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

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九五”计划期间的后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保证了“九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

“九五”计划期间的后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保证了“九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刚刚结束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必须把扩大国内需求、保证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从我国现实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不仅要注意从需求的角度探讨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也需要从供给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增加有效供给的研究。实际上,有效供给不足,也是社会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产品品质结构,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也是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经济虽然告别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形成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但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是在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经济结构明显失衡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显著特点是供过于求,表现出大部分商品的供给过剩。从我国市场状况来看,这种供给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具体而言是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太多,有效需求不足,共同造成表面上的供过于求。而实质上的有效供给不足,既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又创造不出新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实际的需求总量。

当前,我国经济的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供给中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受地方利益机制驱动,各省市对一些见效快、可以迅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短平快”项目投资比较多,没有考虑本地资源等比较优势,盲目建设、重复投资现象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的结果显示,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22个;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97.9%。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重复建设的危害表现并不明显,而在买方市场环境下,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就必然会导致无效供给太多。由于企业面向市场的创新和应变能力较差,而且众多企业拥挤在同一行业、同一技术平台上作低层次的恶性竞争,产品供给受到市场需求的强力约束,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显示,1995年28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90%以上的仅有47种,占16.4%;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80%的有238种,占83.6%,其中低于60%的有61种,占21.3%。

二是供给能力层次低下。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发展得较快的主要是规模小、生产过程相对简单、资金技术密集度低的企业,这与一般消费品、工业品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是密切联系的。在我国现有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发展最快的是最终消费品的组装加工业、技术和加工过程相对简单的零部件生产和材料工业,而装备工业、主要零部件、关键材料的生产能力则发展相对缓慢,从而使我国目前的供给相对过剩呈现出低层次的特点,档次低、质量差和成本高是现有供给能力的主要表现。比如,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小化工、小化肥、小煤矿、小火电、小电炉、小钢厂以及其他作坊式的小企业等,大都还处于粗放式的经营阶段,规模小、工艺简单、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初级产品或劣质产品,产品竞争力极弱,在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档次已经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生产方式自然会导致产品积压,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是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目前,我国一方面普通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一般加工程度的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深加工、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供不应求,不少甚至依赖进口。比如,199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1.1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普通钢材大量积压,国家不得不限产压库,但每年还要进口上千万吨特种钢材。供给中存在的短缺更主要地表现为行业性短缺,尤其明显地表现在第三产业部门中,如邮电通信、城市公共运输、金融服务、卫生体育及居民服务等的排队现象十分明显,教育、咨询、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的供不应求就更为突出。这种供给短缺从市场价格的变动上也可以看出来。199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0.8%,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达16.5%;199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2.6%,但服务项目价格仍上涨了10.1%。只是由于服务业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特点,使其需求的增长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小,服务需求又不像商品需求表现得那么强烈,没有实现的那部分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直接转化为储蓄存款,故而从表面上表现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需求不足现象,实质上仍然是有效供给不足。

二、有效供给不足产生的原因

第一,在短缺经济中形成粗放型增长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科尔内所说的“短缺经济”的状态中,受制于低收入水平的数量型消费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整个社会基本上是处于低水平的消费层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使被长期压抑的需求得到了空前的爆发,数量型、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使这种需求迅速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中,粗放型外延式扩张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长期推行的规模扩张型政策自然会导致结构性供给过剩。

第二,地方利益驱使下出现产业同构化。造成无效供给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其直接原因就是受地方利益驱使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问题有着深层次的体制原因:一是地方保护主义,许多地区、部门、行业不顾大局,追求自身局部利益,一方面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搞地区封锁,加剧重复建设,导致全国市场上生产过剩;二是投资体制还不健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复的、落后的、过剩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淘汰;三是产业政策缺乏明确的区域指向,如《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没有限定这些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因而也就为各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留下了政策空隙,结果全国有22个省市把汽车列为支柱型产业来发展,24个省市把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化工和机械工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四是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如对于国家明令控制、严禁再上的彩电、摩托车、汽车等10个产业,许多省市在地方利益的支配下顶风而上,有的省竟重复上项目达8个之多。

第三,供给不适应消费需求模式的转变。就城市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整体推进的排浪式消费。多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别极小,基本上处于低水平的同一消费层次,在规模、数量、品种、质量严重趋同而没有明显消费梯次和差别的情况下,这种消费的整体式推进必然导致市场需求的突发性膨胀和萎缩:消费热点形成时需求巨大,刺激生产急剧扩张;消费热点一过,又会出现产品积压和供给能力过剩的状况。二是目前在部分大城市开始出现的跨越式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居民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并由此造成巨大的购买力悬殊,要买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又需求饱和,这种消费断层无疑给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和产品结构的有序更替带来了困难,甚至给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发出误导信号,造成产品结构的严重扭曲,市场上迫切需要的产品企业生产不出来,而企业大量生产的产品消费者又不需要,形成了供给的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

第四,企业缺少优胜劣汰和不断创新的机制。国有企业由于缺少社会保障体制的支持,对停产、破产所引起的职工下岗问题缺乏承受能力,因此企业破产停业困难,限制了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速度,而且国有企业也缺少发展创新的能力,缺乏更新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面对产业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扩大的要求,乡镇企业的制度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其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正是由于我国当前企业缺乏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机制,从而将供给能力的结构性“过剩”状况固化了,致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徘徊不前,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创新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从根本上缺乏创造和拉动新需求的供给能力,从而难以实现供求总量新的平衡。

三、增加有效供给以扩大需求的途径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影响了需求的扩大,无效供给太多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因此,针对结构性过剩中的短缺,必须在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同时,要从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角度去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办法。

(1)深化改革,建立合理的投资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有效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消除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体制原因。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入而又不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办事,要根除这个“顽症”,就必须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制。不同类型的投资采取不同的方式,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应该统一规划、形式多样,实行必要的投资责任制,竞争性项目投资则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要坚决制止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使重复建设无利可图,盲目投资血本无归,决策失误承担责任。

(2)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升级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加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般来说,产业等级越低、越容易进入的部门,供给能力也容易形成低层次上的相对过剩。产业结构优化,既能够消除无效供给,又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和创造新的需求。针对产业结构同构化所导致的无效供给已经影响到需求扩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必须着眼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少无效供给,形成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以增加有效供给。根据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实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进高科技产业化,这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在现有产业中采用高科技;二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新科技产业。可以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正是当前我国缓解总供求矛盾,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

(3)在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过剩的低水平生产供给能力。当前,由于我国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生产供应能力过剩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难以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起点。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善资本市场,采取兼并、控股、参股以及承包、租赁、托管、出售等多种形式,使企业资产跨部门、跨地区流动重组,向重点和优势企业集中,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使无效供给能力转化为有效供给能力。同时,政府还可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某些严重过剩的生产部门实行必要的限产、压缩,关掉一批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中小企业,淘汰一批技术、质量落后的过剩产品,以减少无效供给。

(4)针对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关键要培植优势产品即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顺应城市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呈现出几个变化发展的特点:一是城镇居民实现由千元级消费向万元级消费转换;二是农村居民实现家用电器普及化;三是消费行为趋向个性化。结合目前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有效供给不足,企业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培植优势产品。培植优势产品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进行产品创新,不但使产品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还要为新产品创造消费者。再就是实行产品的差异性战略,按照不同消费者偏好的差别提供差别性产品,这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保证产品具有稳定的消费群的重要途径。此外,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要针对市场上的隐性短缺,对一些尚未得到充分开拓的市场如农村市场增加产品供给,着力进行市场开拓,以增加有效供给。

(5)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提供增加有效供给的制度保证,不断提高供给主体的能力。要增强全社会的有效供给能力,关键在于重塑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要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相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和制度创新,企业才能不断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避免由盲目决策造成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减少和消除无效供给。此外,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来说,供给方面的短缺是永久性存在的,这同样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原载《求是》2000年第22期,《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15期、《宁波日报》2001年4月4日全文或摘要转载,与陈志祥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