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找时传祥

寻找时传祥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寻找时传祥工人日报 孙德宏一36年前,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国庆,时传祥被推选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五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时是在一天傍晚。

寻找时传祥

工人日报 孙德宏

36年前,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

26年前,另一个人连真名也不能说地去了;这一个人后来知道后,精神便有些失常,不久便也去了。

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

这一个人是个北京掏粪工人,叫时传祥。

另一个人是共和国的主席,叫刘少奇

今天,循着那渐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去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世沧桑。

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在崇文门路边,遇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接着,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的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儿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

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5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黑黑硬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1958年,运粪改用汽车了。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在他的带动下,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刮风下雨也是一样。

……

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们。刘少奇紧紧握着他的手:“你们干劲可真足啊!再加把劲,把全市的清洁工人都带动起来嘛。”刘少奇从自己口袋里摘下一支“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很快,一张国家主席与掏粪工诚挚握手交谈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于是就有了“掏粪热”。

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国庆,时传祥被推选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解放前也背了十几年粪,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

后来,便赶上了那个动荡的年月。

背了大半辈子粪的时传祥因与被诬蔑为“工贼”的共和国主席握过手,便也成了“工贼”。

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山东农村老家。

淳朴的乡亲不认为他是什么“工贼”。几十年后,老家的农民大爷还记忆犹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五六十年代,哪天早晨起来看到村里大道被扫得干干净净,乡亲们就知道,准是传祥回家了。”

可是,这次回家时传祥却扫不动了。

1972年1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时传祥竟变得很激动。他让老伴把院门、屋门都插上,又让做几样“好菜”,翻箱倒柜找出半瓶薯干酒。他要敬13年前这一天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的刘主席一杯:“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1973年春节,时传祥听到刘主席已逝世,便精神失常了。两年后的5月19日,他也走了,时年60岁。

若干年后,一个在“文革”中曾踢打过时传祥的徒弟带着妻儿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

又过了若干年,记者循着那渐渐被快节奏的人们淡忘了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寻找人们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

在《工人日报》那已经发黄发脆了的两大本剪报资料中,在北京市和崇文区的环卫局,在时传祥清洁班,在时传祥家,随便在哪个路边……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

1990年,北京环卫系统招工,应招278名,实招181人;1991年又一次招工,办的是“专场”,计划招200名,只有67人报名,实招32人;1992年“专场”取消名额限制,多多益善,结果报名15人,实招3人!待到1994年,前两届招的213人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4人……

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她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淘厕所!”

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给记者一大叠材料:“小伤不算,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一天不搞卫生谁受得了?今天,人怎么都这样?!”

今年65岁,曾与时传祥一同背过粪现已退休的任华亭老师傅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大伙看不起老时那样的,受害的还是大伙!”

就是这个任华亭,5年前退休后,还背着粪桶蹬着板车去那些吸粪汽车进不去的胡同里,义务掏了3年粪!如今,他孤身一人,家里一件电器也没有,只有两只许多年前的旧木箱和两把刚添置的木椅。然而,几年来却向亚运会、希望工程捐了近万元人民币。“我过得挺好。现在有的人比我过的差。能帮就帮一把。”他这么说。

现任时传祥清洁班班长王立冬,因为“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娶了农村户口的妻子,妻子至今没有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那个队,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断了线了: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预约采访之外,记者几次在街上随机采访。一些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该好好地学。有的环卫工人则说,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

……这世界,变化真大!

不过,时传祥的儿女们却认这个理:“时代变是应该的,但干活做人的道理不能变。”今天,时传祥的4个儿女全都工作在环卫系统:

长子时纯庭,在使馆清洁处当工人。

长女时俊英,在崇文区环卫三队当工人。

次子时纯利,在当了十几年清洁工后于1993年年底当上了市环卫局纪检委书记。

次女时玉华,在市清洁一厂行政科当科员。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时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但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她把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家看她的合影指给记者看,并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这位解放前因老板不让时传祥回家,便抱着大公鸡“拜堂”的老人头脑极清楚,但也说不出什么“闪光”的话,多是看着儿女们与记者谈。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但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作品评价

《寻找时传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时传祥是溘然长逝的人物了。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来写他们,写什么,怎么写,都是颇费思考的,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说,要发掘出这些劳模身上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寻找时传样》正是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

作者简介

孙德宏,男,1962年8月生于辽宁盖县,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为《工人日报》高级编辑、总编辑。

从事新闻工作的20年里,他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5部著作,曾6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独立采写的通讯《寻找时传祥》获第6届中国新闻奖(1995年度)一等奖,并被节选和全文选入全国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兼职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