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太宗乐于纳谏_有关和善宽容的故事

唐太宗乐于纳谏_有关和善宽容的故事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乐于纳谏_有关和善宽容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太宗李世民是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从历史的教训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唐太宗听谏纳谏的事例很多。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很高兴,认为是至善之言,立即下令把美女送还她的亲族。我们应该学习唐太宗善于听取他人建议,不独掌朝纲,这样可以让我们自己少一些错误,不断完善自己。

唐太宗乐于纳谏_有关和善宽容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英明的君主。他在做皇帝后,励精图治,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令人赞叹的“贞观之治”(贞观,唐太宗的年号),他最英明之处,就在于广开言路,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古书《孝经》上说:“天子有七个诤臣(直言之臣),就不至于失去天下;士人有一个诤友,就不至于失去名誉。”唐太宗从历史的教训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他鼓励大臣要敢于当面直谏,及时指出自己的过失,他曾对大臣说:“人想照见自己,必须有明镜;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直之臣。君主如果自以为贤明,大臣又不匡正他的过失,想不垮台,又怎能办得到呢?君主失去了国家,大臣也不能独自保住家庭而安然无事。当初隋炀帝暴虐,臣下都不敢说话,炀帝自己一直觉察不出自己的过失,终于招致隋朝的灭亡,虞世基等阿谀之臣也跟着被杀。前代教训就像在眼前。诸卿一旦看到有不利于大众的事情,必须直言不讳。”又曾说:“朕观古来帝业,因骄纵而招致失败的,多得数不过来。远古的先不谈,就如晋武帝平定了吴国,隋文帝伐灭了陈国,内心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臣下也就不敢说话了,政治也就因此荒废而混乱。朕唯恐骄傲自大,常常自我抑制。希望臣下直言而谏,以有利于正确政策的施行。我对这样的人,当刮目相看,把他当做我的师友。这样,才能使世道太平。”

他还曾对大臣萧踽说:“朕年轻时就喜欢弓箭,自以为明白弓箭的奥妙。最近得到几十张良弓,拿给匠人看,匠人却说这些弓都不是良材做的。朕询问其中道理,匠人说:‘木心不正,那么木材脉理都邪;弓虽然刚劲有力,可是发出的箭不走正道。这些弓都不是良弓。’朕这才恍然大悟。朕用弓箭平定四方,用的弓很多了,可是还没有懂得弓的道理。而朕坐定江山的日子还不长,对于治国的道理还不如对弓箭的道理懂得的多。了解弓箭尚有不足,更何况对于治理国家呢?”从此下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吏,轮流到中书省(办事机构,在禁宫中)过夜,以便召见。李世民召见他们时,都赐座,向他们询问外面的事情,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政策的得失。(www.guayunfan.com)唐太宗听谏纳谏的事例很多。贞观初年,有一次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硅闲谈,当时有一美女在旁侍立,原是庐江王之妾,庐江王谋反被杀,她被掳入宫中做侍女。太宗指着这侍女对王硅说:“庐江王不走正道,杀死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人如果暴虐到极点,哪有不灭亡的呢!”

王硅离开席位,恭敬地问:“陛下认为庐江王纳取她对呢,还是不对呢?”

太宗说:“哪里有杀人而纳取其妻的道理呢?卿竟然问朕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是怎么回事?”

王硅说:“臣读《管子》,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灭亡了?’父老说:‘因为国君喜欢美好的,讨厌丑恶的。’桓公不解,又问:‘若像你们所说的,他是个贤君,何至于亡国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国国君喜欢美好的却不能施行,讨厌丑恶的却不能抛弃,所以亡国了。’现在这个侍女就在左右站着,臣以为,陛下觉得掳她入宫是正确的;如果陛下觉得这样做是错的,那不就是讨厌丑恶的而不抛弃吗?”

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很高兴,认为是至善之言,立即下令把美女送还她的亲族。

贞观三年(629年)李大亮在凉州都督任上时,有一个来自朝中的使者,见凉州盛产名鹰,就建议李大亮多捕获几只献给皇上。李大亮是位忠直之臣,对他的建议未置可否。事后,李大亮写了一份奏表给唐太宗,表中说:“陛下已很久不射猎了,可是有位使者来此求取名鹰,臣难以应命。如果是陛下之意,就深深违背了陛下昔日励精图治的志向;如果是使者擅作主张,那么就是错用了人。”

太宗读了奏表,对李大亮的忠直深加赞叹,并回信说:“卿兼具文武之才,胸怀坦荡忠贞,因此委以重任,做边塞之守。卿在边关,日夜辛劳,功绩显赫,名声远扬。今使者令献名鹰,卿没有曲意顺承,而是献上直言,心地坦诚,言辞恳切,朕实在是钦佩不已。朕有这样的大臣,还有什么忧虑呢!古人说‘一言之重,等于千金’,卿之所言,实在是太珍贵了!”写信嘉奖的同时,还赏赐给他丰厚的财物。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令征发民众重修东都洛阳的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阻,认为建国不久,应当崇尚节俭,减轻人民负担,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上书中还历引历史典故说:“阿房宫建成了,秦人就离散了;章华台建成了,楚人就背叛了;乾元殿建成了,隋人就解体了。况且,陛下今日的财力,哪比得上当日的隋朝?目前正值隋末凋敝之后,却役使疲惫的民众,破费亿万之财,这样做恐怕比隋炀帝走得还远啊!深愿陛下三思而行。”

太宗读了他的奏表,见他把自己比做隋炀帝,心里着实有点气愤。但奏表中说得合情入理,言辞中也透露着一个臣子的一片忠心,不能不使人佩服。于是召张玄素上殿,笑着问:“卿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桀、纣如何?”

张玄素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此殿最终建成,将同他们一样同归于乱。”

太宗很有感慨地说:“我不慎重思量,竟达到这种危险地步!”又对房玄龄说:“我看了玄素的奏表,认识到乾元殿确实不宜修造,所有的准备工作应当立即停止。以下位触犯尊上,自古以来都是不容易的,玄素若不是出于忠直,怎么能做到这一步?与其众人都唯唯诺诺,倒不如有一士谔谔谏诤。”于是赠给张玄素二百匹绢,以资鼓励。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应该学习唐太宗善于听取他人建议,不独掌朝纲,这样可以让我们自己少一些错误,不断完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