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诗歌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沉郁悲慨

诗歌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沉郁悲慨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的呼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杜诗对百姓的生活体现出深沉的忧郁之情。诗中充满了对他们深深的同情。杜漺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某些现状。男既惊冠裳,女亦薄巾帨。杜坊、杜等的诗中则带上了较多的感伤色彩,但他们的诗歌与杜堮的作品相比,更贴近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更为真实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杜的诗中表现出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曹贞吉进入仕途,经历诸多人生感悟,其诗歌内容是错综复杂的现实
诗歌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沉郁悲慨_家族·文化·社会: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研究

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说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3]或许是环境使然,杜氏家族从明末杜诗到清朝初年的杜漺、清中叶的杜堮,都是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明末的社会混乱还是清初的文字狱,都使得他们的创作在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时体现出沉重的责任感。

例如明代末年的杜诗,由于宦官魏忠贤专权,设置特务机构东厂,其党羽遍及朝野,无恶不作,民不聊生,不少地方农民不得不奋起反抗,社会局面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杜诗赴任途中看到因为“东南未息警”,而造成的“民竭士脱巾,鸠形谁为请。尫羸荷重负,巧妇无面饼”的场面时,心急如焚,“哪恤旅况冷”,一日就“辙迹历三境”,同时发出了“寄语催科吏,抚字牢记省”[4]。的呼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杜诗对百姓的生活体现出深沉的忧郁之情。

又如杜漺,虽然可能因为清初残酷的政治统治、高压的文化政策、频繁兴起的文字狱,使在清朝建立后第二年就去应试的杜漺的诗文中,没有反映清兵残酷的屠杀,没有触及社会现实中残酷的民族斗争。但是作为一个爱民惜民,关心国计民生的正直官吏,社会现状、百姓的疾苦无不出现在他的笔下,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深切的同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写得情真意切,如其云:“众命依升合,平分五日粮。未能兼煮爨,好去杂稊糠。春日汝无怠,灾黎尔岂常。旱来蒙雾露,辛苦夜深尝。”[5]《伤田家妇子力田者》一诗写道:“芃芃禾稼雨初肥,八口同携自累欷。晚带归云乌夜宿,蚤随清露雉朝飞。锄添稚子方成耦,米借邻家亦已稀。”[6]农家妇女、孩子早出晚归,在田间努力耕作,连幼小的孩子也参加劳动;但一家人如此辛勤,还是过着食不饱腹的日子。诗中充满了对他们深深的同情。《赠悟心上人》[7]中有:“乞将瓶赐泉中水,遍种阎浮火里莲。”从关禅的诗中也可看出他对百姓的仁爱之心。

杜漺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某些现状。如《辛丑秋日,以江海多故,奉檄迁江都十七洲居民。看洲使者旦夕来,法甚峻,后其至者均有罚,相视而愕。有司者火其庐。蝠昼飞且鸣,苍蝇群集,吏人衣驱之不去。二物皆依人而栖者,若告人以去志。因纪其事》载:

江海胥贼戾,民生时以蹶。

矧兹洲田中,环芦无所卫。

贼艘前岁来,扼吭群莫逝。

粳稻资其粮,庐幕资其翳。

昔为避世区,今为干戈际。

阡陌寸须争,让无虞于芮。

一朝悉弃捐,岁时鲜烧薙。

篱落皆荆柴,井井各有制。

壁后植丛竹,菜果门前艺。

十步凿鱼塘,水清罗荇蒂。

婚嫁比邻,隔溪嗤远妻。

差徭托里长,不知官府厉。

男既惊冠裳,女亦薄巾帨。

南北隔大江,白头或一济。

坚壁清野谋,尔乃逢其岁。

慎勿惜勤劳,朝廷为至计。

终当远故居,怅望血凝睇。

蝠飞与蝇聚,时至物亦契。

二物最细微,森然见余慧。

何时海涛干,架屋与汝憩。[8]

这首诗写于杜漺任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扬州兵备道时。诗详细记载了他所亲历的海盗作乱,奉檄迁江都十七洲居民之事,为我们留下了史实。诗的开头写了江海盗贼肆虐猖獗,窜入江都一带,残害百姓,打破了昔日避世之地的太平。接着回忆了过去这里像世外桃源一样,人们过着封闭而安宁的日子,可以想象当百姓被迁移时是多么恋恋不舍。在诗的最后,诗人安慰百姓“何时海涛干,架屋与汝憩”。《江上即事》[9]中则有:“老将雄心谁矍铄,流民枯眼总凄凉。何年海上销锋镝,东望蓬莱一举觞。”诗人盼望着早日平定贼乱,流民重返故园。《遂昌菩提庵以履荒至其地书所见》写诗人到处州遂昌所见,惨遭盗贼洗掠后,此地已荒无人烟,诗中表达了对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的同情。《过宝应闻淮兵有强索民食者》[10]第一首写出了淮兵强索民食,同情百姓的艰难,第二首写出了兵索民食的原因是“去冬无宿雪,今岁有新差。谁掌淮南戍,惊心到水涯”,表明兵不足责。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的某些方面。《宜陵道中》[11]诗的开头就写到“理枻风雨伺,一榻百愁寄”,诗人愁的是什么呢?他行走在宜陵道中,满目疮痍,这里“修垣成芜丛,稻畦变邮置”,灾异、瘟疫、盗贼作乱接踵而来,使昔日的鱼米之乡变得荒无人烟了。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涕泗忽掩鼻”。可见他书写的不是个人忧戚,忧的是国计民生。《决河辞》《塞河辞》是他在扬州兵备道任上时,当时政事的实录。《白鹭行》题后有:“伤堤不成也。”杜漺在经过今江苏省泗洪县归仁镇时,面对黄河大堤,想到“此堤由来自古成,或缺或修难记说。哀哉桃源泗洲民,妇子朝朝见鱼鳖”,心中有无限的感慨。《长安道》则写了贫士家“妻馁儿号饥”的情状。

或许是明清之交社会巨大变革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太深刻,不仅是杜氏家族成员,山左诗人中许多成员的作品也具有这种沉重的慷慨悲歌。

众所周知,宋琬坎坷的身世经历,多年的困厄遭遇所积聚的愤懑抑郁,使其怨怒之情无法局限于僵硬的形式,其诗歌也饱蘸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亢厉锋芒。宋琬认为诗人瞩目生情,就要直抒胸臆,他赞赏“郁郁不得志于有司”的陇西何永昭,能够“以其崎嵚磊落之才,一寓之于诗,而其诗亦遂沉雄悲壮,肖其性情而出,绘写山川,雕镂鱼鸟,寄愁五岳,纵心八表……间尝与之谈说古今忠孝治乱贤奸阴阳鬼神,错愕不平之感,往往拔剑砍地,哀歌流连,不能自已,信所谓无意为奇,而诗与人俱足传焉”[12]。缧绁之灾使宋琬认识到了统治阶级残酷无情,也饱尝了世间人情的冷暖,而他的《狱中八咏》五言绝句,咏芦席片、煤土炕、折足凳、砂锅盆、黑瓷碗、土火炉、苦井水、铃柝声,这些狱中生活对象描写,道前人未所道,既是诗人狱中生活的全景式的纪实,也是在强大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一个弱小的个体生命悲惨的呐喊与慷慨悲歌。

诗歌成就居于“金台十子”鳌头的曹贞吉,其“感而多风”的诗歌创作,在“十子”中颇为卓著。“金台十子”中的山左诗人,当属曹贞吉的际遇最为偃蹇,“予生真薄祜,俯仰多遗恨”[13]。曹贞吉生于安丘的官宦世家,但父亲曹复植英年早逝,其幼而失怙,又遇明清鼎革的乱世,身世格外凄凉。曹贞吉进入仕途,经历诸多人生感悟,其诗歌内容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人生。例如他的歌行体《灯市叹》,“十载游长安,曾未值灯市。今年始伴来,遣怀聊复耳。其初见市不见灯,腰裹骏足相凭陵。肩摩毂击不得过,淄尘褦襶踏春冰。列廛栉比隘环堵,珠明历历差堪数。自识雍门客到稀,入眼先看青州土。料丝五色称绝伦,镂空绘影争鲜新。草野那知此物贵,千金诧我薄游人。都门好手皆可辨。剪丝迷离惊瓶见。迩来颇重米家灯,摹得老莲旧画片。太平物力富年年,五侯七贵囊金钱。一挥中人数家产,持向深闺伴绮宴。呜呼,金可竭,灯不灭,长须大贾恣怡悦。六鳌背上繁星列,斑斑照见苍生血”,这首长调,诗人从单纯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将笔锋转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从灯市的奢侈华丽,联想到广大民众的艰难和困苦,“料丝五色称绝伦,镂空绘影争鲜新”,精美昂贵的花灯,达官豪富不惜千金挥霍,他们怎么知道它抵得上数个中等人家的家产,又有多少苍生在血与泪的痛苦生活中挣扎。“一挥中人数家产,持向深闺伴绮宴”,写道此处曹贞吉抒发心曲不再含蓄蕴藉,而是议论风生,直吐胸臆。

诸城诗人丁耀亢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社会生活巨大动荡时期,其经历嵚崎坎癝,多灾多难,他的诗歌既是明清之际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个人诧傺盘郁情怀的抒发,展示了明清鼎革之际位居下僚的士人苦难淹蹇的心灵。

在明清交际时期的山左诗人中,不少诗人像杜氏家族成员一样,用他们沉郁悲慨的笔触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