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确认识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正确认识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认识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五大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但现在对分配理论的新发展的理解还不全面、深入,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突破性的重大发展,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认识更加清楚、具体、完整。

正确认识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五大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但现在对分配理论的新发展的理解还不全面、深入,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新发展

党的十五大在分配理论上的新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观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只能是单一的公有制,与此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也只能是按劳分配,不能实行其他非按劳分配的方式,更不允许存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按资分配的方式。改革以来,我国已经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分配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应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对其他分配方式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是不是包括按资分配,公有制经济内部是否还是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是否也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问题,一直没有清楚、具体地说明。这次党的十五大则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就是其他各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自然包括按资分配;在指出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股份制的同时,又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就是说混合经济中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即使是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也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也要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突破性的重大发展,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认识更加清楚、具体、完整。

二、按资本和技术分配意义重大

党的十五大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参与收益分配,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充足的资本是市场经济发达繁荣的必要条件,但我国现在资本缺乏,利用效率也不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我国现在技术落后,许多单位尊重科学、重视人才的观念不强,鼓励科技进步、激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也不健全。强调鼓励资本和技术参与收益分配,必将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刺激储蓄和投资,促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推动科技进步,激励人才培养,更有效地克服我国资本不足、技术落后的困难,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了加深对党的十五大在分配理论上的新发展的理解,还有两个相关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是不是只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这一点,为什么公有制经济内部也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资分配,公有制经济也实行按资分配会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二是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严格地说,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应包括按劳动力分配,那么按劳动力分配与按劳分配又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提法,二者在概念上是否有矛盾?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不仅是多种所有制并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决定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力所有制、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等因素。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就是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具体来说主要由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共同决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也不仅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这种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的需要。因为,只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更充分地、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不致闲置、浪费生产要素。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经济内部,也应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资分配。

四、公有制经济也要实行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才有的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中,拥有的资本的数量和效能是决定生产经营成果大小的重要因素。所有权本身就包含有收益权,收益权是所有权在收入分配上的实现,是促使资产充分、合理、有效使用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私有权,还是公有权,都要在分配上得到实现,都要参与收入的分配。无论是私有制经济,还是公有制经济,都要实行按资分配。只不过私有制经济中按资分配取得的收入归资本私有者占有,公有制经济中按资分配取得的收入归全体资产公有者(即全民或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所以,公有制经济实行按资分配不仅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相反正是公有权在收益分配上的体现。如果所有者不能凭借其所有权取得收益,资产所有者就不会把其资产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别人也不能使用他的资产。即使能够使用,由于是无偿使用,人们往往不会节约有效地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浪费、无效或低效现象。只有实行按资分配,资产所有者能够凭借其所有权取得收入,资产实行有偿使用,人们才会精打细算,节约爱惜资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财力和资源,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果,发挥产权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才能推动人们积极地积累资本,从而不断增加经济资源,扩大社会生产的规模。

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不矛盾

广义而言,市场经济中的一切分配方式,都可以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使是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也不例外,实际也是按劳动力分配,也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影响生产经营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又属于劳动者私人所有。所以必然存在按劳动力分配的方式。只有存在按劳动力分配的方式,劳动者才能有收入,也才有生活来源,才能生存和发展,劳动力才能不断再生产出来,社会生产也才有条件不断进行。劳动者的劳动必然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必要劳动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必须进行的劳动,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按劳动力分配实际上就是按必要劳动分配。无论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还是在私有制经济中,这一点都是一样的。劳动者按劳分配取得的报酬与按劳动力分配取得的报酬,在数量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为什么我们说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报酬是按劳分配,不讲是按劳动力分配呢?这主要是因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取得的报酬所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前者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后者则归资本私人所有者占有。为了表示这种区别,就把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动力分配称之为按劳分配,把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报酬直接讲是按劳动力分配。党的十五大所讲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应该包括按劳动力分配,但把按劳动力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具体方式——按劳分配排除在外。所以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不矛盾。改革以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纯而又纯,资产混合所有的单位越来越多,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报酬,既含有按劳分配的性质,也带来按劳动力分配的性质。

(原载《经济日报》1998年3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