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愿媒介素养教育像普法一样普及

愿媒介素养教育像普法一样普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愿媒介素养教育像普法一样普及 访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媒介素养教育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的人群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六次全国性会议,三次花落“浙传”据了解,全国性的媒介素养会议迄今为止共举办了六次,其中有三次是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浙江传媒学院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与浙江传媒学院自身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愿媒介素养教育像普法一样普及 访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

img36

img37

媒介素养教育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的人群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近日,在由来自美洲、欧洲、亚洲三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出席的2010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上,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详细阐述了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浙江传媒学院培训基地举办全国性媒介素养高峰论坛、承接和发布课题、设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试点等举措。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教授。

六次全国性会议,三次花落“浙传”

据了解,全国性的媒介素养会议迄今为止共举办了六次,其中有三次是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

从2008年10月开始,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春鸽送暖”媒介素养支教活动。“春鸽送暖”支教活动是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研,确定了杭州市夏衍中学(高中)、杭州市景华中学(初中)、杭州市夏衍小学、缙云县长坑小学为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基地,得到了这些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目前,已有24个班级的近1200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各一学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

彭少健告诉记者,浙江传媒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同时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高校,这是浙江传媒学院很好地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浙江传媒学院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与浙江传媒学院自身特色是密不可分的。该院具备开设专业性媒介素养课程的实力。

彭少健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首先需要高校思考新媒体、全媒体背景下如何革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当前媒体融合,新媒体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普及方面,高校大有作为。

支教:媒介素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媒介素养支教活动主要是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在进行尝试。中国传媒大学选择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作为试点单位。浙江传媒学院选择浙江省内四所学校进行试点,其中三所在杭州市区,一所在丽水山区。开设媒介素养的课程规模比较大,辐射范围广,不仅包括市区学校,还涉及山区小学,把媒介素养课程真真切切的带到了享受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山区,在山区小学师生心中树立了提高媒介素养的理念。“春鸽送暖”活动受到试点学校的师生的一致好评和热烈欢迎。

目前,浙江传媒学院已在四所学校进行共计201次的授课,支教时间为每周二下午,每学期每所试点学校开设12次课共计24课时的媒介素养课程,课程涉及种类广泛。包括“沟通从媒介开始,媒介素养从认知开始”、“学会在看新闻中了解国家大事”、“编织真实世界,聚焦大千视野”,“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生活的编剧”、“看当代新媒体的发展”“天籁之音,余音绕梁”、“神奇的电视剧蒙太奇制作”、“奇妙的三维动画影视”、“广告传播的信息,你信吗?”、“网络,神奇的故事”、“来学说话的艺术,让自己更可爱”、“做自己的出版人”12门课程。这12门课分别由浙江传媒学院相关专业如新闻、摄影、摄像、灯光,编导、编剧,文化产业、媒创,录音,制作,动画,广告,网络管理,播音、主持和公关礼仪,编辑出版学的优秀同学进行教授。有200多名学生志愿者参与。

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堂课“沟通从媒介开始,媒介素养从认知开始”,让同学们从总体上认识媒介,了解媒介。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是精心安排过的,比较科学,从第一堂课综述媒介和媒介素养开始,到从同学们经常能接触到的新闻,再到告诉同学应该如何认识新闻、阅读新闻,这些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中小学生受其影响非常巨大,根据课程设置由浅入深,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素养,适应了他们的发展。

彭少健认为,由于浙江传媒学院的专业设置,使得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媒介素养。美国媒体在实现多种族、多文化的沟通方面和意见交锋方面,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做得非常好。在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期间,浙江传媒学院学习西方成功的做法,以座谈会、沙龙、辩论会的形式,通过第二课堂把信息传递给同学,积极引导同学作出正确的判断。

实践:让媒介素养教育润泽孩子的心灵

根据杭州夏衍中学骆中成老师在2010年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实验组学生在接受一学期的媒介素养课程后,对媒介认识有所提升。实验组中的97.2%学生明白“媒介”不再是个“抽象的名词”,也不会将其等同于诸如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而是能通过语言明确地表述这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而且能够举例出包括手机在内的7种以上身边的媒介,认为“这是一种延伸人类行为的工具,应加以善用”。

从骆老师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生在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他们清楚了这个概念,并且能够初步辨析媒介和利用媒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景华中学初二(五)班作为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课程的试点班级,该班大部分孩子来自彭埠,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孩子们的知识面也比较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后,该班班主任曾艳老师认为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提高,她说:“初中生的年龄段思维处于最活跃的时期,但是对事物的好坏判断力还不强,大学生在支教中可以有选择性地给他们推荐很多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知识,让他们了解怎么去区分网络媒体上信息的好坏,经过媒介素养课程的学习,班里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动手能力变强了,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缙云县长坑小学是全国德育示范学校,为深入学生的德育工作,决定与浙江传媒学院进行合作,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王天德老师说:“我们把媒介素养支教活动带到那里以后,长坑小学逐渐形成以媒介素养为核心的德育模式。从2009年3月份开始,先后有四十多名支教志愿者前去送课。通过四十多堂专题课的教育,学生们对媒体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知道怎么上网了,晓得电视节目是怎么做出来的,什么是虚假广告了。”

支教景华中学的陈嬿竹是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她说,支教活动能够教授给学生们以前他们并非深入涉及的传媒领域的一些新的知识和文化,教会学生们一种正确学习和认知传媒的能力,和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她为此感到高兴。

愿景:媒介素养教育像普法一样普及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摸索,浙江传媒学院在媒介素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在支教大学生上课过程中,当地学校老师听课这种模式,提高当地学校老师的媒介素养。浙江传媒学院整理规范了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学课件,正式出版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电子教材(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为后续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拓展提供了教材参考。并将光盘送给试点学校,帮助试点学校培养一支具备自主教学能力的媒介素养课教师队伍。

彭少健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该院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呼吁社会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像普法一样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全民的媒介使用能力,做到善用、善待、善管传媒自身媒介素养。

在今天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媒介的形态和内容日益丰富,媒介使用频率日益增加,从而接触有害信息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就像一个不懂得饮食健康的人———他可能会因为色彩的艳丽而误食“毒蘑菇”,也可能会因偏食而营养不良,或因为暴饮暴食而上吐下泻……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媒介素养”,我们才能在心智上穿透传播媒介所建构的迷障,才能不被其所左右。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就有能力对媒体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免疫机制,与媒介、信息之间形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彭少健认为,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丰富课程内容、让授课方式更活泼,从而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路子。此外,将媒介素养教材的制定、师资保证和当代中国教育结合起来,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同时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媒介素养的资金扶持力度。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批判能力的传媒消费者,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传媒消费者对媒介的正向认识和正确的媒介消费观。”彭少健如是说。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7月8日02版

合作者:徐 坦 吴 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