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好网络时代的话语权

用好网络时代的话语权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用好网络时代的话语权官建文2001年3月21日,第一篇“人民时评”呱呱坠地。当时,按页面浏览量统计,90%以上的“人民时评”进入人民网每日浏览量排行前十名,其中2/3以上的进入前三名。“人民时评”是人民网行使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抓手。说到网络评论,人们也许会首先提到“人民时评”。网络时代赋予普通民众以广泛传播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以往总是少数人可以行使。

用好网络时代的话语权

官建文

img12

2001年3月21日,第一篇“人民时评”呱呱坠地。从这一天起,人民网拥有了一个每天与读者见面的评论性栏目。在最初一两年,“人民时评”稿件都在要闻区发布,有时还放到头条位置。当时,按页面浏览量统计,90%以上的“人民时评”进入人民网每日浏览量排行前十名,其中2/3以上的进入前三名。有人曾把“人民时评”比作过去报纸每天刊登的“社评”(以往,中国一些报纸,每天都在头版刊登一篇社论或社评),认为人民网每天通过“人民时评”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1年以前,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评论很少。“人民时评”的创办,人民网把它放到如此突出的位置,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网络评论的繁荣。自那之后,许多网站先后开办了评论性栏目。如今,网络评论已蔚然成风,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首次将网络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网络评论作为三类参评作品之一,参与了第1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另两类作品是网络新闻专题和网络新闻栏目)。

“人民时评”自创办以来,获得了持续而广泛的好评,成为继“强国论坛”之后人民网又一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栏目。2005年,首次开展“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推荐评选,总共评出22个品牌栏目,“人民时评”与“强国论坛”双双榜上有名。2005年,网络新闻首次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人民时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荣获一等奖,是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网络评论。“人民时评”的成功,与人民网把它作为重点栏目、重金打造是分不开的。与人民网十年间曾经有过或现在仍在开设的数以千计的栏目相比,“人民时评”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它的全部稿件都是原创的,原创率百分之百;第二,它从大量组稿、约稿和来稿中选择稿件,用稿数与来稿量相比,刊用率在所有栏目中最低;第三,它受关注程度最高,上人民网浏览量排行榜的比率最高;第四,它的每一篇稿件都要经过三至四位编辑审定,把关人最多;第五,它是唯一一个所有稿件都要经人民网领导审定才能发布的栏目。

换言之,我们是按照“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这样的理念来处理“人民时评”的,选稿、编辑、审定,每一个环节都相当严格。“人民时评”是人民网行使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抓手。但是,把关,不能仅仅依赖一个人、一个环节,需要编辑与作者共同努力。“人民时评”栏目创刊至今,每天至少发表时评一篇,节假日从未间断,累计发表评论超过2500篇。我有幸参与了这个栏目的创办策划、栏目定位研究及创办初期的开拓性工作,看了其中的大部分稿件。时评的作者,有的是我的老领导,有的是同事,有的素未谋面,他们都在评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我来说,看时评既是工作,也是学习——每读一篇都有收获,作者的敏锐、深刻、雄辩、爱憎分明……令我感动,也让我深受教益;我也把这个过程看做自己新闻职业生涯的一种荣耀,能够相伴名牌栏目走过它的初创与成长,是难得的,也是应该引以为荣的。但实事求是地说,被我“毙”掉的稿件寥寥无几,要求重写、作大修改的稿件屈指可数。这说明,“人民时评”的作者、编辑、主编、部门主任对这个栏目的定位、要求比较清楚,“度”把握得比较恰当,他们都是很称职的“把关人”。感谢“人民时评”的各位作者及编辑、主编、部门主任对这个栏目所作出的贡献!

说到网络评论,人们也许会首先提到“人民时评”。但网络评论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从狭义上说,网络评论是指与传统媒体评论相似的网络评论文章;从广义上说,网络评论包括网络上发布的所有评论性文章及评论性言论、言词——它不仅指“人民时评”这种严格意义上的评论文章,也包括“网友说话”、“观点碰撞”等栏目中的网友观点、言论,还包括博客、论坛中的评论性贴文,甚至包括聊天室、贴吧、新闻跟帖中的评论性言论;再广泛些,似应包括播客、视频聊天、QQ、MSN、手机网站、手机论坛等等有线与无线网络传播的音频、视频、文字所表达的观点、言论——它们都是网络上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的评论,对现实社会的评说,可以统而称之为“网络评论”或“网评”。正是因为有这样广泛的外延与丰富多样的形式,网络评论才具有了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魅力、威力与吸引力。

传统媒体的评论,撰写人数少,“把关者”众。从1926~1941年,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大公报》时评大多出自他一人之手。目前我国报纸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基本上由报社的评论员撰写,即使像《人民日报》“今日谈”这样主要采用读者来稿的评论性专栏,作者数量也是有限的。网络评论不同,其作者主要是网民,各网站的评论性栏目的作者多为网民,博客、论坛中的评论性文章,无可计数的新闻跟帖、贴文,作者全都是网民。正方兴未艾的Web2.0,更是以网民为中心,由网民写、网民读的一种网络表现形态。互联网已经把传统媒体时代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话语权交给了广大民众,网络评论或网评的主要作者群体是成千上万的网民。

话语权是舆论之柄。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社会角色不同,拥有的话语权是不一样的。人微则言轻,而位高权重者则声言远播。当然,权力与约束,又应该是孪生的。给你话语权,同时也把“责任”压在你的肩上。话语权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一言九鼎者失言,则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当我们拥有话语权时,应谨慎使用。某国总理,某国某大城市的“知事”,身居高位,但说话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曾引起国际上的强烈不满,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对话语权的约束,也是分场合的。在大庭广众之中,即使小老百姓,说话也不可信口开河;国家元首,在私生活中,也是可以嬉笑怒骂的。

网络时代赋予普通民众以广泛传播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以往总是少数人可以行使。但是,有两种情况导致网络话语权被滥用:平时自以为人微言轻、说话随便惯了的人,一旦拥有了网络的话语权,难免仍像在现实社会一样,任由个性与情绪泼洒,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顾及法律与责任;另一些人,在现实社会里因各种原因被迫约束或不得不冠冕堂皇,一旦上网,匿了名,隐了身,进入“虚拟世界”,便扔掉面具,剪掉约束,不计后果,不拘礼仪,放胆言说,任由泼辣与野性去发挥。当然,还有第三类人,利用网络的匿名与隐身,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目的。

网络评论不可没有批评,不可没有揭露、抨击、讽刺、嬉笑怒骂,但网络评论更需依法守纪,更需承担使用话语权的责任。“人民时评”的作者、编辑经过近六年的历练,善用话语权,用好话语权,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说空话,说真心话不说面子话,说负责任的话不说不负责任的话,说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话不说有害的话,这是经验之谈,但愿对网站,对网评人有所裨益。

(作者系人民网副总裁)

(漫画作者:罗雪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