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化统筹兼顾、

强化统筹兼顾、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利益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是我国社会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利益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或群体。利益主体的分化, 必然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 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 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
强化统筹兼顾、_公安机关视野下的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研究

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一个社会如果在整体上或者在某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 必然会危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利益关系均衡, 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就趋于减少,人们的心理就变得平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和睦, 整个社会也就能实现平安与稳定。 所以, 利益协调在社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 面对我国社会管理中多样化的利益关系, 要求我们强化统筹兼顾、 协商协调的理念

当前,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 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各方面利益、 关系变动较大, 各种矛盾比较突出, 国内环境复杂多变, 在这种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 就必须强化统筹兼顾、 协商协调的理念, 认真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才能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是我国社会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利益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或群体。 目前, 我国原有的社会群体构成发生了变化。 以工人阶层的构成为例, 除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外, 私营、 外资企业员工大量增加。据资料统计,2010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 年均增长超过1200万人。 又如2010年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 增长5.5%; 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 增长5.2%。 [1]同时, 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 如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者等。 利益主体的分化, 必然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是社会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过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但是近年来, 由于改革和发展中的不协调、 不科学,导致利益分配失衡, 使得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悬殊的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 2010年中国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 这意味着在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 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在城乡差别上,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23∶1, 如果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项福利补贴, 城乡实际差距在5倍以上。 在行业差别上,垄断行业员工工资高, 大大超过了全国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 在分工差别上, 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收入差距达到了20倍以上。 三是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 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 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 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 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对抗程度增强、 处置难度加大等。 从2010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 绝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 因此, 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 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的利益关系的出现, 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追求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社会管理中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 尤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既保护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 又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 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

(二) 强化统筹兼顾、 协商协调的理念, 努力取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突破,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和价值取向。 每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 必然与同样具有自身利益的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利益问题是涉及全社会成员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 因此, 强化统筹兼顾、 协商协调的理念, 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 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1.在思想观念上, 要从重经济建设、 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段话表明,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首先要树立统筹兼顾、 协商协调的理念, 要求统筹兼顾并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解决重经济建设、 轻社会管理的问题, 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下大气力统筹推进, 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取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突破,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 一些政府部门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比较重视, 在有关资源配置和要素利用政策制定与实践中, 体现出二元性。 而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是维护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因此, 我们要在社会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 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 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保持社会协调发展。

2.通过统筹兼顾、 协商协调为社会管理提供活力和合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统筹兼顾, 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这里说的“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也就是要激发社会管理中的活力和合力。 要使社会充满活力, 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特别是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片面强调效率, 忽视社会公平, 或只讲社会公平而不讲效率, 都将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 实现公平正义, 说到底就是形成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兼顾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 还要把“蛋糕分好”。 只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力度, 促进分配公平, 缩小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情舒畅, 也才能增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创造性。 而要使社会形成合力, 就必须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暴露, 这一切都影响了合力的发挥, 这就需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

3.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利益追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 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的今天, 如何兼顾各方面的关系、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诉求表达机制、 矛盾调处机制、 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尤其是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是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 只有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对不同群体的合法利益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 保护, 让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才能最广泛、 最充分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1]颜晓峰,王军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员干部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80-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