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难忘那墨香与成长快乐

难忘那墨香与成长快乐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明威海明威,外国语学院2002届毕业生,曾任校报学生记者团副团长。回想起来,这种职业化的训练,其实与我正在新华社总部接受的培训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校报记者团对学生记者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如今,虽然各自忙碌,但我们会共同在远方祝“校报学生记者团,生日快乐”!

海明威

【工作简介】

海明威,外国语学院2002届毕业生,曾任校报学生记者团副团长。毕业后先后担任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对外采访部主任、新华社卢萨卡分社编辑部主任。

【难忘记者团】

记得毕业前找工作时,我拿着一份打印有自己名字的校报来到新华社面试考官的面前,我觉得,当时很是“牛”了一把。虽然我不知这是不是最终成功入选的决定性因素,但毫无疑问,在校报的经历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在新华社工作的日子里,我去过很多地方,参加过很多重要的采访,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在校报记者团的锻炼,是我走向记者岗位的第一步;无论走到哪里,我的身上都凝结着校报记者团给予我的成长养分。我对记者团满怀感激。

对于希望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学弟学妹们来说,如果能够在毕业前拥有一段职业化的训练经历,会对就业很有裨益。这样的经历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多见,毕竟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加入校报学生记者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实际上,做学生记者并不意味着今后一定要做记者,但是,无论你是否怀揣新闻理想,拥有学生记者经历的最大收获就是对于思想深度和广度的锤炼,这一点,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有好处。

记者团开启思想之门。小小一张报纸,是对校园百态、社会万象进行评议与梳理的讲坛。记得做学生记者时,当时的严蔚刚老师、王丹彤老师和张欣老师经常与我们一道,端着盒饭,“秉烛”夜谈:谈稿件、聊校园、评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记者的每一篇稿件,都有真知灼见,让读者受益。

有一次,我负责采访撰写一篇介绍我校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群体的特稿,历经了数月的打磨才最终定稿。因为校报老师认为,只有深入这群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形成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不自觉地被这些执著于学术而默默无闻的人感动,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记者团训练职业之道。记得刚做学生记者时,团内每隔周的周五都会举办记者沙龙,邀请从东师走出去的“大记者”为我们讲解各种新闻实践知识。这种训练非常专业,讲解结束后,还要安排学生记者现场练习,并由授课者点评。回想起来,这种职业化的训练,其实与我正在新华社总部接受的培训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校报记者团对学生记者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2002年,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我校红烛志愿者“走近吉林生态”科考宣传队,对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进行了10多天的社会调查,并结识了曾做过学生记者团团长的“前辈”、新华社记者徐家军。这使我对新华社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并萌生了成为新华社记者的愿望,所以才有了后来“过关斩将”进新华社的经历。

学生记者团每年都纳新,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在精神的家园中携手,在职业的憧憬中共勉。一次在北京学习期间,我和张页维、秦国昕、侯婧姝等几位从记者团走出的“新闻人”重逢,不禁感慨万分,我们难忘当年每一期校报出版时,那芬芳的墨香和成长的快乐。

【寄语】

如今,虽然各自忙碌,但我们会共同在远方祝“校报学生记者团,生日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