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经济特区”看中国的发展经验

从“经济特区”看中国的发展经验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经济特区”看中国的发展经验盛玉红 龚万鹏 徐朝清 刘涛 王明华回顾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个词不能不提,这就是“经济特区”。可以说,没有经济特区这个“排头兵”,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度和广度。经济特区的成长历程,折射着中国的发展之路。应该说,经济特区的建立,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积极而慎重的态度。

从“经济特区”看中国的发展经验

盛玉红 龚万鹏 徐朝清 刘涛 王明华

回顾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个词不能不提,这就是“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经济特区这个“排头兵”,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度和广度。经济特区的成长历程,折射着中国的发展之路。

(音响一,歌曲《春天的故事》,压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首歌中所唱的老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所画的那个圈,就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而邓小平与经济特区的“结缘”,则要从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仍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都由国家来决定,这使得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生产资料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而在中国之外,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急潮涌,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像日本和韩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着。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当时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想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

那么,这个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在哪儿?1977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广东视察,他的眼光盯住了深圳这个沿海小渔村。那一年,当地农民1天的收入不过1元人民币,而与它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1天的收入则达60多港元。必须要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这种决心促使中国1979年7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为内涵更加丰富的“经济特区”,1 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应该说,经济特区的建立,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当时中国财力、物力有限,法律体系不完善,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只能先从个别地方开始,在这些“试验田”里进行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此岸,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彼岸。

(音响二,歌曲《春天的故事》,压混)

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在“石头”的选择上就必须深思熟虑。深圳等五个地方之所以被定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它们毗邻香港、澳门和台湾,对外来资本具有特殊的吸引条件,有条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灵活政策。不过,要让经济特区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使命,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大胆创新,打开一条新路。

经济特区的成立,曾引发了关于它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1984年2月,邓小平又来到深圳,看到过去贫困的渔民村变成了“家家万元户”,看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确信: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9 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特区,明确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论断,排除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干扰,统一了认识,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

在摒弃陈见、大胆创新精神的指导下,三十年来,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了“知识”、“技术”、“管理”和“对外政策”四个窗口的作用,创下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第一次”:深圳敲响了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发行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珠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引进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厦门利用外资修建机场、成立合资银行;汕头改干部委任制为聘任制……

也是在这种大胆创新精神的促使下,三十年后,深圳从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厦门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工贸旅游滨海现代化城市;珠海、汕头、海南都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音响三,歌曲《走进新时代》,压混)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设立经济特区就是要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制订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了“渐进式”改革开放路线——先从经济特区这个“点”开始,经历了沿海地区这条“线”,最后扩展到内陆地区这块“面”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此格局带来的结果是:1979~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至2,000万左右。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经济特区还能不能“特”下去?2 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仍具示范效应。于是,经济特区与时俱进,不断寻求突破:深圳率先为特区注入了“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新内涵,加快了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步伐;厦门积极拓展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海南正酝酿面向亚洲、面向台湾建设自由贸易区……

时针转到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在“珠三角”企业生产经营普遍比较困难的时候,深圳等特区的企业表现出了较高的弹性,其原因就是它们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抓得早,从而赢得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主动权。这让中国企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表明:与时俱进的经济特区,依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音响四,胡锦涛,中文,压混)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过去三十年,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在于中国根据国情进行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尝试;在于中国采取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改革策略;在于中国始终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在于中国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战略。面向未来,中国将以“创新、发展”为旗帜,在经济特区这个“排头兵”的带领下,继续在改革开放道路上阔步前进!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8日

点评:

本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评论之一,重点在于论述“经济特区”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地折射出了中国的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采用论述的方式,以回顾“经济特区”的三十年发展历程为主线,边叙边议,从而总结出中国的发展经验。

首先,本文从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谈起,指出这是由当时的内外环境决定的——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而经济特区的建立则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积极而慎重的态度。接着,本文论述了深圳等几个城市被选为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原因,并进而指出:要让经济特区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使命,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就有了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接下来,本文论述了三十年来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带动中国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的历程,进而指出:与时俱进的经济特区,依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最后,本文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四条经验,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从写作特点上看,本文论点鲜明,论据丰富生动,论证完整清晰,内在逻辑性很强,具有较强的深度。本文涉及内容多,时间跨度大,但由于采用了边叙边议的论述体方式,脉络清晰,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另外,本文恰如其分地加入了歌曲和讲话等音响,既有深度,又很生动,充分体现出广播评论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