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

“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公元184年,河北爆发黄巾军起义,继而引发公元189年的“董卓之乱”,从这一时间开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和分裂时期,是为三国、魏晋南北朝。与思想解放同时发生的是经济的惊人大倒退。然而,对桃花源式的、封闭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向往,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并影响深远。

“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

公元184年,河北爆发黄巾军起义,继而引发公元189年的“董卓之乱”,从这一时间开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和分裂时期,是为三国、魏晋南北朝。

这数百年间,出现了两大极致景象,一是国民思想的大解放,二是工商经济的大倒退。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三是20世纪初的民国初期,其共同的特征是,全数出现在中央集权瓦解或丧失的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思想禁锢被打开,各民族互相交融,呈现奇葩争艳的绚烂景象,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军事家、绘画家、文学家、宗教家。

与思想解放同时发生的是经济的惊人大倒退。自战国之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渐让位于商品经济,到了西汉,商贸越来越发达,职业分工趋于专业。然而东汉末年以降,一切工商秩序被践踏破坏,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货币无法正常发行。董卓之后“钱货不行”,老百姓以谷物和布帛为货币,市场机能严重退化。二是地方割据,坞堡林立,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遭到破坏。据邹纪万在《魏晋南北朝史》一书中的统计,永嘉之乱后,坞堡组织发展至高峰,譬如魏郡、汲郡、顿丘有五十余,冀州有百余,雁门、太原等地有三百余,关中地区最多,有三千余,各地豪强纷纷结坞自保。[12]三是城市文明屡兴屡毁。以洛阳为例,三百多年间六兴六毁,繁荣转眼成空,与洛阳齐名的长安至少遭过四次大劫,而南方的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则三次被夷为平地。

更为惊心的是人口的锐减。东汉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国已有人口7200万,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时竟锐减至2400万,只剩下三分之一。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3380万,可是“八王之乱”爆发后,人口死亡过半,西晋南迁时,汉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万。翻开这段史书,到处是残酷杀伐、屠城流血、阴谋政变。

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而根植下两个传统价值观:其一,“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在政治上,呼唤大一统的独裁和集权统治;其二,在经济上,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这是两个看上去似有矛盾的诉求,最终却在明清两朝得以“完美”实现。

东晋文人陶渊明曾写《桃花源记》,讲一个武陵渔民误入桃花源,此地与外世完全隔绝,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民告知外部世界发生的战乱,“皆叹惋”。这篇散文写得十分优美,被列入后代的每一种教科书中,几乎人人读过,并以之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不过,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结论却大有不同:桃花源村小民寡,是一个没有工商产业的农耕社会,物质条件非常贫瘠,而且,与外界没有任何的交通、资讯以及商品流通往来,因而,经济和文化发展彻底停滞。陶渊明没有记载桃花源中是否有盐井,如果没有,则必须求诸外世,否则从生活饮食上无法解释。因此,对桃花源的向往,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若国民经济退回到桃花源的状态,则无疑是一次难以置信的反动,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消极放弃。

然而,对桃花源式的、封闭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向往,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并影响深远。比陶渊明晚一百多年的北朝儒生颜之推写过一部流传甚广的《颜氏家训》,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们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也就是说:“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自己栽种庄稼以收获食物,亲手种桑织麻,所有的生活用品,从一只鸡到一头猪,从一把锄头到一根蜡烛,都是能自给自足的,所求于外部世界的,只有盐而已。”自宋明之后,《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若从国史而论,从道家《道德经》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到儒家孔孟对井田制的痴迷,乃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元璋对男耕女织的刻意追求,最近溯及毛泽东的“免费吃饭”的人民公社,一路延溯,可见小农经济在国民中的吸引力。

【注释】

[1]胡适:《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1928年第59期。

[2]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98—299页。

[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4]《汉书・食货志》:“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

[5]《汉书・王莽传》:“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

[6]《汉书・食货志》:“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7]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第三号上宣布革命的六大主义,其中第三条为土地国有,“均地政策为人民平等之基础”。在《民报》第十号上,他更宣告:“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

[8]《汉书・食货志》:“郡有数人,皆用富贾。……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臧不实,百姓俞病。”

[9]《汉书・食货志》:“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

[1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11]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12]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长桥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