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周刊作为上海地下党直接领导下的一份人民刊物,它总是紧密配合形势的需要,及时地刊登、报道重要事件,及时地适应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群众与国民党斗争的现实需要。国统区群众从内心发出的“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呼唤声在《文萃》中得到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的政治主张在《文萃》中得到有力贯彻。它的文章如同“唤起民众组织民众的一面旗帜,激励人们投身革命的号角”。正如读者在给《文萃》编辑部的信中所写的那样:“这里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有分量,那么值得一读。它叫人在黑暗里看到了曙光,在苦难中获得希望,在惊涛骇浪中坚定信心。它告诉人真理不灭,它给人以勇气,使你能够在遍地枪刺中迈步前进。”[23]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文萃》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文萃》始终坚持人民导向,坚持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重视人民需求相统一的有力保障。《文萃》周刊从创刊伊始到1947年7月因国民党破坏而被迫停刊为止,始终勤勤恳恳,立足于发动广大国统区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它始终及时如实地报道国统区各界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勇事迹,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说话,为群众解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它团结引导国统区人民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良师益友,充当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喉舌。在《文萃》周刊中高度体现了密切配合斗争形势、服务人民群众需求的特点。
(一)密切跟踪时局,及时报道事件
《文萃》总是十分紧密地跟踪时局的发展,及时地反映政局与战局中的热点问题,预测今后时局的变化。它有时是一连多期,持续跟踪时局热点问题。有时是针对重要事件以专栏的形式做出及时报道,特别是从1946年9月19日出版的第48期开始,《文萃》推出了“时事周评”栏目。每期都将一星期内出现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以周评的形式刊登在《文萃》扉页上,成为《文萃》中一个十分显眼的栏目。读者只要翻开《文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时事周评”这个栏目。它以诙谐泼辣的语言,及时发表对时事政治的观点看法,间接地向群众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态度。《文萃》密切跟踪时局热点的另一个典型表现是,它在确定一个时局热点问题后,在排版时会将有关这一热点问题的文章放在每一期首篇的重要位置上。
以东北问题为例,这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国内时政热点问题,国共两党一面谈判停战,一面在东北大打。1946年5月初,在苏联红军全部撤离东北后(除大连外),大规模内战在东北爆发。《文萃》从1946年5月23日出版的第31期开始连续7期在首篇文章中对东北内战进行了重点介绍,吸引了不少国统区读者的关注。第31期首篇刊登的是重庆《新华日报》的社论《起来,制止反动派全国内战的阴谋》。文章开头便指出:“根据这几天的消息,国民党内的反动派积极布置的全国大内战的危险,是愈加严重了! 在东北的内战,呈现着胶着状态,国民党现正凭借美军帮助,增运美械装备的援军;国民党军并以征用敌俘劳役名义,普遍地,征用大批日俘参加内战,东北内战势将愈加猛烈。”[24]紧跟着的是1946年5月30日出版的第32期的首篇文章:李克明《东北问题复杂化了》。文章介绍了在国民党的在东北大举进攻的形势下,为了争得谈判中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军队5月19日撤离四平街,5月22日主动撤出长春城。文章开头说:“东北中共军于5月22日开始退出长春。在四平街打了32天的政府军以几乎不能令人相信的快腿,在进入四平街以后3天之内,马不停蹄一口气跑完了二百八十多里路程,5月23日上午7时,兵不血刃占领了这一个多月来可望不可即而现在无人防守的空城。”[25]接着,1946年6月6日出版的第33期的首篇文章是宦乡的《我们需要和平》,进一步对东北战局进行评析。其文章开头说:“上月二十三日长春收复之初,国人鉴于政府曾作‘收复了长春再谈’的诺言,都很盼望过去两个月来危险而严重的僵局能够被打开,国内和平可以逐渐实现。不幸得很,这种乐观的想法现在已被十天来的事实发展所粉碎了。”[26]再接着是1946年6月13日出版的第34期首篇文章:柳迈之《且看这十五天》。针对国民党颁布于1946年6月颁布东北停战令(六月停战令),文章开头说道:“千钧一发,全面内战的险恶形势,终算由于东北的十五天休战,有了令人舒透一口气,轻松心头郁结的机会。”[27]文章进一步密切跟踪东北内战时局的发展,并认为自2月10日全面停战发展到6月6日的东北局部休战,是一个重大的逆转。然后是1946年6月20日出版的第35期首篇文章:李南山《只许和平不许再战》,继续分析东北停战令发布后的东北战局。文章开头说“正当十五天休战期间已过了一半的时候,六月十五日下午,联合晚报刊以大字标题刊出南京专电,说‘新停战协定’于当日晨签字,首都和平气氛已冉冉上升,报纸发出之后,抢购一空,上海人心大振。”接着又说是空欢喜一场,并没有什么新停战协定。1946年6月27日出版的第36期首篇文章是李南山《掀起更高的反内战狂潮》,继续关注东北战事,文章对东北停战令到期后又继续延长了8天的时局情势作了分析。到了1946年7月4日出版的第37期首篇柳迈之的《时局展望》是讨论东北问题的最后一篇文章。文章认为7月的时局并没有比6月7日之前缓和,相反,官报党报上是一片要求“讨伐”和“勘乱”的叫声,各地冲突的零星火焰,正在汇在一片内战的火海。
综上,关于东北战局,《文萃》从第31期开始至第37期,连续两个月刊登了7期有关报道评论,且都放在每期的首篇位置,每篇文章都密切结合当时东北的战局形势进行分析,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做出中肯评价,足见对当时国内形势跟踪之紧密。细读《文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应当说,《文萃》紧密跟踪形势发展,报道重要事件,是《文萃》周刊在舆论宣传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二)刊登战斗檄文,富于斗争精神
从《文萃》的内容看,它总是密切根据国内民主与反民主、独裁与反独裁、内战与反内战的斗争形势刊登具有很强战斗性的文章。应当说,《文萃》之所以具有巨大舆论影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文萃》周刊刊登的文章富于斗争精神有关。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内战日益扩大与激烈的日子里,《文萃》深知风花雪月的文章是不合时宜的。投枪与匕首才是群众最需要的武器。面对国统区愈来愈险恶的出版环境,《文萃》无论是在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过程中,还是在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恐怖统治过程中,亦或者是在刊登民主人士的抗议、声明中,其文章总是体现出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这从所刊登文章的标题即可略见一斑。比如在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斗争中,《文萃》刊登的《命令你们停战》《一个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的控诉》《反内战的巨浪激动了上海》等文章,充分表达了社会各界人士反对内战的共同呼声和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一致谴责。又比如在昆明“一二·一”运动和李闻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文萃》刊登的《为控告“一二·一惨案”杀人祸首呈军事委员会告诉书》《你们死了,还有我们》、《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人民不死》等文章以其极强的战斗性唤起郁积在广大国统区群众内心的种种不满与义愤,给予了他们团结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殊死斗争的勇气与动力。再比如,面对国民党违背政协决议,限制和破坏新闻自由和公民基本人权,扩张官僚资本,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群众的种种假民主真独裁的劣径,《文萃》及时刊登了《国大代表必须重选》《人民应该立刻注意宪法活动问题》《坏政府必须改组》《国民党人痛论国民党》《打倒经济专政》《立即废止文化统制政治——陪都文艺、戏剧、漫画木刻界致政协会议书》等文章,以命令的口吻,战斗的语气对国民党反民主的独裁统治进行了无情痛斥与有力揭露。如此等等,像这样具有号召性、战斗性标题文章在《文萃》中占有相当篇幅。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萃》的战斗性体现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具体斗争的过程中,其斗争精神随着国内局势的不断恶化而得到不断增加,并贯穿于《文萃》创办的始终。
(三)反映群众苦痛,敢为群众说话
《文萃》周刊在办刊后期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又是国统区群众的传声筒。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各级军政官员在收复区内进行掠夺性的接收,激起各阶层民众的强烈不满。原本收复区的人民曾对国民党政府抱有很大希望。然而事实却如人们所说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针对国民党政府对国统区群众财富的掠夺式接收,《文萃》周刊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一方面,对国民党当局的200伪币兑换1元法币的伪币收换办法进行抨击,指责国民党的“国营”制度实为“官营”制度,是对民族工业商的摧残与压迫;另一方面,积极反映国民党反动政策下人民因物价持续高涨而无法继续生活的苦痛,工厂大量倒闭所引起的工人失业。正如其在第9期的“编后小语”中所写的:“我们在此告诉读者,只要我们不会变成哑巴,我们便将继续说一些我们应该说的话,恶势力的阻碍并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意志。”[28]此外,《文萃》积极支持上海和全国爆发的各种爱国民主运动,包括工人、学生、市民、职员、残疾军人等进行的反内战、要民主、求生存的斗争,向国民党政府施加舆论压力,迫使国民党当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政治迫害和经济掠夺。读者励青在《十五岁的小伙子受了洋兵的脚尖》的来信中写道:“因为你们是真正民主的先进,是全中国人民的喉舌,专为人民说公道话的。我谢谢你,请你把他公开登载,让我伸一口气吧。”[29]。《文萃》周刊就是这样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统区的人民群众说话,为他们争民主、争生存。因此,在国统区的群众中大得人心,受到了他们的热爱、保护和支持。无锡读者震乾说:“这是我们人民仅余的一份资产。一片荒郊中仅剩了一颗花朵的时候,做主人的该是如何的拥护它呀!但我知道在大批的读者中,却存在了一个‘情’字,人民的刊物是要人民共同起来爱护的,趁现在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我们拿出了真挚的心来保护他吧!编辑先生,在此天明快要来的黑暗中,你们的责任是相当的重大呀!请你们不要使读者失望,因为这是中国仅存的一份说人民话的杂志了(虽然还有其他的刊物,但总之中国所存在的是很少很少的了)。”[30]
(四)重视群众需求,满足群众愿望
《文萃》周刊十分重视广大读者对国是的意见与群众需求。为了使《文萃》周刊办得更好,他们总是设法去调查和征求群众对周刊的意见、摸清读者的思想脉搏和生活状况,尽力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为了沟通编辑同读者的联系,《文萃》周刊设有一个专门的《编后小语》栏目,作为与读者进行沟通的桥梁,表达编辑部对读者关心的感谢,有时也将编辑的一些想法与读者沟通,向读者推荐知名人士的特稿。当社址和出版日期发生变化或有文化服务社擅自接受读者订阅又不寄送致使读者收不到刊物时,《文萃》也会通过“读者诸君注意”等花边广告向读者告之。
由于一些刊物不愿登载国民党特务对民主人士和群众的迫害,不愿刊登群众对当局的呼吁,《文萃》专辟“来件”“读者投书”栏目(后又改为“文萃信箱”),积极刊登这些读者或者是社会团体的来件,使更多的国统区群众知道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恶迹。其中,如第23期“来件”刊登的《为田桂诞同学遭物务持枪威哧事件告同胞书》、第22期“来件”刊登的《北平市出版业联合会为抗议摧残出版发行自由紧急呼吁》《上海杂志界联谊会致国民参政会电》等,如第31期“读者投书”刊登的《被绞杀的西安文化界》《救救狱中人》,如第2年第5期“文萃信箱”的《誓死反对征兵》等。从这些来信来件中可以看到《文萃》对群众呼声的重视与回应,感受到《文萃》对人民愿望的满足。这种关心读者、愿为读者伸张正义,敢于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办刊风格使国统区的读者能感受到编辑们对读者的关心,更能感觉到文萃编者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正义感,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文萃》周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