司达到31家,累计发放贷款13.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1.2:57.31:31.49调整为11.84:54.59:33.57。

(二)政策叠加优势逐步显现。一是规划体系日臻完善。2013年完成各类规划31项。《白银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总体发展规划》、《甘肃中部(白银)山地风光电基地建设规划》、《白银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等规划已印发,《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建设战略研究》初稿完成。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二是政策优势日趋明显。积极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白银段建设前期研究,开展了全市化工产业发展前期研究和重大项目凝练工作。

(三)项目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建立了全市“3341”项目管理体系,梳理储备项目1254个,年度完成投资421.58亿元。全市116个市列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84亿元,完成投资151亿元。刘化集团一期30万吨硝酸、中电国际景泰30兆瓦并网光伏、营双高速公路景泰段等项目建成投运;白银市热电联产、凯斯瓷业陶瓷微粉抛光砖、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进展顺利;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规划已经省上审查;白银至平凉铁路预可研编制完成,干塘至武威南增建二线白银段项目进入开工准备阶段,国电靖远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已获得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2013年,全市在建项目10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7个。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18个,签约资金445.34亿元,到位资金65.81亿元。

(四)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推进。一是兰白区域合作继续深化。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经省政府印发,制定了《白银市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意见》。主动与兰州市、兰州新区沟通对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作。《黄河上游白银市生态修复及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进入评审阶段。二是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一区六园”完成土地开发面积82.46平方公里,引进项目36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5亿元。白银高新区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一期5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建成投用,入驻企业52家,二期装备制造产业园建成5.3万平方米。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郝氏碳纤维高性能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市首个民营企业被命名的省级工程实验室。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认定科技型企业75家。

(五)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加强。一是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完成造林33.18万亩,城区大环境绿化工程1.36万亩。白银公司铜业公司及西北铅锌冶炼厂制酸尾气深度治理工程、中材水泥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工程建成投运。全市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二是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兰白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完成80%,白银高新区循环化改造进度达到50%,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116个,完成投资61.6亿元,白银公司铜冶炼渣资源综合利用、阳极泥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等21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68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推广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16.15万只。全省循环经济现场会筹备工作全面完成。

(六)改革开放活力明显提升。取消、调整、合并审批事项49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7项。实行工业类项目并联审批。撤并农村中小学45所,4所市属学校移交白银区管理。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网上采购率达到100%。完成土地流转40.63万亩,累计流转林地7.1万亩。水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开展,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出台实施。“2013白银城投债”融资13亿元。白银城市发展利用亚行贷款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完成进出口7.81亿美元,同比增长47.94%。

(七)民生需求保障扎实有力。一是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落实扶贫专项投资1.54亿元。编制完成《白银市会宁靖远景泰三县2013—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58户2796人、以工代赈交通、水利项目15项。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项目34个,减少贫困人口7.33万人。新建续建22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1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安排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6个市列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社会事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建设改造各级各类学校24所,实施基础医疗卫生项目92个,完成体育惠民工程6个、“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7个。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建设了1个市级、4个县级和8个乡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0%和13.5%。城镇新增就业7.67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6%。劳务输转31.07万人,创劳务收入39.23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9604套,改造农村危房1.13万户。四是价格调控监管继续强化。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安排价格调节基金1885.6万元,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蔬菜生产基地、食品冷链项目和农副产品直销店建设。调整了物业、医疗服务等收费标准和供热价格。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3件,涉案资金191.4万元。

二、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以内。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2万吨以上,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0个。加快实施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靖会工程甘沟干渠改扩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确保靖远双永供水工程主干渠通水运行。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鸿泰铝业百万吨铝产业链、白银公司铜锌冶炼技术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白银公司铜铝导体新型材料开发应用建设工程投产达效。积极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的石油化工、煤焦化工等项目。加快刘化二期25万吨硝基复合肥、银光公司TDI扩能、东方钛业钛白粉等项目建设。三是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开工建设白银中凯景泰寺滩、国电靖远东升贺寨柯、会宁丁家沟等风电场项目。加快建设甘肃德祐靖远五合100兆瓦、江苏振发平川共和9.5兆瓦等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北京高盈景泰50兆瓦、中电国际景泰70兆瓦等光伏发电项目,新增风电、光电装机各20万千瓦。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数云白银云计算产业园建设。推进白银公司高纯无氧铜带材节能型短流程技术提升、郝氏碳纤维5000吨碳纤维原丝配套2000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白银熙瑞年产5000吨菊芋颗粒粕扩建等项目建设。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白银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抓好中进西北厂家仓储式商品物流园、白银义乌商贸城综合楼、白银汽车商贸服务城等项目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狠抓项目建设,确保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做好项目谋划争取工作。对接利好政策,谋划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方向的大项目,补充完善全市“3341”项目库、招商引资项目目录。主动汇报衔接,力争获得更大支持。二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县(区)“3341”项目工程年度考核制度。2014年计划实施基本建设项目839个,计划投资539亿元。初步筛选市列重点项目136个,年度计划投资176亿元。继续做好甘塘至武威南增建二线、包兰线银川至兰州扩能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加快黄河石林景区二级公路、沿黄快速通道糜滩至三滩改扩建项目建设,推进省道207线靖远至会宁段提升改建、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引洮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全省重大项目“看高不看低”现场观摩的谋划工作。三是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健全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严禁审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继续加大项目稽察力度。四是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债券申报发行。加快经营性基础建设项目投融资市场化、多元化步伐,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

(三)强化价格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一是保障有效供给。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落实扶持生猪、奶牛、禽蛋生产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优惠政策。二是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做好价格调节基金征管用工作,重点扶持蔬菜肉食储备、蔬菜生产基地等食品冷链及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三是强化价格收费管理。落实政府定价目录,加强直购电价管理,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四是落实价格监控预警制度。加强市场价格预期分析,继续做好成本调查监审、价格认证等服务工作。五是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开展民生价格收费专项检查。

(四)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切实强化兰白核心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川至白银一级公路、兰州至景泰高速公路,做好兰州至白银景泰龙湾沿黄二级公路、兰州西客站至兰州新区至白银西客站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一区六园”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不断培育壮大“3+4”产业集群。积极承接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能源、先进高载能、陶瓷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错位发展的特色化园区,形成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上下游企业之间有效组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三是继续做好城市转型工作。继续加大国家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争取力度,抓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资金的争取工作。

(五)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争取我市三县两区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启动中信集团碳汇林基地建设项目。继续实施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与生态系统修复、城乡大环境绿化等工程。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废旧汽车拆解等项目建设。兰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完成90%,白银高新区循环化改造进度达到60%以上。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三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和节能能力建设五大工程。组织申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六)落实惠民举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教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办学条件提升、学前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设施改造等工程。争取世行贷款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继续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中医院白银制剂中心、30个乡镇卫生院、58个村卫生室,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就业问题,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力度,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着力推进文体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个,易地扶贫搬迁1219户5335人,减少贫困人口7.19万。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搞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各类保障房6546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万户。

(七)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内生发展活力。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接住管好省上下放的项目核准和价格审批事项。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主动向社会公开。由县(区)和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管理权限。二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修订白银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六个办法。对县(区)自筹资金的项目,除楼堂馆所外,下放到县(区)审批;对国家和省上宣布取消审批和核准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对省上下放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除有特别规定外,同比例下放到县(区)管理。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居民生活阶梯价格制度,推进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一户一表”改造。开展农业水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城市水价改革。四是加大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白银段建设工作方案,争取兰白核心经济区纳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规划布局。加大国外贷款项目谋划争取工作力度。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八)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争取全市1个县、2个镇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二是全方位研究出台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制定在城市居住两年以上流动人口户籍转移方案。三是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一批道路交通、管网体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王禄邦 何 勇 周健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