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告叙述中的人物类型

广告叙述中的人物类型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人物”,是一种“角色”情节元素。如此看来,广告中虽然不直接出现人物,但必须留下和人物相关的符号标记,供受众联想。不少广告只是纯粹的商品展示,不卷入人物。这则广告夸张地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未卷入人物。

所谓“人物”(character),是一种“角色”情节元素。叙述中的“人物”,必须是“有灵之物”,也就是说,他们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伦理取向。人物不仅仅是人,动物和物一旦拟人化后,具有“人物”的主体特征,就能充当人物。许多描述生物习性的报道或者纪录片,虽然生活也经历了某件事件,但若该动物不被拟化成人,不具有人的情感、思考、行动能力,那不能算叙述,而是陈述。物也是如此,动画片《飞机总动员》里飞机和汽车都是人物。

广告中,人物的出场方式有三种:①直接出现人;②人格化的角色充当人物;③文本里未直接出现人物,但解读时需要读出人物。

一、人作为广告叙述的人物,直接出现在广告中

图 1 “劳斯莱斯”牌轿车广告

这是人物出现的最常见形式。人是商品的购买者、使用者,充当叙述的人物,是情理之中的事。广告叙述中,人可以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以普通使用者身份出现,为大家提供现身说法;也可以是明星代言,借用自身影响力带动普通消费者;还可以是专家身份出现,提供商品的权威说法。有些时候,人物出现的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比如奥格威为“劳斯莱斯”牌轿车做了一则著名的广告(图1)。这则广告标题为:“在时速六十英里时,这辆新款劳斯莱斯汽车上的最大噪声来自它的电子钟。”副标题比较长:什么原因使得“劳斯莱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车子?一位知名的“劳斯莱斯”工程师说:“说穿了,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戏法——这只不过是耐心地注意到细节。” 广告接下来,用了一千多字分点介绍劳斯莱斯的特点。选摘几点供大家了解。①每个“劳斯莱斯”的引擎在安装前都先以最大气门开足7小时,而每辆车子都在各种不同的路面试车数百英里。②“劳斯莱斯”是为车主自己驾驶而设计的,它比国内制造的最大型车小18英寸。③本车有机动方向盘、机动刹车及自动排挡,极易驾驶与停车,不需司机。

这则被许多广告教材誉为经典案例的文案,像是一则产品说明书。后文将会提到,这个广告不是叙述,但其间出现了人物,如副标题里的“工程师”,正文里的“车主”等,只不过广告主要介绍产品,人物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这类“直接出现人”的广告虽然不一定都是叙述,但至少“人物”是明显的,比起下面两类广告人物要简单许多。

二、物或动物人格化充当人物

拟人化让动物或物获得行动能力、伦理感受和目的。商品拟人化为人物的广告极其常见。拟人化的商品可以自我述说,以更好地介绍商品信息。比如标致汽车一则广告中,把汽车拟人化成一个贵族,气势磅礴,在停车场出现时“吓坏”了周围的小汽车。

另外,广告中其他元素也常常被用来充当人物。上文提到的雀巢咖啡“欢迎光临”的平面广告:窗台上放着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一丛牵牛花沿着墙壁,蔓延到咖啡。这个广告中,牵牛花其实已经拟人化了,获得了“伦理感受和目的”,成为了“人物”——闻到了咖啡香味,向雀巢咖啡“走去”。

三、隐性人物:文本里未直接出现人物,但解读时需解读出人物

这类广告的人物出场方式最为复杂。影像广告因为整个情节都直接展示给受众,人物很难不直接出现在情节中,人物在“文本之外,解读之中”的情况较少见。平面广告中却大量存在未直接出现人物的情况。很多平面广告文本展示的只是一个场景(往往是“使用商品后达到的效果”)和商品的图像或名称。虽未出现人物,但由于处于广告体裁的阅读期待的作用下,广告会被解读成:人物使用商品后,取得了效果。这方法综合利用了平面广告的媒介特点及广告的体裁特征,极其巧妙,是常用的叙述方式。

“尼森”(Neisen)品牌的洗涤剂广告,是个佳例(图2)。这则洗涤剂平面广告文本包含有:画面中央是一个阳台,阳台上晒了很多盘子,在阳光下洁白发亮,右下角有一瓶洗洁剂和一句文案:尼森,让你引以为傲的白亮。(Neisen, a brightness to be proud of.)广告没有出现“人”的符号,但必然被解读出一个“有人物参与”的故事:家庭主妇使用尼森牌洗涤剂洗锅碗瓢盆,非常干净,自豪地把它们(像晾衣服一样)晾在阳台上,向大家炫耀。

受众的经验和解读语境可能极不一样,同样的文本,可能被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要“必须”读出人物,文本得有一些较明确的提示。就这则广告来说,有的受众可能仅仅读出了:盘子干净。这是不足解码,未解读广告中包含的人物行为的结果,即盘子被晾在阳台上。解读必须找出一个行为的实施者,而广告文案中的“自豪”,也表明了情节中包含有人物的活动。

决定这类广告是不是叙述,判断“是否会读出人物”是关键。符号本身可无限衍义,但平面广告中的“人物”不是总是如此清晰的。比如下面这则玉米粥广告便很有争议(图3)。广告画面把玉米处理成哑铃状,暗指“健康”,下方配上广告语“长期食用玉米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商品图像。如此一个广告只是在客观地介绍商品的“有利于健康”的属性,不包含人物。但画面图像又可以理解为“人多吃玉米如举哑铃,有利于健康”。看广告语,长期食用,必然是“人”长期食用。综合解读,“食用”、“举哑铃”这些行为,必须要有行动主体,必须读出人物,所以这个广告也包含了人物。

图2 “尼森”(Neisen)洗涤剂广告

上面两则广告,前一则包含了行为的结果,后一则包含了行为本身,因此都能解读出人物。如此看来,广告中虽然不直接出现人物,但必须留下和人物相关的符号标记,供受众联想。这些标记可能是人的行为,如“虎年送健康、好礼送鲁花”,这句广告语把人物以“送礼者”的角色拉入广告;也可能是使用商品后的效果,“盘子晾在阳台上”,把“效果的制造者”的人物角色拉入广告。

但并非所有广告都有人物。不少广告只是纯粹的商品展示,不卷入人物。比如卫生巾品牌苏菲曾有一系列平面广告,强调产品的吸收力。其中一则广告整个画面都是充满水分的葡萄,在中央位置,有一块苏菲卫生巾形状的地方是葡萄干。右下角有尾题和广告语“吸收力就这么强。”这则广告夸张地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未卷入人物。

图3 西麦玉米粥平面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