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带来新优势

&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带来新优势

时间:2023-05-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R&D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带来新优势生产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使得跨国公司从对其总成本最为有利的角度设置生产单位和R&D机构。换句话说,对于这些公司来说,跨国的创新已经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战略优势之源。

三、R&D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带来新优势

生产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使得跨国公司从对其总成本最为有利的角度设置生产单位和R&D机构。在迅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下,企业的R&D至少要做到: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分散风险,把外部的技术资源用于内部和收到协作的效果。因此,企业在世界许多地区设置研究开发机构,利用外国的技术资源,通过全球性的网络极力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就变得日益重要。

许多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供应链,起初也许是为了从世界各地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再发展到把公司基础的制造业转移到低成本的海外基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支持性服务和呼叫中心转移到更便宜的地点,也有许多公司把它们的研发中心和产品开发团队分散到了全球各地,这些研发中心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可利用的当地知识,以取得杠杆效果。在所谓“卓越的中心”的技术地带,把世界各地互不相同的技术整合起来,这种整合如同公司对于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具有如同公司从遥远的地方购买原材料、劳动、零部件、服务等要素一样的功效。

有些公司已经通过良好的管理,使全球的创新链真正实现了一体化,从而这些公司可以利用某一独特的产业集群的知识,出现在竞争对手周围。它们使全球R&D网络的各种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互补的过程,在不同的产业聚集之间传递,超越了国家边界的限制,成为所谓的“超国家的创新者”。这种利用当地的技术知识、营销情报和能力的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新的竞争优势之源,而且可以在成本较低的地方获得价值更高的创新等。那么顺理成章的就是:应该超越所谓的“企业创新”,而拥抱企业外部的创意,这也称之为“开放式创新的时代”,这为跨国公司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15)

1.R&D全球化带来战略优势

通过考察相关产业,可以评估跨国界的创新对跨国公司战略优势的深远影响。例如在移动电话产业中,摩托罗拉公司与诺基亚公司之间的商业竞争。摩托罗拉是移动电话的技术先驱,贝尔实验室进行了电话的突破性研究,用美国的知识来满足美国顾客的需要。摩托罗拉公司又增加了一系列创新,而这些创新全都是基于最初的模拟技术。但是,狭隘的创新进程使摩托罗拉公司没能预见到市场正在转向数字技术和全球的移动通信体系,而这却成了欧洲的移动通信标准。摩托罗拉也错过了为吸引潮流消费者制造时尚手机的机会。摩托罗拉对于正在使用的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略微慢了一些,因而没能认识到一个更广阔的、分散的顾客基础将会使得“为所有顾客提供一种模式的产品”的商业模式寿终正寝。

与摩托罗拉不同,新来者诺基亚较早进行了跨国界的创新,研究欧洲各国的顾客,意识到在欧洲各国处于各不相同的环境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要求。诺基亚公司较早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可能迅速地改进移动电话的功能,为客户化的手机开辟道路。在观察了亚洲追求时尚的顾客之后,诺基亚把意大利和加利福尼亚的设计技能结合起来,把移动电话变成了一种时尚产品,公司还把其创新过程扩展到了中国和印度。在那里,诺基亚看到,只要公司能够削减生产移动电话的成本,移动电话网就有代替固定电话网络的潜力。结果,诺基亚公司成了世界移动电话市场上的领导者,而摩托罗拉公司则努力追赶,以免落后。

再如,在飞机制造产业中,波音公司过去使用美国当地的技术成功地为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一系列飞机产品,然后把这种产品卖到世界市场。但现在波音公司却面临着空中客车公司强有力的竞争,有时还被空中客车超过。

在工程设计中,空中客车利用了多样化的专家来源:包括英国的机翼飞行动力学设计、法国的航空控制系统、美国的飞行控制技术。空中客车利用了许多国家由于不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飞机制造的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为不同地区的市场提供服务。

国际计算机联合公司(Computer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Inc.)是在软件及其服务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的一家公司,而它在全球市场上却输给了一家德国SAP公司。SAP公司除了结合来自全球各地的硬件和软件之外,它的创新进程还充分地利用了来自其早期的外国客户的市场知识,例如英国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美国的Deere公司(Deere&Co.)。这些知识使SAP公司能够开发出产品去处理国家间语言、货币和会计规则的差异,满足跨国界的一体化数据的需要,使这种信息很容易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估价和分析。

再如在快餐业中的麦当劳公司,由于公司早期深深地植根于美国市场的狭隘的创新进程,曾出现了困难,而星巴克公司则结合了多样化的知识来源:包括意大利的烤咖啡技术,欧洲的咖啡概念,美国的连锁零售业经验、快餐服务、后勤以及人员培训的知识体系,在美国重新发明了按杯卖咖啡的商业模式等。

对于诺基亚、空客、SAP以及星巴克这些公司来说,跨国的创新绝不仅仅是开发某种新产品或服务的手段,它还使跨国公司开发了有价值的商业模式、战略和能力,而这些它们的竞争者很难模仿。换句话说,对于这些公司来说,跨国的创新已经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战略优势之源。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把它们的创新限制在本国甚至限制在某一个知识的集群内,这类公司也有可能成功,以前的英特尔公司曾是这样一个例子。英特尔公司在全球标准半导体市场上支配性的份额首先是在记忆芯片上,然后是在微处理器上。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战略是:主要依赖在加利福尼亚硅谷当地的知识库进行创新,然后把这种创新的产品通过全球的供应链加以配送。这种创新战略显然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创新进程的协调过程可以极大地简化,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如果他们讲同样的语言,那么从微妙的责任到可接受的开发周期,都能在当地的环境下互相之间得到充分的理解。

但是,现在即使是英特尔也开始更多地利用海外的知识,它的一些平面印刷晶片技术(Wafer-lithograhy Technology)来自日本,而以色列现在作为公司的创新源泉对于公司也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从以色列得益良多。英特尔还建立了全球的创新网络,它的风险基金投资于20多个国家,这样就使英特尔公司能够评估和获得世界各地的新技术。从这一点看,现在英特尔的智力网络更接近于全球化的创新者,例如欧洲的STMicroeletronics集团。

2.利用全球多样化的技术知识和集成技术需要全球R&D网络

跨国公司需要利用全球多样化的技术知识来增强自身的技术潜力。典型的创新来自于以新的方式把现有的技术与经验结合起来,现在的在线银行产品就来自于不同知识流的汇集,例如金融工具、税法、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电子安全系统等。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跨国公司内部R&D全球性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获得R&D国际化中增长的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其技术。

跨国公司设在母公司国外的研究开发机构具有监测功能,可以利用全球各地的技能和国外的技术知识。由于跨国公司在许多产业中已经采用了国际一体化的战略,跨国公司创新网络的各部分间有着积极的交互作用。

以想象的方式把技术结合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成功的商业创新,公司更需要市场视野,例如协和式的超音速飞机。这种飞机显然是技术上的杰作,但在商业上却不那么成功,因为它对顾客的需要和市场竞争的动力学没有足够的理解。

通过全球化的创新网络,公司就能通过评估技术诀窍和市场技能,努力形成全球范围内潜在的多样化的技术的最佳结合来改进创新流,也能通过更广泛、更深入地观察全球各地的知识,实质性地加强和加快创新进程,而不只是依靠某一企业总部所在地的知识来源。正如一种高保真度的音响系统的整体效果受到其最弱的部件(常常是扬声器)的限制,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也受制于最为薄弱的知识来源。如果一种创新只是来源于当地现有的知识群集,它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小于由多样化来源的知识火花的互相撞击而激发的创新。

这样,随着市场的成熟,如何充分地进入多样化的知识源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要求公司进行更多的差异化的竞争,其中能力就成为公司至关重要的素质。如果一家企业只是与竞争者利用同样的知识源,结果可能就是很难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公司需要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需要更好地理解顾客无数细微的并且常常是模糊的需要,而不只是提供孤立的产品和服务。

地理环境与知识多样性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并不总是可以被即时感知的。例如,在芬兰的某些地点,由于人口密度很低,冬季气候非常严酷,安装和维修固定电话线路很困难,因而刺激了无线电话业务取得进展;而在德国,文化和政治因素刺激了强大的“绿色”运动,导致独特的市场和技术知识的积累过程,强调利用循环的和可更新的能源;在日本,由于土地的高成本,公司为使存货最小化而致力于发展“恰值其时”的生产体系。这种由于当地地理特性而产生的技术经过跨国公司的改进、整合,就具有全球的应用价值,因而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创新进程的全球化是进入这种规模十分宏大而又多样化的知识宝库的重要途径。全球化常常不只是一种渴望而且是一种根本需要。数年前,当计算机产业的关键知识的所在地从美国的128公路转移到波士顿再到硅谷,许多东海岸的公司如王安实验室、Digital Equipment和Data General等公司没能作出必要的调整,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今天有必要将不同地理区域的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在制药业中,像诺华(Novartis)公司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等已认识到它们的公司所需要的知识,除了传统的医药领域外,还包括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知识,以及高级计算机和机器人(用于发现药物)。而这种新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有多样化的来源,在空间上可能距离设在巴塞尔、布里斯托和新泽西的实验室非常遥远,这些知识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加利福尼亚、古巴或是新加坡、印度、中国。目前这些制药巨头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创新全球化不只是一种选择,而已经成为一种绝对必要的行动。

现在在许多产业里,技术知识日益分散,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合同制造,从产品的改进到产品工艺知识的新的知识来源也就更加分散化。例如,今天大约60%的笔记本电脑是在中国台湾制造的,这就使中国台湾可能成为这类产品的制造、工程及设计知识的来源。

相似的,跨国公司通过其子公司把知识转让到新的地点,新的能力就在那些分散的地点积累、发展起来,当总部设在硅谷的惠普公司把其计算机制造的工程和工艺技能转移到新加坡,公司就开启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工程师开始对计算机的设计作一些改动,也许起初只是对键盘进行与整体配套的设计,再到喷墨打印机的设计等等,一套新的能力组合就诞生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地点。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突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偶然的,有时重要的技术进展发生在拥有最多技术资源的地点之外。例如,1997年初,研究人员以一只名为“多莉”的克隆羊羔震惊了世界,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出现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从基因工程学的观点看,这一地点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特性可以促成这样的突破。

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通过利用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知识与技术,能够增强跨国公司的技术潜力。

利用国际网络进行创新的优势日益显现,促使跨国公司努力加强研究开发活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例如,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当地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一直增长得很快。日本的日立制作所于1989年设立了建在剑桥卡文迪什研究所(16)一角的剑桥研究所。日立制作所还在美国和欧洲设有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在旧金山研究移动通信等项目,在底特律研究汽车和发动机燃烧控制,在普林斯顿研究高清晰度电视,在剑桥研究量子效应器件,在都柏林研究光神经网络,在杜塞尔多夫研究计算机色彩,在米兰研究新干线高速列车设计等。

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研究机构,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建立国际创新网络,在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方面,大多设在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和地区,以便试验未曾尝试过的新技术。美国是跨国公司设立科研机构的首选之地。来自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韩国、瑞典等国家的几百家跨国公司,集中在硅谷、洛杉矶、新泽西和北卡罗莱纳、波士顿等地的科技园区,设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17)近年来,日本也成为跨国公司设立实验机构的热门地区。有关材料表明,仅1991年就先后有得克萨斯仪器公司、道·科宁公司、IBM公司、杜邦公司等国际知名的美国大公司在日本建立了从事基础研究的大型实验室,而包括柯达公司在内的美国10余家大公司则已在日本的实验室里开始了各自的应用开发研究。美国的许多大公司之所以到日本去设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美国,美国公司意图利用“取脑”战术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科技的水平,以及开放政策的实行,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例如,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已有90多家在中国上海的浦东设立了研究与开发基地,它们的目的是要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较强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能力,为中国市场以至全球市场开发产品。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近年来也有较为迅猛的发展,这些公司或在发达国家开办研究机构,或是通过兼并获得外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或与其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确切地讲,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科研机构和技术联盟是要开辟信息窗口,及时捕捉世界范围内的新信息,从而在对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运用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母公司战略要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将开发出来的成果输回到母国。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都希望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研究开发环境,为本土企业和母国研究开发机构服务。

由此可见,竞争的需要促使跨国公司建立国际创新网络,以便利用全球的技术、知识和集成技术。

3.R&D全球化可以有效利用全球科技人才

世界范围里熟练科技人员出现短缺,跨国公司以研发全球化作为应对之策。

一是不惜重金,利用发达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美国商业部的唐纳德·达尔顿调查了10多家日本电子产品公司在美国选择实验所地址的情况,这些公司都把“是否能够提供科学家和工程师”列为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公司设在美国的某些实验所一直在积极地招募美国科研机构的主要科学家。日本电气公司1988年在普林斯顿建立了研究所,它从著名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所招募了许多高级研究人员。日立制作所在剑桥柏林设立的两个研究所都是由8到12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精锐队伍,有从日本国内派遣的研究负责人和骨干研究员,其他是英国、爱尔兰、德国、美国和新西兰等国籍的人员设立这些研究所的目的是使欧洲优秀的基础科学和日立高度发达的制造技术融合,以创造新概念和新技术。

美国公司在日本开办的研究开发机构也采取日本同行的做法,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地网络人才。从日本的日立、东芝、日产等公司以及名牌大学挖走一大批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其所用,猎取的目标对准45岁左右、既有工作经验又年富力强的科研人员,许以高达14万美元的年薪。柯达公司在日本建立实验研究中心,就成功地从日本通产省所属的电子技术实验室挖走了国际著名的材料科学权威伊藤羽一。伊藤加盟柯达后,利用其在日本的影响,吸引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日本科技人才投靠到柯达公司门下。

二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廉价的科技人才。据估计,在美国成本为100万美元的软件,在印度可能只花5万美元就够了,1993年,美国的计算机公司皮克系统公司在莫斯科雇用了近60名软件工程师,占其在莫斯科总人数的2/3。这些俄国雇员往往比美国总公司雇员的科研能力要强,而所需费用却比在美国低得多。

三是跨国公司的国外科研开发机构招聘当地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利用其一流的人才,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抢占科技制高点,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而招聘的一般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熟悉当地市场特点和当地人民的需求特性,也更有利于公司对已有产品作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改造,开发出适合当地要求的新产品。

4.研究与开发全球化能有效降低成本

国际经济的竞争环境迅速变化,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为了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竞争,一家公司必须达到或超过已有的最高质量标准,达到最新技术水平或创造新的技术。这就必须利用全球资源,有跟上技术革新发展步伐的能力,有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的制造能力。例如,日本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就设立或合作开办和资助许多研究机构,以获得最新最好的技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厂家英特尔公司,就和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软件商合作开发新的应用程序。跨国公司往往在全球最具某项技术优势的地点设立研究机构,以最快、最方便地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和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最好的技术资源,从而降低研究与开发的成本。

供应链全球化的公司通过在世界各地获得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一般都能减少其总体经营成本。尽管跨国创新的主要优势是跨国创新的进程会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创新,成本的减少只是第二位的原因,但是跨国创新的利益之一是降低成本,这也是跨国公司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

即便来自海外的知识与国内的知识相似,利用国外的知识也可能更便宜。例如现在许多公司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开发软件程序,在俄罗斯利用航空技术,或是在中国进行芯片设计,以削减创新过程的成本。当然,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简单地将其创新活动重新布局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一般缺少充分、必要的支持性的知识。作为替代的方法,公司常常不得不转移低成本的技术知识(通过因特网的传输,关键人士的重新布局,并且将其与别处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一体化)。历史上,知识转移的成本常常高到企业难以承受,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航空业的发展,使得R&D全球化在经济上更加可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