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播音教学法研究管窥

播音教学法研究管窥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播音教学法,要了解中国播音学的学科独立性和可容性。教学法的逻辑起点,应该进入“方法论”的范畴,人们往往认为教学法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具体操作问题,这样,认知起点就低了。而“方法论”,属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比较容易从“法则”、“规律”的层面上概括。“方法论”就是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教师是主导,教学是主体,学生是关键。

播音教学法研究管窥[1]

随着播音实践的逐步深入,随着播音理论体系的日臻成熟,随着播音人才培养的全程规范,随着教职员工队伍的专业养成,作为高等院校专科、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专业序列教学体制形成的必要条件,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就是在推进学科内容前沿化的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法的研究,使“因材施教”得到真正落实,使“教学相长”能够充分体现,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播音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讲授经验,应该积极汲取。但是,播音教学的特殊性,又必须独辟蹊径,要求我们开创新的路途,探索出符合播音学科的教学法。这个问题是几代教师的共同追求,至今,仍在我们学术研究的视野里。

研究播音教学法,要了解中国播音学的学科独立性和可容性。这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有声语言的“韵律美”;播音学立足于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大学科支柱;播音学强调主体间性,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互补互动、彼此融通。这是最根本的学科内涵。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人,只要离开这个根本,就不会进入播音学的大门,就不能认识播音学的真谛。学识再广,也只能“隔靴搔痒”;感情再深,也只能“隔岸观火”。不会“感同身受”,不会“登堂入室”。

教学法的逻辑起点,应该进入“方法论”的范畴,人们往往认为教学法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具体操作问题,这样,认知起点就低了。因为方法的微观性、具体性、操作性、灵活性几乎无法全程、全面把握。而“方法论”,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比较容易从“法则”、“规律”的层面上概括。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上,包括教育观念、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取舍、对象规格、教学要求、环节序列、教学步骤、教学手段、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教学反馈等。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法论”就是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教师是主导,教学是主体,学生是关键。因此,要求教师切切实实地掌握目的、内容、形式和对象,并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不应空洞笼统,又不能烦琐细碎;既有不同课程的区别,又有不同教师的差异;既有具体环节的异曲同工,又有师生群体的志同道合。

教学法研究,应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有继承、有借鉴、有开拓、有创新。不因传统的优势而墨守陈规,也不因时代的发展而摇摆不定。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我们能够了解“传道、受业、解惑”的内涵;从当代的教学经验里,我们又获得了“启发、思辨、追问”的观念。教学法实质上就是教给学生“做人和从业的方法”。沿着这个思路,我们的播音教学原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中间走过怎样的路途,其经验教训是什么,就可以进行讨论了。

最早的教学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是“一带一”。首先了解节目、分析稿件,让学生充分认识播音目的和对象。然后,有时带播,一句一句跟读,找到相应的感觉;有时学生独自播,老师听后指出优缺点,重点纠正。这时还没有真正的教学环节,一般只是在电台的工作中边跟节目录制边训练。一个老播音员带一个或两个新播音员,老播音员上什么节目,新播音员就跟着练什么内容。另外的练习,由老播音员布置,随时检查。

这种教学形式,虽然简单粗疏,却抓住了播音教学的精髓。有声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与感悟。其中,听觉辨析训练和播音创作训练必须齐头并进,在语言的接收、辨别、储存和语言的发出、深化、驾驭过程中,反复琢磨,再三体味,由简至繁,从浅到深,不断提高创作觉悟,融会贯通,走上“口耳之学”的习得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传播迅猛发展。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喉舌”功能为主的多功能走向,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实力的增长,先进文化的普及,民族素质的提高,节目形式的多样化,高科技进入了广播电视传播,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这都给播音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同时也为教学法的改革开拓了可容性空间。同过去相比,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方法,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

第一,培养目标的多级化:以本科为主向双学位、硕士、博士延伸;改变人们认识上一般意义的“语音规范”、“朗读流利”的低层次要求,向专业精深化、人才高级化发展。毫不夸张地说,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播音艺术家(无愧于时代的名播音员、名主持人)、播音理论家、播音教育家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学体系的学科化:根据知识结构的要求,把相关学科整合为正规的、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坚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文理融合,坚持原典、原创,坚持“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方针。教材应该合目的、合规律地不断科学化、前沿化,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保持开放的先进性。

第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由于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特点,教学模式便具有针对性、严密性、序列性、多样性的要求。播音教学的模式大约有三类:一是红线(基础理论与实践)贯穿,二是三段(发声、基础、业务)分解,三是一贯(一位教师带一组学生)到底。这三种,教学体系相近,教师职责不一,各有利弊,值得深入探索。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主导能力,专注于学生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养成。

第四,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尊师重道的同时,强调“尊生人道”。爱护学生只有引导学生,不再凭感情用事,不再“保证下限”。改变过去的“按时喂奶”,实行“主动找食”。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刻苦地锤炼能力,并同时显现学生间的竞争态势和学习效率,鼓励“冒尖”。

第五,教学群体的优选化:面对一个班级,由一定数量的教师优化组合成一个教学组,二者成为相对稳定的教学互动群体。一般的比例是1∶8,不论这个班级分为多少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不论哪个教师负责哪个小组,有多少位教师,都应该是整个教学小组对整个班级负责。教学过程中,集体备课、集体会诊不可或缺,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各显其能。

第六,教学形式的灵动化:基本形式是“大课”与“小课”结合,以小课为主。但如何安排,却是因课、因时、因人而异。特别是小课,每一个课时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掌握。在解决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盾中,注意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语言功力,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第七,质量评价的分层化:每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只是为培养目标的智能结构添砖加瓦,不能单独进行绝对值的评分。事实上,任何一门课,都或多或少地同其他课的学习成绩相联系,从中分离出本课的单项成绩相当困难。因此,进行相对值的评分,判断本课的分值(如学分),就要因其所占的时值和分量而定。这时必须“瞻前顾后”,综合考察,凸显重点,分层打分。专业课程的单科评分,不过是阶段性成绩,而不能“一锤定音”。其终评,应在毕业前夕的综合考试中取得,否则,不利于学生“持之以恒”地进一步提高。

第八,教学效果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流动性、分解性,既不应改变教学效果的阶段性评估,更不应忽视教学效果的综合性考察。学生的某一项优秀,并不能掩盖其另一项的不优秀。学生的整体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从其上岗的适应能力、发展态势上,考察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智能强度、超前力度。经验教训也就在其中了。要区别教师的教育事业心、教学责任感与“学生私有”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学生的进步幅度之间的关系,切莫忽视“严师出高徒”的巨大作用,但千万不要把学生取得的成绩完全归功于教师自己。

第九,招生考试的类型化:播音专业的招生考试,迥异于其他专业。应该从“有声、上像、内涵深”的特殊性、立体性上进行面试,全面了解考生的基本条件、可塑性、应对能力、可教性,主考教师要“独具慧眼”,决定取舍。入学后,要保证优秀生“吃饱吃好”,后进生花气力可以跟上。考试应剔除死记硬背,重在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在话筒前、镜头前是否“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学生专业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教师具体指导下的“从难从严大运动量”的科学的自觉训练加以克服。这里,硬件设施的完备和充足,是一种有力的技术保障,应尽力而为。

第十,激烈竞争的有序化:不论层次、不论起点,一进入教学环节,学生就开始了隐性或显性竞争。教师要时时刻刻把握竞争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争先恐后、胜不骄、败不馁的勇往直前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省、自重、自励、自强”中,参与竞争,突飞猛进。竞争的环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的高下优劣了,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广阔还是狭隘,坚强还是脆弱,外向还是内向,沉稳还是浮躁了。因此,应该提倡“有序竞争教学法”。

这其中,作为播音学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功力。语言功力不强,即便有口若悬河的口才,也讲不出个中三昧;即便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锦绣文章。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人才的埋没,有社会埋没和自我埋没,我们要有对其可塑性的把握,有对其成材与否的预测。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勇于实践“有稿和无稿的双轨互补”、“学理和术用的双向互动”、“广博和精深的相辅相成”、“经验和教训的相反相成”、“道德和艺术的水涨船高”、“继承和创新的潜移默化”。坚决反对那种把播音看做“只耍嘴皮子”、“单纯传声筒”的认识和论调,大力进行语言启蒙和学术争鸣,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彻底扭转“重采编轻播音”的重文轻语、口语至上倾向,为普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语言素质,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捍卫本土话语权力而进行开拓性、创造性劳动。

播音专业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格局。特别是为了培养优秀的播音员、各类节目主持人,松散的、个体的、笼统的、短视的做法都显得事倍功半。 “以有声语言为主线或主干,出头露面,驾驭节目进程的人”,仅凭主观设想,光靠单枪匹马,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吗?只训练语音、口齿、思维、理性,能够达到语感通悟吗?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学生未具基本条件,教学法的研究不过是纸上谈兵。播音教学法的研究仍然是以语言功力为核心,语言功力包容着: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鉴赏力、回馈力,绝不是一般的人文科课程教学所能够替代的。像其他学科教学法的研究一样,播音教学法的研究可以有多种体系,可以做多种探索,但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允许存在各种教学实验路径,允许存在各种特殊教育技巧,关键是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各种层次规格的人才。既然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就不排斥“不拘一格教人才”。教学法的创造天地十分广阔,经验的积累、学识的增长、优势的互补、创新的追求,将使我们的播音教学迎来特色鲜明、风采独具的靓丽景观!

【注释】

[1]原载《播音主持艺术》第6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