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沉默随大溜”
当电梯门打开,所有的人都背对着电梯门,进去的人有多少概率会和大家一样转过身,背对着电梯门?
答案是75%。
有些人一进电梯,看到大家背对他,立马就转过了身;有些人,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转过了身;还有些人一直在犹豫,前后左右环顾,不能确定,这样的人只占25%,也就是说,只有25%是犹豫群体。
这是CCTV- 10频道《科学探索》栏目做的一个有趣的测试。
当我们通过摄像头看到大多数人的行为,会觉得奇怪,门明明在后面,为什么要跟着大家背对着门?但是,当我们自己处身其中的时候,却发现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们自然就转过了身。
因为,群体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要违背群体的行为,往往要承担相当的压力,在承担这样的压力和主动转身之间,显然,转身就要轻易得多。
当每个人都表现出因为害怕群体的孤立而产生尾随的行动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族群效应”。
在大街上,一旦有吵架、打架、骂街的事情发生,围观人群就像雪球一样,蜂拥而至。一层又一层的人群,大多数不是为了真相而来的,而是要通过群体的行为,找到共同的话题,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内容已经并不重要,成为人群的一份子,就足以满足内心的好奇心理,“随大溜”“凑热闹”是这一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人“族群效应”的特色。
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盘到达6000点高峰,入市股民达到破纪录的几千万。电梯里、公车上、咖啡馆、饭店,周围的人都在谈股论金,每个人都知道,股市的快速增长存在的风险是巨大的,可大盘涨势如虹,所有的股民都在互相的谈论中,消除着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没有人会对未来的股市悲观。“股市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谁没有穿裤衩”,巴菲特的论断是说给他自己听的,因为在潮水袭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嬉戏,“有没有裤衩”并不是股民关心的,他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和媒体的信息播报,来消除共同“族群”的危机感,即使明知可能是万劫不复的火海,仍然要往里跳,这并非是由理性决定的。
要获得“族群效应”,必须要通过行业、地区范围内的意见领袖,带动舆论,利用媒体的扩散效应,引导大部分群体的思想,指导他们的行为。族群的意见,通过传播,形成了强烈的舆论旋风,这个旋风在传播学理论中被称为“沉默的螺旋”。
德国的伊莉莎白·内尔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
为什么要沉默?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害怕改变的恐惧,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但要大众自觉、理性地对一件事物进行判断,并获得一致的行为,必须需要一个声音、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引导,那些勇敢站起来引领大家的人,就成了权威和英雄。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群体效应是失去理性的,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跟随,群体是没有个性的,人们在群体中丧失了自我,变得和群体的行动保持了高度一致,即使内心认为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但人们仍然保持沉默,以获得仍然是群体一员的安全感。
“杨丽娟事件”的确让人同情,但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将矛头对准了刘德华,很少有媒体去深入事实的真相,那就是杨丽娟的心理问题,是“偶像崇拜”导致的心理畸形。事实似乎很清楚,但大多数媒体仍然在这一点上保持沉默,如果有人打破这一沉默,那一切的新闻就成为了泡沫。杨丽娟的心理问题导致盲目追星,甚至家破人亡,媒体应该由此引导青少年如何理性追星。因为“偶像崇拜”本身就是情感行为,而媒体的报道也成为了“沉默的螺旋”,丧失理性判断,追随所有媒体的主流,而报道同样的主题。
杨丽娟的追星之路,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对于她的心理,大众不关心,如果媒体爆料杨丽娟的行为源于心理问题,新闻则立即失去价值,大众也不会再去关注,因为一个“心理存在问题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值得原谅的。
章子怡的负面报道甚嚣尘上,而在外国人眼中,她是中国魅力明星的代表,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中国的骄傲,国内媒体为何如此对她?
我想,因为由来已久的评价(似乎章子怡也没有做过什么负面的事情),大家都习惯了给她的定位,就宁愿做这个沉默的大多数吧!
中国人向来习惯于跟随,习惯于听从家长、听从领导、听从长辈、听从媒体,即使有个把不听话而闻名的,也是类似于宋祖德式的“话题怪胎”。
想起来,的确让人沮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