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视听格局下的中国视听城市建设

大视听格局下的中国视听城市建设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视听格局下的中国视听城市建设_世界传媒产业评论庞井君回溯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以文化传播介质和符号为基本标志,把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前语言时代、语言听说时代、文字阅读时代和电子视听时代。目前,中国设市城市总量为658个,建制镇约19700个。视听新媒体机构建设。中国内地城市影院观影超过6.17亿人次,同比增长32.4%。

庞井君

回溯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以文化传播介质和符号为基本标志,把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前语言时代、语言听说时代、文字阅读时代和电子视听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广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以电子视听符号为主导的视听文化时代。视听文化是最具主导型的文化形态,视听艺术是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视听产业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视听传播是最强势的文化传播手段。

传统广播影视面对的这种形势下,要系统地建构一个理论:视听文化时代论;确立一个概念:视听传媒,通俗地说就是大视听,整合视听;做出一个基本判断:从传统广播影视到现代视听传媒的整体转型;谋划和实施一个国家战略:“视听中国”战略。全面布局和建设与中国的历史积淀、文化影响、经济地位、社会体量相匹配的视听强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很大意义上就是视听化转换。

图1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

“视听中国”包括“视听城市”、“视听乡村”和“视听家庭”、“视听社区”等不同层面。“视听城市”建设是“视听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视听城市”也就是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管理的视听化。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数量庞大,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智慧城市和视听城市建设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举世闻名的康定情歌的发源地、康巴人聚居区,也是20世纪美国洛克深入考察的地方,有15.6万平方公里,100万人口,下辖18个县,2008年财政收入10多亿[1]。有人形象地说,这是东部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乡的财政,但那里也许蕴藏着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视听文化资源,需要开发和保护。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3.73%。目前,中国设市城市总量为658个,建制镇约19700个。也就是说中国城镇的总数超过两万个。这里既有超过几千万人口的直辖市,也有几万甚至几千人口的乡镇。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建设成熟城市群32个,使城市群人口总量达到8亿,城市带人口总量达到12亿。[2]

(1)视听传媒机构建设。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播出机构2568座,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全国345个地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均设有广播电视台,2856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级市)大部分设有广播电视台,四万多个乡级行政区设有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六十多万个村级行政单位大多设有广播站。全国广播电视机构共开办节目4199套。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过有线电视、IPTV等可以收看几十个上星频道、上百个付费频道。

电影院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45条院线,影院总数达到3849家,银幕总数达到18195块,其中2K数字银幕1.8万块,3D数字银幕近1.4万块,巨幕达到200块左右。2004—2013年的10年间,中国银幕数量增长了7.5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4.3%。但人均银幕数量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美国平均每万人有1.3块电影银幕,中国仅有0.1块。

视听新媒体机构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持证运营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612家,其中有27家省级以上(含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获准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

(2)视听覆盖水平。

截至2013年年底,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79%和98.42%。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深圳等五个城市的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截至2013年年底,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2.29亿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为54.14%。全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区域覆盖31个省(区、市)的近24万个乡镇和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37%,用户已超过3200万户。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量达到1.96亿户,移动用户数量达12.48亿户,3G用户达到4.45亿户。[3]2014年中国移动4G基站总数将达到50万个,覆盖城市超过340个。[4]三家电信运营商全国WiFi热点超过27万个。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较2012年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广东、福建、天津、浙江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居于国内领先水平。[5]全国网站数量达到320万,同比增长19.4%,网页数量达到1500亿个,同比增长22.2%。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同比增长9.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同比增长19.1%,手机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网络视频用户近4.3亿,同比增长15.2%,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9.3%。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51亿。IPTV用户达到近3000万。[6]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100余个城市开展公交移动电视业务,共布局视听终端近30万个,每天覆盖近6亿人群。[7]户外电子显示屏在过去的三五年内发展非常迅速,2012年,中国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整体规模为88.30亿元。

(3)视听内容建设。

广播电视节目方面。2013年,全国生产电视剧441部15770集;生产电视动画片358部,总时长20多万分钟;生产纪录片约1.1万小时,全年播出纪录片约7万小时。2013年,中国生产各类电影总量达824部,其中235部进入院线上映。中国内地城市影院观影超过6.17亿人次,同比增长32.4%。

截至2013年年底,CNTV每天提供139套直播电视频道、2600个电视栏目的点播服务,存有150万小时的优质节目资源。2013年1月成立的中国纪录片网已建成拥有6000多部7万多集的纪录片内容库。中国IPTV总平台拥有上百套标清直播频道、十余套高清直播频道、70万小时的影视内容资源。

(4)视听终端建设。

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每百人拥有电视机39.47台、拥有电脑18.61台。[8]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8亿部。智能电视机销售量达到2100万台,同比增长160%。[9]到2014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电视机及智能电视机保有量将达到9000万台。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

图2 视听城市建设的五个方面

建设“视听中国”,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华文明五千年经过长期的孕育、积淀、演变,引进、消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形成了独具魅力、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对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发展极具价值。中国拥有延续不断的以文字为基本符号载体的文明史,是一个异常丰厚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变化万千,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改革开放以来十几亿人的拼搏奋发,演绎出无数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这些都需要并且值得进行视听化记录、挖掘和呈现。可以想象,随着科技与艺术的加快融合,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兴视听技术,中国视听文化资源会绽放出更加令世界瞩目的绚丽花朵。

视听无处不在、视听无时不在、视听无所不有、视听无所不能,这是今后视听文化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文化的视听时代,视听传播渠道日益融合并架构在广义的互联网上,呈现出宽带化、移动化、社会化、人性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快打破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类传输主体在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技术界限,建立市场规则,鼓励有序竞争,释放产业潜能。

据悉,在4G时代到来的同时,中国工信部已经启动对于5G技术的研究工作。在5G时代,用户将永远在线、始终在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保证获得100兆/秒端到端的通信速率。视听节目宽带传输的技术瓶颈将被彻底打破,现代视听服务将紧追人的价值需求,借助相互融通的天罗地网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应该推动各类网络实现融通和互享,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达到渠道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目前,中国的各类传输网络在互联互通、产业开发、市场规则、资源整合、监管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很多边界没有厘清,一些资源没有盘活,与现代视听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相适应。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传输市场发展管理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各类传输网络的公共服务义务,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理顺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传输网络产业有序竞争、快速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内容的集成分发平台由单一主体、单一定位向多元主体、多元定位转型,呈现多元化、开放化、分类化发展趋向。面对这一新情况和新格局,现代视听传媒平台建设应该树立开放共赢和竞争合作理念,引入公共服务和产业运营双轨制发展模式,对两者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

传统广播影视集成播控平台高度垄断,开办主体单一,体制架构单一,价值定位单一,覆盖范围也固化单一,面向市场和全社会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十分有限。面对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共存格局,逐步实行视听集成分发平台的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势在必行。这需要规则在前,立法先行。要在依法确立财源和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公共服务和产业运营主体的各自权责。

在融合时代,视听接收终端变身为市场中最活跃的链条之一,成为可随时随地接收各种视听内容的终端、多重功能融合叠加的终端、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终端、体现人性需求的终端,逐渐呈现出人端一体。

终端的融合化包括多功能融合和多屏融合。新的传播环境赋予终端一系列崭新功能,比如终端成为家庭娱乐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媒体中心、内容集成分发平台、社交网络平台、大数据运营平台、电商平台、内容制作传播平台、智慧家庭操控平台等。智能电视机、游戏机、机顶盒、电视棒、路由器等,都以高度融合化和智能化的功能,加入了数字客厅的争夺战。与此同时,多屏融合、多屏互动正在成为智能生态环境下各类终端的标配。

美国在线视频服务公司奈飞(Netflix)预测,10年后,多如繁星的电视频道将让用户无从选择,个性化推荐功能会帮助用户做出选择,App将取代电视频道;遥控器将不复存在,而屏幕将无处不在;智能电视应用将会像现在的手机应用一样普遍,人手一台;智能终端将赋予导演和演员更多的创作自由,而个性化用户将持续享受心仪的作品。国内业界人士也有同样判断,解决电视的深层危机,必须让电视“互联网化”,传统媒体必须过互联网这一关。随着各类视听终端功能的不断升级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渠道到哪里,终端就会到哪里。应在制定规则,完善内容监管机制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终端融合发展,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的消费需求,实现“视听无处不在”。

随着传输渠道、节目内容日益架构在互联网上,视听服务的一切价值开发都将以用户为中心展开。用户是现代视听传媒产业链中一切价值的中心,所有产业链环节都必须围绕它来进行价值定位和开展业务。这是一个传媒价值体系的转型,即价值客体主体化转换。可以说,用户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是现代视听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原动力。这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宽广的空间和舞台。在视听城市建设进程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营造自己个性化的视听文化空间,都可以形成和加入个性化的兴趣共同体,都可以与整个人类跨时空对话。这些空间、社区、交流活动的互动、融合、重叠、流变,构成了人类视听文化的海洋。马克思关于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有可能通过当代视听文化得以表达。

在传统的媒体发展环境下,广播影视在整个传播体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其固有的理念、机制、体制显现出局限性,阻碍了行业视野,束缚了产业发展。现代视听传媒与传统广播影视相比,在传播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发展格局和监管体制上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泛,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其传媒特征表现为鲜明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网络化、个性化、智慧化、精准性和无处不在的渗透性。

大视听意味着大网络、大数据、大市场、大产业,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潜能。

传统广播影视以事业单位为主体,以传统公共服务为主业,产业是副业,发展模式单一,市场主体不合格,主体行为在市场之中,主体身份却在产业链之外,难以做大做强,更无法与国际市场真正接轨竞争。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大环境下,这个悖论和难题必须突破。我们要站在国家视听文化建设的高度,放眼全球,决胜未来,来谋划广播影视改革。可以考虑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推进改革,本着“放开增量,盘活存量”[10]的原则,撇开老城建新城。借鉴国内外经验,充分运用新理念、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大力发展视听新媒体,形成新的发展板块,进而以视听新媒体发展促进传统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从而走出广播影视整体改革的新路子。可以借鉴英国融合服务平台YouView和美国Hulu网的一些做法,扶持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国有广电媒体整合全国视听传媒在内容、人才、平台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或国有主导、混合所有制的视听新媒体机构,做大做强。

只有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广播影视才可能闯过互联网和市场这两道关,实现融合发展,视听中国、视听城市建设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正如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社会振荡一样,视听时代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危机、文化风险和文化异化的时代。信息爆炸、即时传播、技术更新快捷、服务主体多元、媒体社交化,这些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广播影视媒介环境已有质的不同。视听媒体的泛化在带给我们便捷、舒适和崭新体验的同时,也存在捆绑我们生活、异化我们行为的倾向。在“视听化生存”过程中,人们的交往、消费、休闲、审美、思维等,都可能被支配、被束缚、被压迫和被奴役,而发生异化。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媒体管理,另一方面也要着眼于受众和用户素质提高。要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国民媒介素养,以便人人可以健康、正确地使用视听媒体。从政府官员到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都应具备正确认识、鉴别、选择、运用和监督各类视听媒介的能力,以规避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应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政府话语体系之中,在全社会创建健康的文化环境。

在全球,很多国家已经顺应传统广播影视与新媒体日益融合、成为一体的大趋势,调整政策和立法,使用“视听”概念修法、立法或建立监管机构,对融合特色鲜明的媒体形态——视听传媒,进行一体化管理。我们应将视听传媒纳入政策和管理话语体系,以视听传媒为基本架构,制定新规划、新战略和新政策。目前广播影视领域《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广播电视法》等立法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这些法律法规层级和覆盖面不足,难以应对视听传媒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统一的《视听传媒法》,推进和保障视听传媒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将一个光彩夺目的视听中国和一大批灿若群星的视听城市、视听乡村贡献给时代,贡献给世界。

【通讯作者】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1] 《甘孜州政府工作报告》。

[2] 胡天祥:《全国32个城市群,业内称预计2030年建设成熟》,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gz/2013-12-17/c_118588134.htm。

[3] 《4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突破80%》,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5959978.html。

[4] 曹淑敏:《2014通信产业发展将呈现三个基本态势》,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896242.html。

[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

[6]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4年第2号)》,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5980527.html。

[7] 《〈中国移动电视发展报告(2013)>首发式在京举行》,新华网北京频道,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4-03/24/c_119919209.htm。

[8] 《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zs/tjsj/tjcb/dysj/201405/t20140506_549559.html,2014年5月。

[9] 孙克:《新型信息消费增势迅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952050.html。

[10] 2013年国务院对地方金融调控的指导政策,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21/c_116240410.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