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竞争机制的运行及条件

竞争机制的运行及条件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市场的构成要素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竞争机制主要是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它一般表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竞争机制,必须将高等教育办学之间的规模竞争扭转为质量竞争。美国大学排行指标中有“学生保有率”和“学生毕业率”等评估项目,以此间接评估高校的声誉和质量。
竞争机制的运行及条件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从市场的构成要素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竞争机制主要是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它一般表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前者通过降低价格的办法来占领高等教育市场,后者通过提高质量来占领高等教育市场。以质量的比较而展开的竞争,最初起源于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一定要求。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质量竞争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并贯穿于高等教育生源、专业、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在这个竞争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卖方市场”的依然存在和政府补贴的不完备性,使得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往往不是表现为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是表现为一种教育规模的竞争。在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只要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就可以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很小和学费的不灵活使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提高质量收益小而增加产量收益大,导致了大学之间实质上的规模竞争。规模竞争是一种非经济理性的现象,不仅是资源短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特有表现,也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竞争机制,必须将高等教育办学之间的规模竞争扭转为质量竞争。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作为一条基本法则,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已经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注意:

第一,培植竞争主体,打破教育垄断。“任何组织一旦具有垄断性,就会缺乏强烈刺激去提供它的服务对象所期待的服务。”[25]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培植竞争主体,打破教育垄断。首先是鼓励充分的自由竞争。学校的声誉、地位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学校能否生存下去,应由市场来决定。目前我国政府仍控制着资源分配权和质量评估权,于是,便出现种种竞争异化现象。高校之间不是去竞争市场,而是竞争行政权力,进而获得市场。其次是引导分类竞争。即依相对标准,让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之间开展竞争,以调动各高校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办出特色和水平。再次,开展动态竞争。高等学校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搞“终身制”。只有开展动态竞争,学校才有压力,才有危机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以及缺乏有实力且有捐赠意愿的大企业集团等原因,在我国,民办高校仍属“弱势群体”,还难以与公办高校相抗衡。但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灵活,讲究质量效益,贴近市场,重视产出,必将对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为此,国家应在政策上扶持,经济上资助,使民办高校尽快发展壮大,成为竞争主体之一。美国、日本的私立大学占有较大比例,获得的捐赠也多,但政府仍然予以大力资助,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第二,扩大学生选择,造就买方市场。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必要条件,因为学校要发展,就需要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入读,就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以质取胜。为此,首先是要加大学生的第一次选择,即提供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这需要高等教育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使原来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逐渐变成买方市场。此外,高等教育发展也提升了全社会的教育水平,使市场拥有了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就业大军,激发了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这种就业竞争也会在大学毕业生之间展开。声誉好、质量高的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就业市场的这种反馈信号又会进一步引导生源流向、激化生源竞争,从而迫使各高校竞相提高质量,塑造良好形象。其次是扩大学生的第二次选择。目前,学生的选择还主要体现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一旦入学,转校、转系、转专业极为困难,选择性大受限制。美国大学学生的流动性大,学生对学校不满意,可中途转校甚至退学,这给学校造成巨大压力,促使高校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美国大学排行指标中有“学生保有率”和“学生毕业率”等评估项目,以此间接评估高校的声誉和质量。我国高校应允许大学生入学后第二次选择,高教主管部门应允许学生在同类型学校之间中途转校或转专业,以此推动高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

第三,强化激励作用,引导校内有序竞争。高等教育竞争机制的运行只是停留在校际竞争这一宏观层次是不够的,校际之间的竞争最终具体体现在校内竞争中,只有引导开展校内竞争,质量保障才能最终实现。校内竞争可分为单位竞争和个体竞争两类。就单位竞争来看,任何一所高校,不同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发展快的也有发展慢的,有高峰也有低谷。虽然领导学校各学院、各学科专业的共同发展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但高校要办出特色和质量,就一定要区别对待,实施有重点的差异发展战略。在这里,公平竞争是最有效和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学校应该积极鼓励这种竞争,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与进步。就个人竞争来看,高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依据广大教职员工,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工作绩效考评办法,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