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家半世纪

中国农家半世纪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家半世纪经济生活报 徐永辉引子1949年5月4日清晨,余杭县学稼村农民汪阿金和往常一样,推着一辆装满蔬菜的独轮车,到十几里路外的临平镇上叫卖,刚进镇口,遇上两个士兵问他:“这车菜卖吗?多少钱?”五十年采访九次在我和余杭县学稼村农民汪阿金一家近50年的交往中,我到他家一共做客9次,其中三次是中秋节和国庆节。从阿金的谈话中得知,他是当了26年长工的贫雇农。

中国农家半世纪

经济生活报 徐永辉

引子

1949年5月4日清晨,余杭县学稼村农民汪阿金和往常一样,推着一辆装满蔬菜的独轮车,到十几里路外的临平镇上叫卖,刚进镇口,遇上两个士兵问他:“这车菜卖吗?多少钱?”虽然他们挺和蔼,阿金还是吓得哆嗦地说:“卖,给多少算多少吧!”两个士兵帮阿金把菜车推到镇办的食堂里,照市面上的菜价付了钱。阿金喜悦地看看钱,一分也不少,正想抬腿回去,却被一个士兵拉住了,阿金心里想:今天肯定要倒霉了。却见另一个士兵端来一碗肉丝面,硬要叫阿金吃下去。阿金临走时,那个士兵又塞给他四只肉馒头。阿金推着独轮车直奔到家,一路上,逢人便说,他今天见到了打倒蒋介石的解放军了,他们待老百姓真好,买卖公平……阿金成了全村第一个见到解放军的义务宣传员。不多天,解放军工作队开进了阿金他们的村子,阿金又第一个跑到村口去迎接。从此以后,这个忠厚、勤劳,在茅棚里长大的汪阿金,成了工作队得力的助手和向导……

五十年采访九次

在我和余杭县学稼村农民汪阿金一家近50年的交往中,我到他家一共做客9次,其中三次是中秋节和国庆节。近半个世纪来,我亲眼看到这户普通农家在艰辛的劳动中一天比一天富了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初期,这里很荒凉,没有几户人家,农民生活十分贫苦,住的都是茅草棚。从1982年开始至今,我到过此地7次,每次来,看到这个小村庄每次都在变。现在这里已经面目皆非了,茅草棚已经绝迹,新式楼房林立,室内家电俱全,进出都是自行车、摩托车,少数人家还有小汽车和面包车……我引用汪阿金的话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去年中秋节,我带着老伴去看望阿金的妻子沈阿三。这位值得我尊敬的农村妇女,热情、善良,也是一个好母亲,她教养的三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因为我们事先约定去做客的时间,所以沈阿三和媳妇们早已在门口等候迎接我们了。他们待我十分亲热,好像一家人,后辈们见到我就叫叔叔或爷爷。在闲淡中,阿金的妻子笑眯眯地对我说:“三个儿媳待我很孝顺,经常给我买好吃的东西孝敬我,说什么要我快乐健康,因此房里好吃的东西不少,也吃不完,现在我能过着这样好的生活,做梦也要笑出来。”“记得吗”,她问我:“你第一次来,我们住在阴暗的草棚,没有什么好吃的,阿金要我煎两只荷包蛋给拍照片的同志吃。那天中午,就是用咸菜、青菜和芋头,加上荷包蛋招待你的。如今不同了,大变了,孙子们鱼肉不要吃了,说太腻了,还是青菜芋头好吃。看,阿灿的楼房多好呀!他现在还有一辆面包车;老大和小儿子欢喜到城里买房子,这叫乡下人进城,你看这样大的变化,过去我们穷苦人家想也不敢想,全靠共产党领导好!”话音未落,围墙外面的汽车喇叭响了,原来是小儿子汪水法驾着小汽车来接母亲到杭州去过中秋节了。我看到这样欢乐的生动情景很感动,不禁回忆起48年前初次到汪阿金家的情景,感慨不已。

初识阿金一家

我认识汪阿金是杭州解放后的第二年。那天,我到临平镇去采访,经过乔司区,见到供销社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便下了车。原来农民们卖掉络麻后,正在供销社里选购生活用品。有个农民特别引起我的关注,他一次买了四张彩色的毛主席画像,其中2张是小型的相片。我凑到他身边,问道“你买了好几张毛主席像?”“是呀!”他大声回答:“毛主席来了,我们农民分到了田和地。看,今年又是大丰收!”我连忙问他姓名。他说:“我叫汪阿金,住在大三乡学稼村,离这里只有二三公里路。有空,请到我家去玩!”我说:“行。”于是,阿金推着一辆装满肥料(豆饼)和生活用品的羊角车往前走,我在后面跟,约一个小时,到了阿金家。

阿金的大儿子水狗听父亲说买来了毛主席像,抢过一两张就跑到周围的小朋友们家大声地叫:“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阿金妻子手里抱着的小儿子水灿见哥哥抢走了毛主席像,就哭了起来。阿金忙从口袋里拿出50万元(旧币)存单给儿子玩。小儿子拿看存单手舞足蹈地对母亲说:“我有钱啰,我有钱啰!”阿金见此情景对妻子说:“这小子爱钱,将来叫他做生意去。大儿子热爱毛主席,以后叫他当工人做干部……”真是无巧不成书,过了40年,大儿子果真担任了国有工厂的党支部书记,他的弟弟当了承包厂长,果然有钱!

当时,我见到两个孩子十分有趣,立即在现场把他们的童年拍摄了下来。

拍好照,汪阿金走进草屋里,看到菜碗里是芋艿、咸菜和青菜等,忙叫妻子煎两个荷包蛋,留我吃饭。我坐在草棚外面一张小方桌上与他们共进午餐。从阿金的谈话中得知,他是当了26年长工的贫雇农。

分别时,他还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以为我是区里的工作同志,热情地送我至村口。

三十年后重逢

1979年9月,汪阿金见两个儿子都造了新房子,心花怒放之际,想到了一个曾给他们拍过照片的“钱”同志,便叫儿子出去打听寻找。

1981年11月间,我突然收到了一个名叫水灿的来信,信上这样写着:

“我父亲叫汪阿金,是乔司大三乡农民,他想念你多年,经常要我们弟兄三人到区乡部门寻找。世界那么大,到哪里去寻找?你姓钱姓徐我父亲当时没听清,也说不清楚。今天我冒昧碰运气,不知你是否就是我父亲要寻找的人……”

我拿着水灿的来信,带了自己的儿子徐汇找到了大三乡学稼村,在村干部杨桂富陪同下,终于和阿金别后30年重逢,彼此都很激动。我走进一幢高大的瓦屋里坐下,环视四周,只见农具和家具摆设有致。哦,他们从此告别了阴暗、潮湿的草棚生活!

阿金祖辈是萧山瓜沥人。他祖父认为穷乃是命中注定的,然而还是给儿子起了一个好口彩的名字——汪财洪,希望下一代能够财源滚滚。财洪38岁时住的还是茅屋,后得一子,面黄肌瘦,取名阿金,希望儿子像金子一样值钱。哪里知道,阿金19岁那年,钱塘江南岸塌堤,汪家的三间茅屋保不住了,全家八口只得背井离乡,漂泊到德清县新市镇。阿金和父亲做了3年的短工。到1993年,才迁到余杭县乔司大三乡,在草塘畔搭了三间茅草屋。阿金30岁那年,村里有首关于他得顺口溜:“汪阿五呀、汪阿五,年纪到了三十多,穷得无钱讨老婆,想想老五真命苦。”一天,一个老妇带着一个17岁的姑娘来讨饭。阿金娘看看姑娘秀气,便让阿金攀上了这门穷亲。阿金妻子名叫沈阿三。她的嫁妆:左手一只马桶,右手一只脚桶,新房里一张旧床。

半个世纪巨变

去年国庆节,应汪阿金两个儿子的邀请,我又去学稼村做客。哇!眼前展示的是豪华型别墅式住宅,一幢又一幢,五颜六色的外墙,铝合金门窗,落地大玻璃……令人看了傻眼。我以为摸错了地方,只好去找村支部书记沈土兴。他说:“你10多年没有到此地来,是弄不清楚了。现在我们这里是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家家户户都在变。30年以前这里全是茅草棚,200户人家当中,住瓦房的只有10来家,现在全村有540多户人家,住的都是瓦房、楼房,马路口有几户人家还造了豪华型别墅,据说要花十几万二十万。至于电视机和自行车可以说家家都有,十分普及。全村2400多个人,平均两个人一辆自行车(其中包括摩托车)。目前农村青年最时髦的是骑摩托车进城,缝纫机在1985年以前就突破1000多台,现在农民拥有高速新型缝纫机200台左右,个别人家还有三卡和面包车。银行里的存款大家都有。像你所认识的汪阿金的两个儿子(汪水狗和汪水灿)的收入是属于一般的。他们造的房子也是中等水平。”

我从沈土兴家里出来,走了大约10分钟,到了汪水灿家门口。这是一个四开间二层楼大院,外面是水泥围墙大铁门。我敲了几下铁门,出来一个不熟悉的中年人,叫汪水法,他说水灿是他二哥,到临平买菜快要回来了。话音刚落,远处有摩托车声,水法说:“他们可能回来了。”我仔细一看,正是。他们见到我,叫声“徐伯伯”,我连忙给他们拍了一张骑摩托车的纪念照片。这时,我见到河边有一座小水桥,想起1982年我曾在此地给他父亲汪阿金拍过一张拉板车的照片,不禁触景生情。

那天,汪阿金忽然看到田里有一大堆番薯藤没有运回来,就一个人忙着拉了一辆板车把田里的东西运了回来。我赶到半途中给他拍了这张照片。现在这两张照片就在一起,对比一下,时代的变迁十分强烈,阿金当时推的是独轮车、拉的是牛板车,而他的儿子骑的是摩托车。

我的这些平凡的照片,虽然反映的只是民间常谈的“儿子、房子、车子”等等小事,但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强烈对比中,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这五十年间的巨变。美景在前面,需要再奋斗!

作品评价

新闻界权威人士曾评价说,对一户农家跟踪摄影50年,以一家变迁反映社会发展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新闻摄影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60年来,汪阿金一家经历了解放、改革开放……

透过徐永辉的镜头,我们看到叶根土一家现在的幸福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把‘居安思危’四个字挂在床头,就是要提醒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徐永辉说。

徐永辉拍摄的这组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中国农家半世纪》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简介

徐永辉,浙江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分会名誉主席,浙江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作为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徐永辉的代表作是一部党领导下的农民翻身史,即有《一户人家十年间》《传家宝》和《一曲难忘的三十年》《一户农家五十年》组成的长篇通讯和图片报道。《一户农家》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陈列品,作品《中国农家半世纪》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