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化思维

社区化思维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思维”作为媒介融合的指导思想,其内涵是专注于细致,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优势,实现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满足。因而社区更容易成为报纸特别是都市报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都市报转型重在以社区化为方向构造报纸生态圈。

“互联网思维”作为媒介融合的指导思想,其内涵是专注于细致,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优势,实现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满足。都市报价值消解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用户有了更多元、更自由的选择。要想重构都市报价值,就要为用户的自由选择建立一个新的“边界”,从而在边界内实现都市报价值的重聚。这个边界就是社区的边界。

一、社区与都市报价值

最早提出“社区”这一社会学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并在1887年的著作《社区和社会》中对“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F.滕尼斯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译为“社区”。

对“社区”的诸多定义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功利主义的类型,即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一类是地域性质的类型,即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绝大多数定义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社会交往、地域、纽带,这是社区的三个核心要素。

丁元竹、江汛清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一文中认为:“社区应当是指可以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居民点,包括村庄、集镇、都市和大都市内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区。”[1]社区是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范畴。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2]社区是社会存在的最小单位——家庭之上的最基础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内可以满足居民的多种生活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化特征愈发明显,社区成为广大市民在城市里居住和生活的最基础单元,承载了诸多社会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诸多改革让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大院的格局被打破,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商品房的大量销售,为社区的形成打下了空间基础。城市人群开始按照自己所居住小区的位置、价格、档次进行再一次的分流和归类。

由于我国城市土地的相对紧缺,人口居住呈现高密度性,通常以房地产开发的楼盘小区为基础形成一个社区。决定是否居住在某个社区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购买力。同一个社区的居住人口并非都是相同阶层的人士,但该社区的居民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相比其他人群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因而社区更容易成为报纸特别是都市报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一个用户可以不关心自己所在城市的新闻,但不可能不关注自己所在社区的新闻;即便不关心自己所在社区的新闻,也必然会关注自己所在社区提供的服务。

互联网的出现让大众分化,社区的存在使分众聚合。社区是都市报实现分众化传播、精准化服务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最重要的覆盖区域。都市报作为纸质媒体,不可能做到像互联网等新媒体那样精准到个人地按需定制,这是由传播介质特征所决定的。然而,都市报一旦能做到对某个社区居民按需定制,报纸与用户的关系就能保持稳定,报纸的价值便会因此而重聚。

二、沿社区化方向打造“纸、网、站”生态圈

都市报转型以社区化为转型方向,但不等于只办社区报。社区化意味着小众传播,服务小众群体。而社区报只是社区化大方向下报纸内容转型的一个支撑点,并不代表这个方向的全部。目前,都市报转型的措施,如办网站、App,办社区报等,相对封闭,没有真正实现报纸资源的整合流通。都市报转型重在以社区化为方向构造报纸生态圈。

社区化首先要贴近。最近的贴近就是与市民生活在一个社区内,了解市民的所思所想。这就要求都市报下沉至社区这个层级。影响用户信息关注度的重要因素是利益相关性,而社区新闻无疑是该社区居民最关注、与其切身利益最相关的信息。都市报如果能抢占社区这一阵地,就会在信息发布上抢占制高点。在社区新闻的传播上,比拼的不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容深度,而是信息的贴近性。

社区化其次要服务。最好的服务一定是面对面的服务、人对人的服务。目前互联网媒体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线上服务的弊端,开始发展线下服务。而都市报具备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通过举办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等,都市报可以服务的形式影响并融入居民生活。都市报的服务能力有助于增强居民与报纸之间的黏性。

社区化最后还要开放。对都市报而言,社区化意味着要将封闭的信息生产系统变为开放的信息生产系统,使用户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信息接受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使报纸成为社区内部交流信息、流通意见的公共平台。

沿着社区化这个方向,都市报需要打造“纸、网、站”三位一体的生态圈。纸,就是都市报作为母体,社区报或地方版作为子体;网,指都市报网站、社区网站以及各类App应用;站,指社区编辑部(记者站)和社区服务站。在这个生态圈中,都市报的内容资源、读者资源等得以改变“孤岛”现象,实现自由流通。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强化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都市报可以实现资源的保值和升值,从而保持价值的稳固和增值。

三、社区服务站的核心作用

都市报转型的核心是报纸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关系是皮,报纸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单纯依靠内容已无法建立起都市报与用户之间的强关系。报纸内容具有可替代性,经过互联网的转载与信息整合,报纸内容可以呈现出比在纸质媒介上更为丰富的内涵。

既然单纯依靠内容不可行,那么谁能挽救都市报与用户的关系?当下用户地位的改变,自由选择权的赋予以及过去被压抑的需求的释放,导致实用性和娱乐性成为当前用户需求的最大特点。在娱乐性方面,都市报不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对手,因此留给报纸的转型途径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实用性。

都市报要主打实用性,就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而容量有限、缺乏互动的纸上服务很难与互联网丰富多彩、充分互动的网络服务相比。都市报需要以纸下实体服务为突破口,通过实体服务稳固自己与用户的关系。该实体服务可实现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零距离服务。

在“纸、网、站”三位一体的生态圈中,社区服务站对于都市报的重要性如同电脑之于互联网、手机之于移动互联网。社区服务站集渠道、终端、平台为一体,既能让都市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也能作为都市报在社区的终端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能整合各种资源直接供给用户。社区服务站解决了都市报转型的短板问题,也是都市报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社区服务站使都市报的内容与服务有机融合:通过都市报母报、地方版、社区报对用户群体进行分区域覆盖;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将实体服务直接送到用户家门口;以网站和App手机客户端为依托,构建内容服务的线上版本。都市报可以借此实现内容与服务、虚拟与实体、线上与线下三个层面的结合,最终搭建起都市报的生态圈。

[1] 丁元竹、江汛清:《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第4页。

[2]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