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把握群体动力规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把握群体动力规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网络群体的具体心理特征,而且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把握群体动力规律,因势利导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网络群体对个体影响的作用减弱这一群体心理变化趋势,坚持主体性原则,增强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群体有别于个体的一系列心理特征,都与勒温所揭示的群体动力规律有关。要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网络群体的具体心理特征,而且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把握群体动力规律,因势利导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坚持疏导原则,正确引导从众心理

群体动力规律告诉我们,由于群体压力,群体成员会产生从众心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必须坚持疏导原则,正确引导从众心理。

首先,应辨证地认识从众心理。从众是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好还是不好。从众者可能是无主见的随声附和者,也可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人;不从众者可能是固执己见的“偏离者”,也可能是坚持真理不受偏见左右的优秀人才。有的人把容易从众的人称为“组织人”,而把不易从众的人称为“个体人”。“个体人”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有新思路、新办法;“组织人”在集体环境里工作,对群体工作默默贡献。二者在群体中各有其不同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个体人”的培养,要善于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要创造一种开放活跃的气氛,使敢于发表真知灼见的人不感到有压力,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独创性,尽可能地发挥民主,发扬集体的智慧,以集思广益,提高教育的效果。

其次,应分析从众心理的性质,及时正确加以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群体中的从众心理要分析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网络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从众心理是积极的,要促使个体尽可能多地从众;在发现网络群体压力不妥当、不正确的情况时,特别是网络舆论被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或雇佣的“水军”操纵,即从众心理是消极的时,要尽可能控制从众现象扩散,并积极支持个别人的正确意见,去抵制网络群体压力,防止消极从众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再次,要善于利于从众心理,转化某些网络群体成员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改造犯罪少年时,就成功地利用了从众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也要善于利用教育对象群体中积极的从众心理,产生强大的群体压力,促使持不正确思想或行为的某些群体成员,放弃其原有想法做法,尽快从众。当然,要转变某些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不能只靠群体压力,也不能完全靠从众,仍要做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发挥内外因的双重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正确引导从众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7]。对网络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导的重要性要大于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群体的成员大多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由于部分成员认识上存在偏差,所以消极从众现象比比皆是,如在网络群体会聚的各种论坛、虚拟社区和活动的主页上,对错误、片面、极端言论的跟帖众多。对待这些帖子,各论坛的版主或各群体的管理者大都采取删除或封杀群体成员的帐号的堵而不是导的策略,显然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我们对消极从众现象应坚持疏导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否定、批判、封杀,而应进行有礼有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分析、启发、比较、辨别,要善于用真理去说服人。各论坛或者网络社区也可以定期邀请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就群体成员关心的热点话题与群体的成员进行互动沟通,对成员的思想认识进行引导。

2.坚持主体性原则,不断增强群体凝聚力

群体动力规律告诉我们,每一个群体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群体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群体的凝聚力对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群体的活力和战斗力是十分有益的。要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网络群体对个体影响的作用减弱这一群体心理变化趋势,坚持主体性原则,增强群体凝聚力。

制约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因素有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以及领导的影响力、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群体地位、消极压力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必须研究新形势下的网络群体激励模式,既要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经验,又要借鉴西方激励理论的合理成分。还要研究群体的目标结构和信息沟通方式,坚持主体性原则,使个人目标同群体目标紧紧结合,并促进内部交流信息畅通、传递准确。要注意培养群体中具有影响力的领导,即版主和意见领袖,以增强其凝聚力。要研究一切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增长士气,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增强群体凝聚力,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网络群体生存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增强网络群体的凝聚力自我教育更重要。网络群体的自我教育既要强调群体内部个体成员的自律,更要发挥群体自我教育的功效。自我教育一是个体的自我教育,二是集体的自我教育。网络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群体是高度自治的群体,网络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教育如能扩大为群体的自我教育,即集体的互帮互助,就会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教育力量,形成持续的、强大的群体凝聚力。

3.坚持综合建设原则,促进群体规范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8]这就必须坚持综合建设原则,促进网络群体规范建设。

群体动力规律告诉我们,群体规范对形成群体压力以形成群体凝聚力作用重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群体之所以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重要的是这一群体的种种规范在起着支柱作用。网络群体规范一旦被其成员认可,就具有巨大的力量,它对每个成员的行为都起着导向与矫正作用。当个别成员的行为与规范相抵触时,网络群体规范便会变成一种群体舆论,舆论形成的群体压力对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将产生巨大影响,它可以使成员回到规范的标准上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用强化的灌输方式,促使群体形成一些成文的有利于群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范,另一方面也应重视研究运用暗示、模仿、从众、服从等心理,通过树立榜样、培养典型、自我教育等方式,促使群体形成一些健康向上的不成文规范,形成积极的群体压力和群体舆论,以约束群体成员,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群体规范建设应坚持综合建设原则。

首先应加强网络群体的道德规范建设。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001年9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同年11月,团中央等部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向全国青少年提出了“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标准。网络群体的道德规范建设,既要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整合并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资源,对传统道德批判继承,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国外可资借鉴的道德建设经验。我们认为各网络群体必须遵循“爱国守法”“诚信无害”“文明友善”“自律自护”的道德要求,[9]建设和完善网络群体自己具体的道德规范。

其次,应加强网络群体的法律规范建设。一方面,网络群体要遵循国家现行网络法律法规进行网络群体的法律规范建设。这些年来,我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互联网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确立了我国网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群体应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建设自己的网络群体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快网络法律的体系建设以规范和完善网络群体的法律规范建设。我国现有互联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与网络管理执法工作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健全互联网法规体系。党中央已作出“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举措能进一步促进网络群体的法律规范建设。

再次,应加强网络群体的技术规范建设。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网络实行有效控制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数据库技术具有强大的储存、传播、自动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对网络群体行为进行严密的监视;防火墙技术具有过滤信息和隔离境外信息的功能,能对消极网络群体共享信息进行过滤,使其无法在网络空间传播;绿色上网软件具有限时上网和过滤色情、暴力信息的功能,能帮助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等。因此,为了促进网络群体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网络群体的技术规范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